字词 | 兼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兼爱》 政论文。见《墨子》。分上、中、下篇。阐述了墨家“兼爱”这个核心思想。上篇阐述天下大乱的原因是人“不相爱”,并认为“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在中篇里,作者进一步论述了“兼相爱、交相利”的道理,指出之所以未能实行,是因为“君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在下篇中,作者以“兼”为中心进行说理,论述了“兼”与“别”的不同,指出“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在爱无等差的理论中,揭露了当时社会矛盾重重的现实,具有一定的进步性,这实质上是提倡相互尊重私有权。语言朴素无华,逻辑性强。 兼爱jiān'ài指人与人平等相爱,不分厚薄亲疏。 兼爱jiān’ài ❶广泛地爱。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仲尼~~,不羞执鞭。” 兼爱(一)《墨子》篇名。分上、中、下三篇。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道德主张,反对“不相爱”、“爱有差等”和“亏人而自利”的不道德现象。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兼爱中》)主张以兼易“别”,指出“别”是一种贼人、恶人的非道德原则,而“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兼爱下》)主张自爱兼爱他人,自利兼利他人,“兼相爱,交相利”。这一主张反映了当时平民的社会要求,有一定进步意义。(二)墨子提出的社会和道德的主张。参见“兼相爱,交相利”条。 兼爱 兼爱Jianai战国时墨子伦理思想的核心。“爱无差等”,指爱一切人,不分厚薄亲疏,反对儒家“爱有差等”说。墨子认为“天下兼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天下的祸乱,起因于“不相爱”。(《兼爱上》)他要求人们:“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兼爱中》)他设想:诸侯相爱,就不会生战争;大夫相爱,就不会相互篡夺;人与人相爱,就不会彼此伤害;天下的人皆相爱,强弱众寡,富贫、贵贱、智愚就能做到相爱互利。因此,指出兼相爱,交相利,主张用来解除社会的祸乱。孟子对墨子的“兼爱”思想甚为称道:“墨子兼爱磨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墨子·尽心上》)其实这是一种超阶级观点,但在当时含有反抗贵族道德的意义。 ☚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志功合一 ☛ 兼爱❶墨子提出的伦理政治原则。主张人人相爱相利。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应代之以“兼相爱、交相利”,“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强调兼以易别、爱无差等,与儒家的亲亲原则对立。这种最高的伦理道德原则,体现在具体道德规范中,仍然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为人君必惠,为人臣必忠,为人父必慈,为人子必孝,为人兄必友,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兼爱下》)因为这些“圣王之道”是“万民之大利”。兼爱是治世的良方,“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万民衣食之所以足也。”(《兼爱下》)便可达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的道德境界。兼爱是中国古代的平等观和劳动人民道德品质、理想的体现。 兼爱见“伦理学”中的“兼爱”。 兼爱 兼爱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墨子思想学说的核心。当时社会“大国攻小国”、“大家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墨子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不相爱”,故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要“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即“为彼,犹为己也。”(《兼爱下》)国君要做“兼君”,不要做“别君”,要“先万民之身,后为其身”(同上)。这就叫“兼以易别”。把“兼爱”的原则推之于设官治事,即主张“尚贤”;不要搞“亲亲”、“尊尊”;“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推之于政事,则主张“尚同”,既要民上同于君,亦要君下同于民。推之于国与国的关系,则主张“非攻”;推之于日常生活,则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墨子以“兼爱”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要求,较全面地反映了生活于社会下层的平民劳动者的利益与要求。在先秦时期,作为能够与儒家相抗衡的“显学”,墨子的思想观点是很有影响的。 ☚ 浮丘伯 宰予 ☛ 兼爱jian'aiuniversal love (as advocated by the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er Mo-ts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