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养鸡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养鸡史history of chickenraising中国是世界上已知最早养鸡的国家,鸡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在农区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人类驯鸡最初大概是用以报晓。磁山遗址出土的鸡胫骨多有距,反映当时饲养的主要是报晓的雄鸡;甲骨文中的鸡字则是雄鸡鸣啼时头颈部的特写。但不晚于周代,养鸡的主要目的已是提供肉食和蛋品。在封建地主制社会中,个体农户发展大家畜条件有限,鸡成为农家畜牧业中的主要家禽。孟子认为每个合格的农户都应养鸡,“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汉魏一些地方官也把发展农家养鸡作为劝农政策的重要内容。
图3 湖南长沙出土东汉陶鸡舍 养鸡技术的发展 《夏小正》有“正月鸡桴粥”的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鸡的自然孵化习性及其最佳时期已有认识。《诗经·君子于役》有“鸡栖于埘”、“鸡栖于桀”的诗句,当时把鸡窝搭在墙上,并放置木架供鸡栖息,反映当时的鸡仍保留某些野生习性。春秋至秦汉,养鸡相当普遍,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出现了《相鸡经》等专书。春秋末年的吴、越,还建立了“鸡陂墟”、“鸡山”等大型养鸡场。北魏时的《齐民要术》对养鸡技术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它指出应选取桑落时生的作种蛋,孵出的鸡形小、浅毛、脚细短,产量多,守窠,善育雏子。主张“据地为笼,笼内著栈”,废弃任由鸡群在树林栖息的原始方式。它还提倡一种快速育肥法:别筑墙匡,开小门,作小厂,令鸡避雨日,斩去翅翎多饲秕、稗、胡豆等。斩羽的作用不但可以防止鸡群糟蹋园圃和鸱、狐为害,而且可以控制其产蛋周期,至今农村仍有应用。《齐民要术》还引用汉代的《家政法》,介绍了人工育虫饲鸡的方法:“二月先耕一亩作田,秫粥洒之,刈生茅覆上,自生白虫。”增加蛋白质饲料,使鸡易育肥和多产蛋。 隋唐时期,养鸡多仍旧法,史料记载甚少。但在饲养选择上有以昆虫、蚯蚓等动物性饲料饲喂的记载。明代,中国养鸡技术有了发展。《农政全书》在前代人工育虫喂鸡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在一大园中划为4区,轮番育虫喂鸡,“俟左尽即驱于右。如此代肥,则鸡自肥而生卵不绝”。在鸡病防治上也总结了新经验,如《便民图纂》指出:“若遇瘟疫,急用白矾、雄黄、甘草为末,拌饭饲之。”治疗鸡病,用“麻油灌之”。《三农纪》还提出要隔离病鸡,单独喂养,以防传染。清代出现了第一本养鸡专著《鸡谱》,不但提出“相鸡”的经验和方法,而且对鸡的饲养管理、繁殖、防治疾病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总结,其中包含15篇关于养鸡经验的内容。 在鸡的繁育方面,中国古代创造了多种多样、简便易学的人工孵化方法(见家禽孵化史)。鸡阉割后,生长快,易肥育,体型大,肉质鲜嫩肥美,提高养鸡的经济效益。此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也以中国为早。 品种 在历史上中国人民培育了众多的家鸡品种。3世纪晋人郭义恭所撰《广志》,记载了第一份鸡品种名录:“鸡有胡髯、五指、金骹、反翅之种,大者蜀,小者荆,白鸡金骹者美,并州所献。吴中送长鸣鸡,鸣常倍于常鸡。”《本草纲目》记述:“鸡类甚多,五方所产,大小形色往往各异。朝鲜一种长尾鸡,尾长三四尺。辽阳一种食鸡,一种角鸡,味俱肥美,大胜诸鸡。南越一种长鸣鸡,昼夜啼叫。南海一种石鸡,潮至即鸣。蜀中一种鸡,楚中一种伧鸡,并高三四尺。 江南一种矮鸡,脚才二寸许也。”“乌骨鸡,有白毛乌骨者,黑毛乌骨者,斑毛乌骨者,有骨肉俱乌者,肉白骨乌者。但观鸡舌黑者,则肉骨俱乌。”说明中国在400多年前已存在多种乌骨鸡,并且已知鉴别方法。《豳风广义》记载:“江西一种泰和鸡,按时而鸣,我秦中一种边鸡,一名斗鸡,脚高而形大,重有十余斤者,不杷屋,不暴园,生卵甚稀,欲共𫘸者多养之。 又有一种柴鸡,形小而身轻,重一二斤,能飞,善暴园,生卵甚多,欲生卵者多养之。” 中国历代地方品种鸡的发展和传播,对世界养鸡业影响很大。最著名的地方品种鸡有:狼山鸡、萧山鸡、九斤黄鸡、乌骨鸡(丝毛鸡)、北京油鸡、芦花鸡、桃源鸡、寿光鸡、浦东鸡等,这是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培育的结果,为后世培育和改良中国的地方品种鸡起着巨大作用,也为世界著名品种鸡的改良有着重大影响。如1872年,英国引进中国狼山鸡,对改良后育成的奥品顿鸡,澳洲黑鸡种的贡献较大。九斤黄鸡的传播,英国《赖氏家禽》一书曾有记载。现今日本的“长世长鸣鸡”、“昌国鸡”、“小国鸡”,都具有中国鸡的血统,中国的乌骨鸡已发展为世界上的标准品种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