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淫six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s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太过和不及的合称,是主要外感性病因。《左传》记载,天有六气,淫生六疾:六气是阴阳风雨晦明,过则为灾: 阴淫寒疾, 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两书所言内容虽有不同,但都指异常气候的侵害。六淫致病的特点:❶多从肌肤口鼻而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但也有直中脏腑的,如夏日引起中暑,冰水引起冷病等。 ❷有一定的季节性,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等。但四季气候变化是复杂的,且有久雨生寒、久热生燥、热极动风、风盛生燥、燥极化火等相互转化现象,因此六淫致病的季节性并不是绝对的。例如,夏季虽多暑病,但也可出现寒病、温病、湿病。又如冬季多寒病,同样也可发生温病。 ❸可单独致病,也有混合为患的,如风寒外感、湿热泄泻、风寒湿痹、燥热伤肺等。 ❹六淫各有特性,所致疾病的症状也各有特征,如风病引起动摇善变急剧,寒证引起清冷收凝疼痛等。 还有许多单纯由于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其临证表现与外来的风、寒、湿、燥、火所致的疾病大致相似,鉴于病从内生,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中兽医传统上将这一类病变包括在六淫中,但二者性质不同,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别,治法的侧重点不一。例如,外风一般表现发热、恶风、脉浮等症状,有时兼见鼻流清涕、咳嗽,治宜祛风解表。内风的主要症状是抽搐痉挛,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肢体麻木、流涎、瘫痪等,宜用清热平肝、滋阴养血等治法。 古人所称外感六淫,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宏观认识,实际上其中包括着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例如强直梭菌引起破伤风,多头蚴引起羊羔风(回旋病),某些病菌和原虫引起湿热型痢疾等。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功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成为致病的邪气,则称为六淫。六淫为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性病和传染病) 的病因,其致病自外而入,故属于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 六淫six evils or six excesses中兽医学名词。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总称。这六种邪气,原是四季不同气候的六种表现,简称六气。如四时六气变化反常,发生太过或不及,影响畜体的调节适应机能或助长病原的孽生传播,成为致病因素,就称为六淫。 六淫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异常改变,成为六种致病因素。淫,太过,淫邪之意。 六淫 六淫中医名词。为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的总称。“淫”有邪恶之义。六淫与六气 (自然界正常的六种气候,亦为风、寒、暑、湿、燥、火)的本质区别是其能致病。六淫多经体表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其引起的病症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如春天多风,故多风证;夏季多暑多湿,故多暑热或暑湿证等。六淫之中的任何一种邪气可单独致病,也可相互纠结而致病(如风寒、风湿、暑湿……)。六淫在侵犯人体后还可相互转化,例如寒邪郁久可以化火等。 ☚ 邪气 风 ☛ 六淫又称“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合称。淫,太过和侵淫之意。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即成为致病邪气,称为“六淫”。六淫致病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六淫可单独致病,亦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寒湿痹、风热外感等。 六淫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风寒暑湿燥火,本指自然界六种气候变化。在正常变化的情况下,被称为“六气”。它是生命活动所必要的自然条件之一。一般说“六气”是不会致病的。当它发生“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季节到了,而相应的气候未到和季节未到,而相应的气候提前来到的异常变化,或变化急骤、剧烈的异常变化时,则称为“六淫”。 当六淫超出了人体适应、防御能力的限度时,六淫便侵害人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但在“六气”的条件下,由于某些人体质弱,正气不足,不能与“六气”变化相适应,也能受邪而发为外感“六淫”的外感病。 所以说“六气”也能致病,只是致病的机会较少而已。从整体联系中,并结合临床实践看,六淫是一个综合性的病因概念。 它包含着对某些人有害的正常气候的物理因素;包含着存在于正常气候中,有害于某些人的生物性、化学性因素;包含着被反常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有害人体健康的整个自然环境中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物质因素。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致病的类别为外感病;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处环境有关;如冬多寒病,久居湿处多易患湿病等;既可单独侵犯人体,又可有两种以上相兼致病,如风寒感冒、湿热痢、寒湿痹等;可因人体质发生“从化”,如感受寒“从阳化热”等,多从皮毛而入,或从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六淫各自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伤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寒性凝。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湿为阴邪,湿性重浊、粘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湿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最易伤肺。火为阳邪,其性炎上,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疮。临床判断外感病是六淫中的哪种邪气致病,除要了解直接感受六淫的情况外,更主要的还是根据临床症状特点,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相类比,从而确定病因,也就是“辨证求因”。 ☚ 病因 七情 ☛ 六淫liùyín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的合称。