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中方言大词典︱后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中方言大词典︱后记
  • 位置: 首页/附录库/关中方言大词典

后记

 《关中方言大词典》终于定稿了!历经40余载,将它搜集、挖掘、整理、考释、论证、编撰而成册,使我好像脱了几层皮!它就像一个苦难的孩子,姗姗地终于来到了这个世上!真不容易啊!
 从1965年我发表第一篇小说开始,因在写作过程中常遇方言这个拦路虎而搁笔,经多方查找,不知何字、何词方为准确,只好望文生义,以意猜字,以别代字,会意写字,臆断解字。那时(1962年),国家困难,我由学校回农村当干部,也曾做过记工员,晚上给社员们记工时,一些农活的名称往往不会写,让人耻笑!又如农村谁家过红白喜事,请我去写一些乡风乡俗的运筹文字,也难于羞得写出,等等。至此,我就萌发了决心要把这些乡风乡俗所用的文字、词语,搜集、挖掘、整理、考释、论证出来,以便供所有人享用。后因时代的变迁,工作的转移,时续时搁,断断续续;前20年,着重在搜集、挖掘、整理方面;后20多年,着重做了考释、论证、引经据典等方面的工作。那时,翻阅了大量古典文献、经典著作、诗词、古今字典,不知其数,积攒的素材稿纸纳了七大箱子两老笼。后来,为了专志搞好这个工作,辞去文化馆馆长职务,提前五年退休。第一稿整理写出了100多本手稿纸,摞起来有半人多高。光誊写了一遍,整整白天黑夜地干,竟一年的时间才完毕。这个庞大而艰巨的工作,倾注了我的心血!书搞成了人瘫倒,做了个大手术。谁知,竟将它(chè yě)了40余载,使我白了头,方才如了心愿!
 关中方言,不同于其他地域性的方言。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这块宝地,是我们中华民族十三王朝的京畿之地,其历史蕴涵丰厚,又是雅语、通语的发祥地,在我们中华民族这块大地上,关中方言是任何地域性的语言都难以比拟的瑰宝!随着数千年来风云变幻的岁月、政治时代的变迁、地域性民风民俗的形成,关中方言蒙上了一层尘埃。现今要追根溯源,查找论证、考释出这些方言的出处,其音、其字、其词、其义,这就要求花费很大的气力!要从一些经典的古典文献中、史料中、诗词词语中、古典文学名著中、古今字典中,剔析出来,挖掘真谛,以现今方言的词语,比较古今语音的转变,考释字义的发展、引申、变迁,详析字形的结构,疏通其义,还原本来的面目,以达追根溯源的目的。所以,这在考释中并非一件易事!因此,我在搜集、整理、考释这方面工作的同时,特别明确、注意了下面一些问题。
 一、明确考释关中方言的价值、特点及它的重大意义
 陕西关中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是黄帝炎帝、中国文字的诞生地,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上下几千年,它又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的凝聚点。特别是周秦汉唐时代,对陕西关中的文化生活影响极大。因此,关中这一带的地域性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语言,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语言的源头和正宗,即雅语,我国的正音语、通语。那个时代,积淀在这里的历史性的“活化石”语言,只有关中才有,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机遇下,却至今无人系统地挖掘、搜集、整理、考释这一“活化石”,只是片言只语的、零星的在报刊上搞了一些一鳞半爪的字词片断争议而已,这让人感到非常遗憾!因为它是我们关中人的家当、家底的文化遗产,是两千多年来,被我们遗失的文化财富。现在要把它捡回来,奉献给大家。虽然说这是一件庞大的工程,考释这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和困惑,但《关中方言大词典》还是弥补了这一点遗憾!
