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关于《阿q正传》的讨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关于《阿Q正传》的讨论 关于《阿Q正传》的讨论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有着“精神胜利法”的阿Q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挖掘了中国农民身上愚昧落后的因素。因此,1921年底开始在《晨报副刊》连载后,颇引起评论界注意,发表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文章,对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人物形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意见颇不一致。雁冰赞之日“实是一部杰作”(《通信》),“刻画出隐伏在中华民族骨髓里的不长进的性质——‘阿Q相’”,“给读者难以磨灭的印象”(《读<呐喊>》);成仿吾贬之曰“为浅薄的纪实的传记”, “描写虽佳,而结构极坏”(《<呐喊>评论》)。这种毁誉俱存的现象到了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时仍然如此。茅盾认为《阿Q正传》虽然描写的“是十六年前的陈事了,然而现在钻到我们眼里,还是怎样的新鲜”(《鲁迅论》),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钱杏邨则否认《阿Q正传》的现实意义,宣布“不但阿Q时代已经死去了,《阿Q正传》的技巧也已死了”(《死了的阿Q时代》)。对于阿Q的“革命”问题,评论界也有不同的理解。郑振铎提出为什么“象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来”的疑问,并且认为这样写使阿Q“至少在人格上似乎两个”(《“呐喊”》)。鲁迅当时就回答他: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 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命运,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阿Q正传的成因》)。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阿Q正传》在中国文坛上的地位已无可置疑,但对它的不同意见的讨论始终不断,正如鲁迅所说,作品发表之初,“首先收到的是一个青年批评家的谴责;后来,也有以为是病的,也有以为滑稽的,也有以为讽刺的;或者还以为冷嘲,至于使我自己也要疑心自己心里真藏着可怕的冰块”(《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 ☚ 《沉沦》的出版及其风波 《冲积期化石》出版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