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臣注文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臣注文选 六臣注文选《文选》注本。六臣指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六人。自唐显庆年间李善注《文选》以后,至开元六年(718)工部侍郎吕延祚对善注不满,遂发起组织衢州常山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以及张铣、吕向、李周翰等五人重新作注。自称是:“相与三复乃词,周知秘旨,一贯于理,杳测澄怀,目无全文,心无留义,作者为志,森乎可观。”(吕延祚《进五臣集注文选表》)世称五臣注,而吕延祚不与焉。五臣注本为三十卷,不失萧统原貌。五臣注出,立刻受到唐玄宗赞赏,称“此书甚好”。自唐以迄南宋初年,“五臣注”颇受世俗青睐。直至南宋初年尤袤刻李善注《文选》还说:“今是书流传于世者,皆是五臣注本。”五臣注以通俗浅近为特色,与李善注比较,五臣注不重征引,而详于解释。如《西都赋》:“尔乃盛娱游之壮观,奋太武乎上囿,因兹以威戎夸狄,耀威灵而讲武事。”李善征引了《史记》司马相如《封禅书》、《礼记》、《毛诗序》等有关材料,而五臣注为:“(吕延)济曰,言其娱乐以壮观望也。囿,育兽处,言讲武于此,以威戎狄。”由此可见五臣注的通俗、浅显。此外,对一些易懂字词,李善不出注,而五臣则加以串释。从校注态度看,五臣注不如李善注严谨,因此唐宋以来,五臣注一直受到学者的批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观其进表所言,颇欲排突前人,高自位置。然唐李匡乂作《资暇录》,备摘其窃据善注,巧为颠倒,条分缕析,言之甚详。”大概因为学习的需要,后人以李善注与五臣注合刻而为六十卷,这便是六臣注本。最早的六臣本在北宋崇宁五年(1106)开始刻版,政和元年(1111)刻成,即所谓广都斐氏刻本(见朱彝尊《曝书亭集》)。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首次著录《六臣文选》之目。《六臣注文选》又分六家本和六臣本。所谓六家本,即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在后,其特点是五臣注详而李善注略。这一系统中最早的是南宋明州本,刊于绍兴二十八年(1158)。其次是称为袁本的明袁褧仿宋刊本。最近所见韩国奎章阁本,亦是六家本。六臣本即李善注在前,五臣注在后,当以南宋赣州本为祖本,亦刊于绍兴年间。这一版本系统中有四部丛刊本(涵芬楼藏宋刊本)、明茶陵本等。自宋以后,五臣本几无刻本,大陆学者多以为失传。幸台湾中央图书馆藏有一套足本,即陈八郎本,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刊刻。 ☚ 李善注文选 古钞无注本文选 ☛ 六臣注文选 诗文总集《文选》注本。六十卷。六朝梁萧统编,唐李善等六人注。初刊于北宋崇宁政和年间。 萧统,字德施,小字维摩。生于齐永元三年(501年),卒于梁中大通三年(531年)。兰陵(今属江苏)人。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梁天监元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以疾卒,死后追为“昭明”,称“昭明太子”。他自幼喜好文学,成年善接文人。其东宫藏书达三万卷,一时为江南文学中心。刘勰、徐陵等许多文人都曾为其属官。后人集有《昭明太子集》。李善,生年不详,卒于唐永昌元年(689年)。江都(今扬州)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 《文选》原编为三十卷,选古今典诰文言为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选梁以前一百三十家、七百余篇作品,但没录当时生人之作。作为艺术文选的特色,不录经、史、子书,有文彩的史论例外。《诗经》做为整体,又做为“经”没有选入。本书分赋、诗、骚、文等三十八类,赋一类又分郊祀、耕籍等十五种,诗又分补亡、述德、劝励等二十三门。萧统主张“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所选作品以“事出于沈思,义归于翰藻”为标准。本书基本上清楚地划定了文学与经、史、子的界线,明确了文学的范围。所选很多诗文已经在别的典籍里找不到了,所以也保存了很多诗文。本书影响了文学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许多作家因为被收入本集才为人所重视。