 《关中方言大词典》(以下简称《词典》)的价值及特点:
 1. 在挖掘研究搜集整理中,不难发现关中方言所包含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词义的美妙、丰满,是任何地域性的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因它在历史上曾作为官方话、通语被通用,是千锤百炼的语言,或说是雅语。所以,在关中方言里也就保留了不少这些方言俚语。这对研究古汉语,特别是古语中难以理解的字、词语都很有帮助,也就是说又开拓了一个更大的领域(这在《词典》里,有很多例证)。例:方言“寒(jù)”同现今“闲居”一词,这两词音义基本相同。“闲居”者,从音义、字形的结构来看,都没有多大的内涵,只是表述说在家闲着,没事干;从字形结构的表述看,也看不出有什么更多的含义来;音义也太宽泛、太广,给人有大而不实之感。而方言“寒”一词,在字形结构上、音义表述上看,就大不一样了。“寒”者是指歇闲的意思;“”者是在家里歇寒时,俩手有所动作之态(其字形是在门中有十指相叉之象)。正如农村里的农民,天下雨或天黑了,下不了田地干活,虽在家里歇寒着,可他们的俩手还要在有所动作地干些零星杂活,如剥苞谷颗粒等。以此来看关中方言中的词语,是多么的美妙、丰满,词义又是多么的有内涵!
 还如有一词“耳一不挂五”。这是关中人常说的一句话。“五”者是指双耳双目及口,共为五。词的意思是说,别人给他说话,他待理不理的,看似听又不听,没有一点反应之意。如:“给你说睽(kuǐ)个话,看你~的倒是听着哩,还是看着哩,咋不言诠呢?”此词语是通过《说文解字·目部》“睽,目不相听也”而考释出来的。以《方言》云,它是我们秦晋之语。而许多的训词大家,包括桂馥、王筠等将本词“睽”中“目不相听”的释义也未弄准、弄清楚。他们要么把“睽”当“聧”谓耳不相听;要么谓从耳之聧当云听,从目之睽当云视,或训为“听”或训为“视”。就连《汉语大字典》解释为“二目不能集中视线同视一物”也不准。所谓“目不相听”者,如用关中方言释义,就很清楚了,也很简单,就是说的“耳目及带口不集中用”之意。分开解释就是说,二目和两耳相互都不看也不听,连被听话一方的口,共为五,都没反应,故才有“耳一不挂五”或简说“耳不挂五”之说。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关中方言的魅力!其内涵,词义的丰满性、概括性是多么的高超!
 “措大”一词,它有两个读音:“cuǒ dǎ”或“cǐ dǎ”,这是唐人语。《辞源》解释为“措大,旧指贫寒失意的读书人。至于何以称为措大,唐人已说法不一,无可考。措,安放,置办;施行。”而拿今天关中方言就很好解释。如:“某人书读得多了,人就滞(cí)了,呆了,凡事都~不出了!”“这人没本事,安置个工作先~不出,干不了大事!”“某人将人胡安排,就说胡~(cǐ dǎ),不该安置的地方他安置。”还如“揶揄(捓揄、擨歈)yé yú”一词,许多辞书解说意为“耍笑、嘲弄、嘲笑”,可在具象上都表示的是概念化的,具体的动作状态不够明了,比较含混模糊。究竟怎么个用手揶揄人,而耍笑、嘲弄、嘲笑人,使人看不出来。如果按《字汇·手部》:“捓揄,举手相弄。”《集韵·麻韵》:“擨歈,举手相弄。亦作捓。”用方言读为“niě yǔ(捏于)”(即声之转)就很好解释了。所谓“举手相弄”说白点,就是在人的易遭痒处,扢搂人、揶揄人,使人发痒发笑而耍笑人、嘲弄人。这样它的具体动作就清楚了,就明了许多了,就不至于使词发生歧义,概念化了,等等。
 在古典的词语中,很多难以解释的词只要利用关中方言释义、研究就能解释清楚!
