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学派
春秋战国时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派别。《汉书·艺文志》承刘歆的《兵书略》著录,将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总述军事思想,主张“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强调“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幻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多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则以“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为主要内容。兵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主要著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等。兵家指出: “兵者,国之大事” (《孙子·计篇》),主张用战争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他们认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孙子·行军》),法令严明,军纪整饬,才是取胜之道; “上下同欲者胜” ( 《孙子·谋攻》),“民苦其师,可败也” (《孙膑兵法》),人心的向背问题很重要。兵家认为敌我力量的强弱是相对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认为采取“营而离之,并卒而击之”(《孙膑·威王问》)的方法,即首先避开敌人的锐气,示之以弱,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然后集中兵力,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寡可以敌众,弱可以胜强。兵家还认为,战争胜利的条件在于事先对客观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和估计,即要全面地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等矛盾双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谋攻》),并通过对战争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以克敌制胜。兵家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形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特别强调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要求人们能够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来思考问题,迅速作出判断,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兵家所提出的这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