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隐〉清末以来北方地区盗匪团伙指将拐来的幼女抚养长大后,迫使其卖淫。 饲养 饲养饲(~猪;~蚕) 养(养育;养食;养饲;~蚕;刍养;蓄养) 育(~雏;~种;选~) 畜(畜置) 喂 饲养牲畜:豢(豢畜;豢养) 畜长 畜养牧畜 牧圉 饲养马:圉 饲马 秣马 饲养牛:饭牛 喂牛 养牛 饲养鱼类:种鱼 养鱼 禽、畜等在圈外饲养:放养 放牧饲养:牧养 把家禽关在栅栏里养:圈养 轩除 关在笼子里饲养:笼养 笼豢 饲养并珍爱:豢爱 牲畜在饲养中:存栏 (喂养动物:饲养)
另见:水 食物 饲料 喂养2 动物 ☚ 饲养 喂食1 ☛ 养蚕mulberry silkworm rearing蚕业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内容包括蚕室蚕具消毒、蚕种催青、收蚁、采桑、贮桑、给桑、扩座匀座、除沙、眠起处理、气象环境调节以及上蔟、采茧等。由于养蚕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可分丝茧育和种茧育两种,前者为提供缫丝所需要的原料茧,后者为获得优良蚕种。由于饲养季节不同,分春蚕和夏秋蚕两种。夏秋蚕又分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及晚秋蚕等。养蚕从收蚁到采茧的全过程,春蚕、晚秋蚕约5周左右,其余约3~4周,种茧育还需加化蛹、采种时间约2周。养蚕次数特称“造”。一年的养蚕次数因地区而异,中国的长江流域年养蚕4~5次; 珠江流域的桑树生长期长,蚕期短,年养蚕7~8次; 黄河流域年养蚕2~3次。 世界共有30多个国家养蚕,以亚洲为多。世界养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是中国,养蚕技术的记载也很早。公元前313—238年的荀子《赋蚕》中,即对蚕的习性和眠性有所说明。后魏贾思勰(公元540年前后)在《齐民要术》中,对养蚕的加温调温、收蚁、饲养、上蔟等技术均有阐述。至元代《农桑辑要》(1273年)中,对蚕室、蚕具准备、催青时间、收蚁方法、苗蚁处理、蚕座大小、给桑、除沙、分匾、眠起处理、埋薪调温、老熟上蔟等技术,已论述得相当全面;此外,还提出“三光”、“八宜”、“三稀”等经验,启发人们观察蚕体色对食欲大小的联系,蚕的发育时期对冷暖、明暗、空气流通的联系。1874年《湖蚕述》就加温与否提出以三眠称出火,指出对3眠前的小蚕,和此后的大蚕对用桑、眠起、蚕座、饲养各方面的处理均不同。 近50~60年来,由于气象环境、饲料、饲养密度、眠起处理等对蚕的饲养的关系、消毒对防病的关系等逐步了解和深入,导致养蚕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加强养蚕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针对性,使养蚕的稳定性不断巩固。 在气象环境方面,饲养温度的高低会影响蚕的体温高低,无气流时约高1℃以内,有气流时反比室温低;饲养温度的实用范围为20~30℃,而各龄又有各龄的适宜温度,一般在实用范围内小蚕期应偏高,大蚕期应偏低,反之则发育迟缓,收茧量减少;饲养温度的高低,对龄期经过有很大的影响,温高则经过短,温低则经过延长,这种影响,以第1龄最大,第5龄最小,第2~4龄则在两者之间。通常30℃以上的高温以及20℃以下的低温、不管什么龄期都应避免。饲养湿度的高低,与空气湿度多少、桑叶失水快慢、蚕体水分率多少有密切关系。蚕体水分率以蚁蚕最少约75%,第1龄期间约增加10%左右,第2~4龄一般变化不大,第5龄从饷食到上蔟逐渐减少,至成为熟蚕体水分又减少到75%左右;从食桑中吸收水分的比例,以第1龄最大,以后随着龄期的发展而减少。饲养湿度小蚕期从防止桑叶失水快和保持蚕体水分率着眼以多湿为宜;大蚕以干燥为宜。总之不管什么龄期,90%以上和50%以下的湿度都应避免。蚕室中较多的污浊气体是二氧化碳、氨气;其次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等。二氧化碳在1%以上则蚕的发育延迟,10%左右则吐液,再浓即死,氨气在0.5~1.0%则死蚕;一般这些气体是不会达到蚕的致死量的,大蚕期的换气在饲养中尤需重视。特别在高温多湿环境条件下,要用一定的气流除驱蒸热,帮助蚕的体热发散降低体温。一般认为有效的气流速度,为每秒0.1~0.5米之间。 有关蚕的饲料方面,桑叶是天然饲料中唯一有价值的实用饲料,桑叶中含有的成分,能满足蚕的要求。