 2. 关中方言对研究古代的民风民俗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和理解。说它是“活化石”或说是能和千年的古人对话,就在这里。例如“踏靸”这个词,这是唐人语词,唐时它的词义就指人、物被践踏低下,事之不振。直至今天,词义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依然如故,如说“这东西不好,是个踏靸货!”等。这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在说着唐人的话。还如至今关中人每过年,村村社社都要“耍社火”“跳祭子”(有的地方把“跳祭子”叫“地祊子戏”),这个“跳祭子”是在地面上化装而演出的戏,实际在周、秦时代就有了。不过那时,是在庙门内外作为祭神时演出的一种戏。随着时代变化地演绎,不过在化装、内容、形式、唱腔、音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而已。其雏形原来的影子,还是能看得出来的,跟过去千年没有什么两样。特别是至今在关中地区的庙会上还在演着这样的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还如:在今关中,每年在夏忙收割、麦子上场碾罢后,村村社社都要举行“忙罢会”。这种风俗,其实在唐代时就很盛行了,村村社社在夏忙收割后,都要举行一种“祭祀土神”、庆丰收的“社日”活动。这在唐代诗人王驾诗里有所描写:“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江南的“社日”景象,但在关中,也依然如此。因在古时春秋两季,各地都有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分别叫春社和秋社。也许,我们关中这个“忙罢会”就是古时“社日”祭祀土神的一种演变吧。
 3. 《词典》对目前陕西报刊及已出版的一些方言类书籍中的混淆字、词给予明晰的纠正;同时,对已出版的大型《字典》中的有关方言中的字、词“不解其义”或“费解”的字、词样,以及“疑误”等也给予明确的诠释。
 《词典》是目前国内,比较已出版过的有关关中方言同类词典书籍等,都较为准确、全面,收集字、词最多且最大的一部辞书。它主要以陕西关中为主,全省通用。甚至延伸到甘肃的东部也可通用。这个地域在周秦汉唐时代是京畿之地,那时京都的通言雅语,均沉淀在这个地域里。所以,这里现今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的方言辞语,大部分就是那时的雅言雅语。因此,《词典》又是一部较为雅言雅语的词典,它有历史的“活化石”史料之说。它的字、词的生命力极强,表意性、生动优美性、内涵性及其饱满丰富性都是不可比拟的。它所考释的字、词,在古代的经典著作中,都有出处着落。尤其是在考释中,以究其方言内涵所表述的字、词的实际意义而准确、生动、优美地,把原生态的原汁原味的这些字、词标示出来,这就是这部词典的主要内容。特别在考释中对这些字、词着重注意了语言“三要素”中的“准确”这一条,它是首要的、最主要的出发点和着重点。只有考释音义准确了,原字、词的生动性、优美性及其内涵性才能展示出来。而不像一些方言书籍,只顾其表意、浮意,以意揣字揣词,不究其内涵,也不究其汉字的字型结构特点,而冒味以表意取字、词,混淆是非,准确性差,想象论证,扰乱视听。如把“牛尥马踶(niú niǎo mǎ dì)”写成“牛咬马踶”。“牛咬”不通。牛怎么能“咬”呢?实际该用“尥”才是准确的。《玉篇·尢部》:“尥,牛行后胫相交。”指牛行走时,后边俩腿相交,才“尥”得不顺,这才是其词本来的表意。这也就是方言里所说的“表象词”。而它的真正实际应用词,应该是“拗诋”才对。《正字通·言部》:“,言逆。与拗通。”《汉语大字典·言部》:“诋,通‘抵’。拒讳。”这个“拗诋”,就是说,其义才是“不顺,言逆”的本来实际词义。这样考释,究准词的“表意”、挖其内涵,将其本来表意是什么,用比喻的方法就说清楚了,其内涵就在这里。方言里的“表象”词语还很多,往往都是用身边的表象,来打个比方说明某人、某事的。另外,在取其“字”词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够准确的一面。