六气太过、不及或不应时, 影响到人体的调节适应机能及病原体的孳生传播, 成为致病的邪气, 属于外感病(包括一些流行病和传染病) 的病因。六淫致病, 自外而入, 临床以表证较为突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然六淫天之常气, 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 内合于脏腑, 为外所因。” 六淫 六淫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天时气候变化是息息相关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至真要大论》又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这是中医历来强调的“人与天地相应”的学术思想,它在整个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着一定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种由温而热,而凉,而寒的消长递变过程时刻影响着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长发育,人类亦不例外,而且气候变化已成为一切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自然条件。《四气调神大论》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又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阴。……“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规律。历代医家不仅观察到四季气象更迭的一般现象,而且归纳出六种更为具体的气象因素,把流动的空气称为“风”,气温降低称为“寒”,气温增高称为“热”或“暑”,湿度增加称为“湿”,湿度降低称为“燥”,暑与热的进一步发展称为“火”。古人将“风寒暑湿燥火”总称为“六气”。六气是气候变化的正常现象,如果气候正常,人又顺之,则两相得宜而健康成长; 如果人不能顺应四时六气而逆之,就会出现贼害现象而罹致疾病。另一方面,如果四时气候不按一定的顺序和程度发展,则可发生太过或不及,即如《六微旨大论》所说:“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这些反常现象对一切生物都是不利的。古人称这种太过与不及的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六节藏象论》说: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为非常,非常则变矣,变至则病。”《四气调神大论》说得更明确:“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干,则菀槀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总之,人与天地四时之气不相应,则将发生疾病,甚至可能引起疫疠的流行。 古人对六淫的致病比较重视。归纳起来,六淫为病往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❶六淫多从皮毛或口鼻侵入人体,都从外部感受而发病,故把六淫列入外因中,并将六淫引起的疾病统称外感病; ❷外感病的发生往往呈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多燥病,冬多寒病,可见它与时令关系比较密切,故又称“时病”; ❸六淫致病,病初常有发热,故又有“外感热病”之称; ❹由于时令不同,不同的气候变化将影响不同的脏腑。《素问·咳论》说:“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❺风寒暑湿燥火在致病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刘河间曾倡:“六气皆能化火”之说。石寿棠又提出“寒热化燥湿”和“燥湿赅六气”之论。他在《医原·百病提纲论》中说:“水火即燥湿所变,而燥湿又因寒热而化也。水气寒,火气热,寒搏则燥生,热烁则燥成; 热蒸则湿动,寒郁则湿凝。是寒热皆能化为燥湿也”。又说:“六气风居乎始,寒暑湿燥居乎中,火居平终。风居乎始者,风固燥湿二气所由动也; 寒暑居乎中者,寒暑固燥湿二气所由变也; 火居乎终者,火又燥湿二气所由化也。”这是对风寒暑湿燥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独特理解。当然,上述特点仅仅是与内伤杂病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发病情况将随个体体质特征及地理环境之不同而有所差异,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关于六淫为病的概念,还需提出古人所称六淫致病,实质上除气象因素外,还包括着生物性致病因子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在内。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不可能认识这类生物性致病因子,但这时已能将这类疾病归之于外邪的范围中。并且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机体本身脏腑功能异常而造成一些病理现象,有时其临床表现与外感六淫之风寒湿燥火所致颇有些相似之处,中医常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或“内火”。但就其病机本质而言,二者是不同的(参见“六气病机”条)。现将六淫的特性及其致病特征分述如下: 风 风为春季之主气,然风四季都有,无处不在。风为阳邪,性开泄,善变易动。风既可单独作为致病因子,也常与其他淫气兼夹为病。因此,风病之病种较多且病变复杂,故《素问·风论》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气又常为外感病之先导,故《骨空论》又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气致病常喜袭人体之阳经及上部,如伤风感冒常见头痛、鼻塞、多涕、咽喉痒痛等症状。风水一证,初起也多以眼睑水肿为多见,这是风邪与水液相搏,而风性向上所致。伤风感冒多见头项疼痛、恶风、畏寒等证状,此为风邪在表的见证。因风邪常从外表侵犯人体,故肺与皮毛首当其冲而最先罹患,尤其当贼风避之无时,或汗出当风时,腠理开,风邪乘虚而入,常可导致肺气不宣,卫气不固,营卫不和,而见发热、恶风、咳嗽、汗出等症状。由于风邪善行数变,变化无定,病变范围较广,在表可稽留于皮毛或肌肉腠理之间,或游走于经脉之中; 逆于上,可直达巅顶; 犯于下,可侵及腰膝胫腓等处。这种来去迅速,变化多端的特点,在临床上也有所体现。例如皮肤风疹,其来势急剧,甚至数分钟内即可遍及全身,其痒难忍。但有时去也迅速,而退后常不留任何痕迹。至于“风痹”等证,常见游走性的大关节红肿热痛,有些典型病例可见病损由肩至肘,肩肘渐退而膝踝又起,因此,《风论》称:“风者,善行而数变”。古人见空气流动而成风,因此推断风邪致病,其证亦以动为特征,即所谓“风胜则动”。故凡见肢体运动异常,如抽搐、痉挛、颤抖、蠕动,甚至角弓反张,颈项强直等症往往责之于风而列为风病。《至真要大论》称: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破伤风之抽搐及面神经瘫痪所致的口眼歪邪等可为代表。春夏之季,风邪常与湿邪侵袭脾土,往往可见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脾受累的症状。故又说:“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风邪常与其他淫气夹杂而致病,如与湿合而为风湿; 与热合为风热; 与寒合为风寒,或风寒湿三气杂至。如常称的风热外感,风寒外感,风湿痹痛等即为例证。且风又可与体内之病理产物如痰相结合而成风痰。风痰上犯又可引起种种病证。 