但桑叶因桑树栽植的环境条件不同,桑叶的老嫩不同,叶质有相当大的差异;加上大小不同的蚕,对桑叶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要求不同,各龄蚕要求有不同的适熟桑叶,应针对标准进行选采。凡日荫叶、虫害叶、病害叶等均不宜用。贮桑要防蒸热发酵和萎凋,给桑须适应蚕的食欲、便于蚕的食桑。蚕座稀密注意适当,扩座匀座,防止伤蚕。眠起处理力求齐整,防止遗失,止桑注意饱食,饷食防止饥饿。消毒注意彻底,用药注意针对性;防病必需严格,注意清洁,防止㯩沙的随地散落。 熟悉气象环境、饲料、防病消毒等对养蚕的关系;了解小蚕和大蚕的特性,这是养蚕的基础。小蚕饲养方法,大都采用高温多湿、密闭的2、3回育,如防干纸育、炕床育、围台育等,日本则有土室育、天龙育等形式,处理方法虽不同,但内容基本相同。实行小蚕共育,专人管理。目前已有应用小蚕饲育机以及人工饲料育。大蚕饲养大都从节约成本,减少给桑回数和劳动强度出发,主要的有条桑育、屋外育、地蚕育等数种。日本并使用全年条桑育。 上蔟、采茧,是养蚕的最后工序,有关上蔟各项技术处理恰当与否,对影响茧质好坏的关系极大,例如上蔟稀密、蔟中保护温湿度、通风换气采茧适期等,都要确切掌握,认真处理。 养蚕mulberry silkworm rearing蚕业的生产过程及技术措施。内容包括:蚕室蚕具消毒、蚕种催青、收蚁、采桑、贮桑、给桑、扩座匀座、眠起处理、蚕室气象环境调节,以及上蔟、采茧等。由于养蚕的目的和要求不同,可分为丝茧育和种茧育两种。前者为提供缫丝所需要的原料茧;后者为繁育优良蚕种。 养蚕也称育蚕。满族早期社会生产部门之一。此业源于汉族,满族先世尚不通晓。至满族兴起时,始有本民族的养蚕业。天命元年(1616) 正月,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下令国中开始养蚕,然后进行缫丝,用以纺织绸缎。八年 (1623) 又派数人学习纺织蟒缎补子,比女真人“所织只麻布”前进了一步。至皇太极时养蚕业已在其统治地区普遍发展,基本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养蚕生产缫丝所需原料茧的过程和技术,又称丝茧育。按季节蚕可分为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5种。年养蚕次数受桑树生长影响,如中国的长江流域一般每年4~5次,黄河流域年养蚕2~3次。世界约有30多个国家养蚕。中国已有5000余年的养殖史。 养蚕 养蚕Yangcan蚕的一生要经历四个全然不同的时期,即卵——幼虫——蛹——成虫。蚕以卵越冬,一到春天,桑叶萌芽时孵化成很小的像蚂蚁般的蚁蚕,蚁蚕开始吃桑叶,经过四次就眠和蜕皮,25天左右开始结茧,经两天茧结成,又经2—3天在茧中蜕皮化蛹,蛹约经10天羽化成蚕蛾。雌雄蛾交配后产下蚕卵,后即死亡。 桑叶是蚕儿最适合最有营养价值的饲料,养蚕必须有充足的和品种优良的桑叶资源。蚕儿须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才能生长发育良好。它要求的温度范围为20—30℃,而且要有适宜的湿度和新鲜的空气流通,蚕室要求严格消毒,并便于室内的气象调节。按照蚕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养蚕的第一工序便是蚕种的催青,即把越冬后的蚕卵或经人工孵化处理后的蚕卵,在蚕室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环境中转青孵化,这一时期约10—11天,积温在149℃左右,湿度以75—85%为适宜。然后把已经孵化的蚁蚕移置到蚕箔内,保证一定面积,开始饲喂桑叶。小蚕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但对冷湿环境抵抗力弱,这一时期生长发育快,对桑叶质量要求也高,一般饲喂水分多、蛋白质丰富、含碳水化合物适量而又比较柔软的桑叶。大蚕是丝腺成长发达的时期,对高温多湿抵抗力弱。这一时期食桑量大,占整个龄期用桑量的90%以上,要有充足的桑叶保证。这一时期残桑量和排粪量多,易形成多湿和空气污浊,大蚕期须加强通风换气,一般都采用室外育大蚕。在就眠阶段,蚕食欲降低,给桑量则相应减少。化蛹到化蛾,不吃桑叶,全靠幼虫时期积蓄的营养物质。在化蛹时期采茧,如果茧子是作缫丝用的,一般是用烘干法把蛹杀死在茧中,以防化蛾时破坏茧的完整。采茧要等到蛹色转化时棕红色时才进行。如过早,则会伤害蛹体,皮破出血,污染茧体。 ☚ 养食用蜗牛 淡水鱼养殖 ☛ 养蚕养蚕silkworm breed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