如有人把“颡(sá)”写成“”,在陕西主要的一些报纸上,把“下茶”都写成了“下茬”,等等。把不会写的字也乱写,以意乱猜字而写。如在某些方言书里,把“(mú luǎn)”都当作“瞀乱(máo luǎn)”。“”一词,是个“会意词”,是指人在临死前死不吓的一种心态不安、胡撩乱之皃,后才引申为心烦意乱之意。而“瞀乱”是指昏乱、紊乱之意,其意其音都是不相同的。“”一词还读为“zhǎi luǎn”:其义又是一番景象:比喻讽刺人过分地张扬、显夸自己,这是其引伸义。所以,方言所蕴含的词义,是极其丰富饱满的,说它是雅语,其神韵就在这里。还如“下茶”一词,其本意,是指婚嫁时,男方给女方下聘礼,所用的礼节性的“茶”,这是有象征意义的,因“茶”字有美好之意,这在唐时期是一种民俗。后来,因时代的变化,词义也在变迁。男方给女方光下聘礼中的“茶”是远远不行了,就开始以“礼”代“茶”了。如女方不同意,就“下茶”整!愣送礼,以钱来买卖婚姻,你同意。所以,“下茶”这个词的含义,也就变了。直至今天,这个词义所演绎、流变的范围也就更广大了,又分支成了“下功夫”之义了。如给人行贿,谋求人办事,给钱财少,礼轻了不行,就说“下茶”整,拿钱财向他卯,看他给办不办。还如,办某种事下功夫不到,就也说“下茶整”。那么当今陕西各报纸所用的“下茬”又是什么呢?“茬”,同“碴”,是“碴儿”的碴,那么“下茬”其词义就一点也解释不通了。仅此说“碴”有势头之解,但搁在婚嫁婚娶中,还是解释不通的。还如,有些方言书里,极不谨慎地把爱小儿的“(nóu nóu)娃”“长得”“得很”写成小兔子的“娃”“长得”“得很”,把“毣(mǔ dū)娃”写成“牡犊儿娃”,把“嫽姹(zǎ)咧”写成“嫽扎咧”,把“蹘踬(liāo zhǐ)”人中的“蹘”写成“撂”,等等。这就是以意猜字,“会意”写字、乱写别字等。当然,目前在我们陕西,在运用方言方面,这种混乱现象举不胜举。以意猜字、会意写字等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应该到纠正的时候了!
 对于地域性的方言,在《汉语大字典》中,也有难以理解,不好诠释的字、词。甚至成为千古之谜。如用关中方言给予解释,其意就很好理解。例如“(chē)”字,在关中是个极响亮的词语。《集韵》注释为 “前却不媚”,这让人很难理解,其实“前却不媚”,是指人的面目长得蛮势、蠢笨、不清秀,干活事做事不灵巧(多指女性)。至今,在关中的民间口语中,如女子做错事,就自嘲说“怪不得人都说,陕西女子”。这个“”字,从字形结构看,其实就是“陕女”二个字的合体字,是个会意字。那时,因我们西北地区一年四季风大,女子长得面目黑红蛮势,不清秀,有点蠢笨,故注释为“前却不媚”即。“”!在民间这个字眼里由于叫得很响亮,所以,由它又派生出了很多词语。如关中人常说:“看你眼的,连个这事都干不了!”“你真是个“倯!”“他是个荒(huánɡ)!”等。而方成珪考证《广韵》并之云:“‘女子态,又前却媚也。’‘媚’费解,当作‘不媚’。”还如“(mú luǎn)”一词,是指人临死之时,胡撩乱、死不吓之意。后引申为凡事心烦意乱,均为。在《篇海类编·人事类·死部》只解释“诸物在临死之时,迷离没乱也。”还如《说文解字》中,把“眽(mǒ)”字解释为“目财视也”。包括一些训诂大家,段玉裁、桂馥、郭璞等,都解释不清,疑为“财”为“相”之误。认为《说文》解释有误。其实,这个“眽”字,按关中话来说,就是个丢失了财物东西的“眽(没)”字。把财物东西眽(没)了的眽(没)字。“目财视也”,就是用眼看着的财物东西,叫人倏一下,偷走了,丢失了。用关中话就是说,把财物东西,没有看好,眽(mǒ)咧!丢咧、不见咧,教人偷走了之意。还如“(wǎi)”一词,本指颜恶,说训人时,脸面发怒而凶恶皃,而《汉语大字典》却注音为“zhuài”,这又是另外一层意思了。因不明白词义,将音义弄错了。等等很多,这在《词典》中,也都给予明晰了起来,并重新以音义给予了释义,就不一一举例了。
 4. 《词典》主要解决了关中人会说关中话,但大部分却不会写认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要说一般的人不会写,就连陕西的很多学者、教授、媒体的记者编辑等也都如此,以意猜字、会意写别字。这就严重影响了陕西省的文化声誉。如:有一公安局办案人员,问我“入(shǐ)他妈”的“入”字怎么写?他说,就因为这一句恶言恶语的骂人话,将一人戳了几刀子,差点丢了性命,他因不会写这个字,用了别字,犯罪嫌疑人有点文化,不签字,很难结案;有一村民给娃报户口,“毣(mú dǔ)娃”的“毣”不会写;还有的人给人起名子,竟把“(nóu nóu)娃”写成小兔子的“娃”,把不会写的“ (sěnɡ sěnɡ)货”写成“生生货”;等等。
