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事人才的开发
开发军事人才的理论在邓小平人才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理论,对于开发军队智力资源,提高部队战斗力,加速部队建设,乃至积极为国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和平建设环境,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培养接班人,这件事关系到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大局。” 邓小平这一论点,透彻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军事人才开发问题的重要性。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看,培养并组合合格的现代军事人才,既是现代化军队建设追求的战略目标,又是高效能地实现军队其它战略任务的决定性因素。从军事人才与部队建设的关系看,过去现在的实践都证明,一个党性强、作风正、敢于坚持原则、有献身国防精神的军事人才,必然会千方百计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部队带好,出色地完成党交给的战斗任务。从军队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军队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集团,只有培育出大批量的精兵强将,才能适应不断改善的武器装备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
邓小平多次论及 “精简、消肿,提高军人素质” 的问题。他十分明确地指出:“臃肿,根本无法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从消肿、精简入手——达到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目的,这是邓小平人才理论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把精简部队、消除臃肿与军事人才开发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前提条件,这是邓小平独特的军事思想。邓小平认为,精简、消肿 “有利于选拔人才”,“坚决减少军队的人数”,“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才能果断地处理好 “领导班子实在太大”的问题; “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帅机构、指挥机构人员” 和各级机关,才能 “使好的比较年轻的干部早点上来,好接班”。
开发军事人才的核心问题是 “培养军队和地方两用人才”,所谓军地两用人才是指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战士通过军事、政治、文化、体育和民用技能的培训,成为具有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两套本领,军队和地方都能用得上的人才。1977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军委全会上首先提出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问题,指出: 我们军队要搞得生动活泼些,只着眼于军队本身建设需要是不够的,还要着眼于干部战士转业复员到地方的需要。要学会多种知识。要使我们的干部和战士经过训练以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会主义建设。随着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全军许多基层单位成立了各种学习班或业余学校。在1981年全国青年工作会议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推广了一些基层单位关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经验。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而且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这是党在新时期赋予军队的历史使命。这对全军学习科学文化、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一些部队把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的工作由基层推向师、团,取得了经验。1993年5月。总政治部又召开了全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经验交流会。从此,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逐步纳入部队教育训练计划,实行军事训练、政治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民用技术训练一体化。战士要在首先学好军事、技术和本职业务的基础上,学会一两项民用技能; 干部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生产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其他有关知识,以便退伍、转业后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许多事实证明,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是利国、利军、利民、利兵的大好事,它顺应了形势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广大指战员的愿望。它把军队建设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统一起来,把干部战士的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建设需要统一起来,也把部队的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统一起来。这是新时期对毛泽东关于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的思想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