后世《文选》成了教科书,形成了文选学,影响是深远的。杜甫教育其子曰“熟读文选理”,宋人也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所选作品基本上包括了屈原到梁朝名家的名篇,基本上反映了这一阶段的文学成就。但本书分类过于芜杂,有时也淆乱古诗原貌,割裂古诗来迁就已意。其考证也有不清之处,同时一些清新典雅质朴之作也未被选入。 李善注《文选》,始每卷一分为二,由三十卷分为六十卷。这个注本,引书多达一千七百种,可谓旁征博引。注中极多阐幽发微之处,注释往往准确精当。注本体例严谨,书前立有凡例,书中严格按凡例行事。引证对了解写作背景提供了不少材料,是《文选》注本中很好的一本。自李善注《文选》之后,《文选》得到更广泛的流传。这个注本有时失于繁琐,引证时常常抛开文中之意,离题太远。注释亦有不准确之处,如《洛神赋》,李善断为曹植追求甄后之作。 唐工部侍郎吕延祚,认为李善没有发挥“述作之由”,便集吕延济、张铣、吕向、李周翰、刘良五人,作《五臣注文选》进呈皇上,得到赞许,这个本子就得以盛行。这个注本克服了李善释事忘义之弊,着重于解释字句,比李善本简捷明白。但这个注本水平不高,很多抄袭旧注,改头换面,不及李善注本精细。 宋人始合《李善注文选》与《五臣注文选》为《六臣注文选》。最早刊本为北宋崇宁政和年间的广都斐氏刻本,《四部丛刊》里的《六臣注文选》是影印本。有元大德三年(1299年)陈仁子古迂书院刻本,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二十八年袁褧嘉趣堂刻本,明万历二年(1574年)崔孔昕刻万历六年徐成位重修本。李善注本,有北宋国子监本,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池阳郡斋尤袤刻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胡克家刻本。胡克家刻本是顾广圻等人以尤袤刻本为底本,八易其稿而成的,改旧本之误七百处之多。一九五九年商务印书馆根据宋刻本,用旧纸型出版。《五臣注文选》单行本今已难见。 六臣注文选 《六臣注文选》唐开元年间,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等五人为《文选》作注,称“五臣注”;至南宋,将李善注与五臣注合为一,称“六臣注”。60卷。《四部丛刊》影印宋刊本。 ☚ 文选 古文苑 ☛ 六臣注文选六十卷。唐李善 (约630—689)等撰。李善,江都 (今属江苏)人。曾任崇贤馆学士、兰台郎等职。学识渊博,但不善治文,故人称为 “书簏”。曾流放姚州,后遇赦还,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学生多自远方而至,传其业,号 “《文选》学”。唐显庆中,开始为 《文选》作注。到了开元六年 (718),工部侍郎吕延祚又集衢州常山 (今浙江)县尉吕延济、都水使者刘承祖之子刘良、处士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共为之注,上表于朝廷。其表诋毁李氏之注,并引高力士所宣口敕,亦有此书甚好之语。然唐李匡《资暇集》,备摘其窃据善注,巧为颠倒,条分缕析,言之甚详。姚宽 《西溪丛语》诋其注扬雄 《解嘲》,不知伯夷、太公为二老,反驳善注之谈。王楙《野客丛书》诋其误叙王暕世系,以览后为祥后,以昙首之曾孙为昙首之子。明田汝成重刊《文选》,其子艺衡又摘所注 《西都赋》之龙兴虎视,《东都赋》之乾符坤珍、《东京赋》之巨猾间舋,《芜城赋》之袤广三坟诸条。今观所注,错乱谬误之处尚不止此。而以空疏臆见轻诋通儒,殆亦韩愈所谓蚍蜉撼树者。其书本与善注别行,故 《唐志》各著录。黄伯思 《东观余论》尚讥《崇文总目》误以五臣注本置李善注本之前。至陈振孙《书录解题》,始有 《六臣文选》之目。南宋以来,偶与善注合刻,取便参证。元明至清,遂辗转相沾,并为一集,附骥以传,盖亦甚幸。然其疏通文意,亦间有可采,唐人著述,传世已稀,固不必竟废之。田氏刻本,颇有删改,犹明人窜乱古书之习。此本为明袁帙所刊。朱彝尊跋谓从宋崇宁五年(1106)广都裴氏本翻雕,讳字阙笔尚仍其旧,颇足乱真,惟不题镂版讫工年月,以此为别。钱曾 《读书敏求记》称所藏宋本 《五臣注》作三十卷,为不失萧统之旧,其说与吕延祚表合。今未见此本。然田氏本及万历六年(1578)徐成位所刻,亦均作三十卷。盖或合或分,各随刊者之意。但不改旧文,即为善本,正不必以卷数多寡定其工拙。有内府藏本,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 (全三册)。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昭明文选译注》 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