 5. 关中方言的研究及申遗。关中方言在历史上属华夏文化的源头,即渭河流域数千年来保存下来的文化,它是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文化财富,有极大的的史料价值。有人说它是我们语言和文字的“活化石”,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的。经过搜集、整理、考证,有许多事例说明了这个问题。据说北京、上海将本地的普通话、土话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我们关中方言,更有“申遗”的资格,因为它在历史上,作为官方的“普通话”,即雅语、通语的时间最长,在古典的文献中、史料中体现出的文字比其他地方的方言更多、更丰富、更丰满。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开发整理它,挖掘真谛,追根溯源,积极地研究它、统一它,使它更科学、更全面、更完整,便于进行交流沟通,减少误会。
 二、词语搜集、收录地域范围和注意的事项
 《词典》在字、词语搜集和收录的地域上,一般在东自潼关西至宝鸡、南自秦巴山区北至铜川这个区域内。主要还是以西安周围农村地域里的话语为中心,辐射到周围县区的区域内。为什么以农村话语为重点区域,主要是因为在这个区域内,方言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量相对较小,人口的流动性也比较稳定,一些老年人的口语基本还保留着古时的语音信息。而且,这个地域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朝代时的京畿之地,官方的雅语、通语话沉淀之地,只有这个地域,才能把几千年来生命力极强的词语,流传至今,积淀了下来。
 所以,在词语收录上,又着重注意了下列几个问题:
 1. 特别注意考证了它的准确性。方言词语,能广泛在人们的口头上流传或流传几千年,正说明了,它的生命力是极强的,词义是丰满的,内涵是丰富的,表述事物的准确性、优美性都是不可比拟的。所以,这些词语可以说百分之百都有出处,而要把这些词语的出处找出来,或考证出来,并明其音义、词义,也并非易事。所以,在考证词语方面,在我们陕西就出现了很多望文生义以意猜字、以别代字、会意写字、臆断解字、臆断训词等现象,准确性较差。一个词语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字体,叫人难以确信它的准确性,混淆是非,让人难以辨别。所以,本词典为了在考证它的准确性方面,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下了大功夫,基本在收录引证方面,做到了每字、每词的都有来源有出处、论证有依据,并有现今的原生态的例句作例证,不凭空臆断,依具说话准确性较好。如有同音同义的字、词,释义较相同或相近,也同时都标示了出来,不至于混淆。
 2. 在考证收录词语上注意了词义的多义性、复杂性、歧义性,不能混淆词义。
 一般来说,凡关中人对关中话都较懂,音义也基本清楚,就是在释义上不太注意它的多义性、复杂性、歧义性,就易混淆。所以,本词典的着重点就是考证在关中人的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所用的,或只知其音,不知其怎么写的字、词语。
