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分歧
20世纪20年代后期斯大林与布哈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上展开的一场争论。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大进展,通过何种途径改造小农经济,吸引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就成为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1927年底,苏联出现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农业的这种形势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威胁。这样,斯大林与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一)布哈林认为,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利用农民、小生产者甚至资产者的经济主动性,认为在一个约有1亿农民的国家,没有农村经济的高涨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的高涨。斯大林则强调个体小农经济无力采用新技术和新式农业机械加快农业的发展,不能提高农业的商品率,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需求,而且小生产经常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使资本主义恢复所需要的条件增长起来。(二)布哈林认为应该改变旧的看法,放宽商品流通,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禁止自由贸易将使农民丧失任何改良和扩大自己生产的兴趣。斯大林则反驳说,要求“解放”市场,使市场“常态化”,调整粮食收购价格,实际是逐渐取消国家对市场的调节,向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让步,这样只会有利于城乡富裕阶层,而损伤广大群众的利益。(三)布哈林认为,不能从大规模组织集体生产企业来开始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而应走合作制路线。合作联合道路的优越性在于:它不致于一下子急剧地破坏农民习惯的生活、生产秩序,而且能同农民的私人经济利益相结合。从前那些分散、零散、在经济上毫无联系的农户,将在采购、销售和信贷的基础上日益联合起来,实现同无产阶级国营经济的合作。斯大林反驳说,把集体农庄运动同合作社运动对立起来,甚至把集体农庄与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对立起来是毫无道理的。认为“集体农庄是整个合作社运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列宁的合作社计划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实行列宁的合作社计划,就是把农民从销售合作社和供应合作社提高到生产合作社,提高到所谓集体农庄的合作社。”(《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8页)(四)布哈林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强大的经济命脉的条件下,阶级斗争具有新的形式和特点。在农村,应该对比富裕阶层采取从经济上“排挤”的方法,即经济上开展“竞争”的手段,改变过去那种简单的行政强迫和压制。斯大林的观点则恰恰相反,认为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改造国民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向国民经济中的资产阶级分子实行全线进攻。由此而使得阶级变动和阶级斗争更尖锐化了。1929年4月党的第16次代表会议和11月中央全会上作出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部署。斯大林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见。他与布哈林的争论也演变成了一场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清算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