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城邑部 > 城垣 > 城墻 城墻 chéngqiáng 亦稱“城垣”。爲防守而建築在城邑四周的高峻堅固的圍牆。一般用土或磚石築造。《史記·孝景本紀》:“上庸地動二十二日,壞城垣。”漢·王充《論衡》:“城牆之上,平地之壤也……國之功德崇於城牆。”唐·白居易《春至》詩:“白片落梅浮澗水,黄梢新柳出城牆。”宋·曾鞏《繁昌縣興造記》:“[繁昌]無城垣,而濱大江,常編竹爲障以自固。” 城墙 城墙墉(城墉) 陴(陴堞) 闬 阛 周垣 楼堞 楼雉 都郛 城垣 城郭 城圈 城堞 城雉 城廓 城郛 城围 城壁 里面的墙:城 内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外郭 外面的墙:郭 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短墙:陴(陴倪;陴堄;女陴) 堞(女堞;城堞;雉堞;鸟堞;垛堞) 埤(雉埤) 雉(雉城;雉埤) 城雉 僻倪 俾倪 睥睨睥倪 城陴 女墙 垛口 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城隅 城上呈凸凹形、有射孔的短墙:埤(埤堄) 女墙上的洞口:堞口 墙上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垛(垛子;城垛;门~子;城~子) 围绕帝王或侯国宫室院落的城垣:宫城 禁城 禁阙 高的城墙:高庸 坚固的城墙:龟堞 金墉 宝城 绵延的城墙:长墉 坍塌的城墙:颓墉 倒塌的城墙:陷城 残存的城墙:遗堞 城墙高大:千雉 嵩墉百雉 崇墙百雉 城墙周围之广:万雉 城墙上:城头 城墙的边角:隅雉 (为防守而建筑在城周围的高峻坚厚的围墙:城墙) ☚ 护城河 坟墓 ☛ 城墙古代都邑周围所建筑的防御性墙垣。平陆筑城最为普遍,一般城的高度、城基厚度、城顶厚度比为4: 2: 1,如城高为6丈、则城基厚度为3丈,城顶厚度为1.5丈。城门上建有城楼。城墙每隔一定距离建有一个敌台,拐角处的敌台称团楼。城墙顶上建有高5尺左右的女墙,女墙上建雉堞和垛口。城门外建有瓮城。城墙外凿有护城河或壕沟。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城墙是有效的防御建筑,直到火器大规模使用后,其防御作用才逐渐消失。 城墙city w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