 特别是注意考证一些字、词语使用频率高,大伙都易混淆不清的。或者说,同一个口语词,却有不同的字体,读音又相同,词义又不尽然,这就不能混淆使用。本词典将一一全部列举了出来。以明辨是非。例:口语说“骚轻”一词。其意是谄媚皃。而同音另一词“骚勍”其意却是清狂之意。如说:“你少~,~我就收拾你!”这就不能混淆使用。还如“( mú luǎn)”一词,几个已出版的印本都写成了“瞀乱(máo luǎn)”。二词发音不同,其意也不同。前面已讲过,二词不能混淆。还如有一词,在我们关中口语上喊得最响亮的的一词,其大意基本相同,但在小意上有区别,在用法上也有点不同,也不能混同使用。如“恃恑挑榜棰(shǐ ɡuì tǎo bānɡ chuǐ)”“饰诡倒榜棰”“饰诡弄榜箠”“饰诡挑达(tǎo tān)”等词。前“恃恑”和后“饰诡”,二词在用法上是不同的。前“恃恑”主要是指,凭恃手中的权力而“恃恑弄榜棰”。而后词“饰诡”是指对普通人有欺诈行为而用的。还如“干(hūn hǎn)”一词,也写作为“于”“干”“ 昆干”“ 昆于”等有几种写法,又有几种读音,如也读“hūn yǔ”等。但词义都是不可知之意。例:整天~的过日子,还不知明天的饭在哪里吃?~一天是一天,今日有酒今日醉,明日没酒喝凉水!成天~地过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呀?另外它还读“kūn hǎn”“kūn yǔ”,像这类词就比较复杂,是个多音多义词,写法又不尽然。所以,在考释时,将它都一一列举了出来,以音在释义上都做了说明,好让大家明辨是非。这也就说明了,在方言考证上的细致性和复杂性、多义性,必须都得把它弄清楚,才能考释准确,不至于词义混淆。
 3. 关于雅言和粗俗语的考证收录。方言就是地方语,地方上的口头语,这也可能是有一些粗俗语,但它们用途很广,常叫在口头上,也就是说的是俚语。而这些俚语,往往就是古代的通语、雅言。既是雅言、通语,一般在一个地方,就非常流行,且有生命力,这在收录关中方言中,就将它们收录了进去。林语堂先生曾说:“研究方言应注重俗话,最应当注意的是各处的‘白话’,愈白而愈好,愈俗而愈妙。因为什么?一来因为语言的实在生活是寄存于俗语中,二来因为古音古字的痕迹也是寄存于俗语中,若我们有点蔑视土语土腔的成见,我门便不配研究方音。”如前所述,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法官或办案人员反映,因辱骂一些粗俗恶语,竟然致死了人命,在办案中,他们却不会写这些粗俗恶语,用别字代替,又不恰切准确,可能出歧义,给以后案件留下了麻烦;再如犯罪嫌疑人稍有知识,看你用别字代替,不会写此字,有时拒不签字等。这不能不说粗俗语也有它的价值。作为一部工具书、较全面的方言普通词典,不能不录入。
 三、《词典》的问世及友人同事的帮助
 这本《词典》是一本字、词语考释词典,虽收录了不少字、词目,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有些词目的释义我感觉并不十分尽意,个别词还不尽然。这就是说,既是考释性的语词,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能分歧性还很大,我就不一定考释得那么准确无误了。所以,错误在所难免,恳切盼望行家、文字工作者以及热爱方言的朋友给予指导和赐教:请你教我,不要笑我!
 本词典在出版过程中有幸得到不少同志和友人、同事的帮助,我万分感激并予以诚挚地致谢。《词典》刚编撰成册,灞桥区政协许卓良同志,就要求在《灞桥区文史资料》上刊出(一部分),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在成书的过程中,我的好友陈忠实多次关心地询问,并给我推荐出版单位。《西安日报》记者王亚田同志,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以新闻的形式在《西安日报》《西安晚报》发出了消息,呼吁出版我的这本词典。三秦出版社副总编、《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常务副主编李稳信(李郁)先生,亲自到我家里来看手稿,并在《西安晚报》上呼吁出版这部词典。稿件在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期间,本书责编和校对等多位同志,认真细致地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对于大家真诚地支持、呼吁、鼎立的协助,特在此衷心的表示感谢!并致以真诚的敬意!

程瑛
 2011年11月于灞桥席王新村

☚ 关中方言大词典︱几点说明   关中方言大词典︱编委会 ☛
000101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