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则?—1048北宋中期河北贝州士兵起义首领。涿州(治今河北涿县)人。原为涿州农民,荒年流亡至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卖身牧羊。后投军,为宣毅军小校,利用民间秘密流传的弥勒教,准备于庆历八年(1048年)元旦乘将吏们庆贺新年时,与德州、齐州的士兵同时起义。谋泄,遂提前于冬至节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自称东平郡王,国号安阳,年号得 王则 北宋时河北士兵起义时领袖。涿州(今河北省涿县)人。则逃荒至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为人牧羊。后投宣毅军,为小校,信奉弥勒教。庆历七年(1047),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德一,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安阳”改元“得圣”(亦作“得胜”或“德圣”)设官置署。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次年,宋廷遣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久不能下,后隧地破城,峦吉等战死,他被俘至东京(今河南开封)被肢解而死。 王则?—1048北宋士兵起义者首领。涿州(今河北涿县)人。逃荒至贝州(今河北南宫东南),卖身为人牧羊。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信奉弥勒教。初,离涿时其母于其背刺“福”字为记,至是弥勒教徒传闻“福”字隐起,弥勒佛当持世。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与教首李教及州吏张峦、卜吉等谋,拟联合德、齐诸州教徒,于次年正月初一同时起义。因教徒潘方净带刀威逼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贾昌朝响应起义不成被捕事泄,乃提前于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俘知州张得一,占领武库,释放狱囚。被推为“东平郡王”(一作“东平王”),建国号为“安阳”,改元“得圣”(亦作“德圣”或“得胜”),设置官署,以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城内起义者年十二以上、七十以下,皆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以示推翻赵宋皇朝的决心。次年春,宋廷遣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久不能下。镐掘地道破城,他纵火牛反攻不胜,突围至村舍被俘,槛送东京(今河南开封)遇害。峦、吉等皆战死。起义前后共六十六天。 王则?~1048北宋士兵起义首领。涿州(今属河北)人。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庆历七年(1047年)十一月,与弥勒教首李教及州吏张峦、 卜吉等谋,拟联合德、齐诸州教徒,于次年正月初一同时起义。因教徒潘方净持刀威逼北京(今河北大名)留守贾昌朝响应起义不成而被捕事泄,乃提前于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俘知州张得一,占领武库,释放狱囚。被推为“东平郡王” (一作“东平王”),建国号为“安阳”,改元“得圣”(亦作“德圣”或“得胜”),设置官署,以张峦为宰相, 卜吉为枢密使。次年春,宋廷遣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被俘槛送东京(今河南开封)遇害。起义前后共66天。 王则502—549东魏臣。字无轨,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南)人。少骁勇,有武艺。初随父王老生征战,后迁征虏将军。后归属高欢。东魏初,任荆州刺史,后转洛州刺史。武定(543—550)中,随侯景西征,后景南投,则返归晋阳 (今太原南)。武定七年 (549) 卒,年四十八岁。 王则502—549北朝北齐将领。字元轨。太原(今属山西)人。少时武艺超众,曾随叔父魏广平王内史老生征讨,屡立战功,赐爵白水子。入北齐,累官都督荆襄等六州军事及荆州刺史。其性贪婪、俗鄙、骄奢,为人所非。 王则?—1048北宋时河北士兵起义领袖。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因灾荒落贝州 (今河北清河西北),卖身为牧羊人。后投宣毅军,升为小校,参加弥勒教, 习五龙、滴泪等经。庆历七年 (公元1047年) 冬至日在贝州发动兵变,捕知州张得一,他被推为东平郡王,建国号为安阳,年号得圣。战士面刺“义军破赵得胜”字样。次年, 朝廷派明镐、文彦博率重兵围攻,城陷被俘至东京 (今河南开封), 被肢解而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