寒 寒是以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为特点的。寒为冬季之主气。在平时,如汗出当风,淋雨涉水,喜进生冷及某些特殊工种(如冷藏库工人等)亦常能感受寒邪而罹患寒病。寒为阴邪,常伤人阳气。寒性具有收引凝滞的特性。由于感受寒邪之途径不同,又常分成寒邪伤于肌表之伤寒及直中脏腑之中寒。人身之阳气盛衰往往标志着人体生理功能活跃的程度。寒邪伤阳,阳气受损,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抑制,因而产生寒象。如寒邪外束肌表,则与卫气相搏而见腠理闭塞,卫阳受遏而不得宣泄,则见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象。故《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如寒邪直中脾胃,则可伤脾胃之阳气,而出现脘腹冷痛,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甚至四肢厥冷等症状。寒邪着于人体,可以引起肌肉,皮筋拘挛,血脉收缩,可见脉紧,或迟或沉。《八正神明论》说:“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因此而致气血不畅,脏腑失荣,出现肌肉骨节疼痛。《举痛论》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故寒邪中人常常引起痛证,如寒袭肝经,肝脉气血凝滞,则见睾丸肿胀冷痛,即所谓“寒疝病”; 寒邪客于四肢,则可以引起严重疼痛之痛痹。其病机都与寒性收引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有关。寒邪伤人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个特点即排出物、分泌物往往澄澈清冷,如鼻流清涕,咳吐清痰,呕吐清水,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故《至真要大论》说: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如果外感寒邪,郁久不解,则这些排出物、分泌物将转清为黄为赤,此即是已属由寒化热的象征。 暑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夏季气温过高,如长期暴露于炎炎烈日之下,每易感暑而病。轻者称为: “伤暑”,重者称为“中暑”。《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是强调其季节性而言的,火热则往往指致病因子的属性而言的。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这是它的病理特点。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而体液减,此为导致伤津的关键,常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等证。如开泄太过,则伤津可以进一步发展,超过生理代偿的限度必然将耗伤原气。故《举痛论》说: “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此时可出现身倦乏力,气短懒言等一系列阳气外越的症状,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导致死亡。即如《六元正纪大论》所说:“炎火行,大暑至,故民病少气,甚则瞀闷懊𢙐, 善暴死”。此外, 暑热之邪可内传心包,扰乱心神而致神昏谵语,这在“中暑”之重症病例中也是极为严重的现象。 张景岳认为暑本是夏月之热病,但其中还有中暑而病和因暑而病的区分。既病之后,又有阴暑和阳暑的不同。他在《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提出:“阴暑阳暑,治犹冰炭,不可不辨也。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痠痛等症。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阴暑,即伤寒也。阳暑者,乃因暑而受热者也。凡以盛暑烈日之时,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症。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若或因暑之名,而不分表里,不察阴阳,则误人不浅矣。”张氏提出阴暑和阳暑应分洽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虽然季节相同,但受病之具体条件不同,其病机原理应当是有所不同的。 由于夏令季节除气温较高外,常多雨潮湿,因此有“暑多挟湿”之说。其临床特征为身热不扬,四肢困倦,头重如裹,食欲不振,胸闷泛恶,大便溏薄,苔腻脉濡等症。 湿 湿为长夏之主气,故湿病多见于长夏季节。因外伤雾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湿为阴邪,亦好伤人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病多绵缠难愈,这是湿病的病理特征。湿邪又好伤脾阳,因脾性喜燥而恶湿,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可见脘胀腹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口甜苔腻等证。脾气升降失司,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湿性重浊,故外感湿邪多有身重困倦,头重如裹等症状。又因湿性粘滞,病损往往着而难移,如其侵犯肌肤筋骨,则既重且痠,固定一处,故有“着痹”之称。湿邪为病,往往病程较长,如湿温病。风湿夹杂,侵犯肌肤关节所形成的风湿痹证,则往往反复发作。内湿病,常见其病理性产物多呈秽浊不洁之状,如皮肤病变之渗出物,湿热带下之分泌物,质粘而腥臭。因此,常称湿为“有形之邪,其性秽浊。”湿之形成往往与地之湿气上蒸有关,故其伤人也多从下部开始。临床所见之下肢溃疡,湿性脚气,带下等症往往都与湿邪有关。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有: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论述。 燥 燥为秋季的主气,故常称之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司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故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即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或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司,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液亏少,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又因燥在五行属金,金克木,故燥淫为病常及于肝,证见两胁作痛,少腹痛,目眦亦痛等。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二者之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微; 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为明显,脉多不数。 火 火为阳盛之气,故在炎热之夏季比较多见,但因风寒湿燥都能化火,故火邪所致的疾病在其他季节也不少见。常称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火、温、热三者仅有程度上的差别,并无本质上的不同。火为阳邪,其性炎上,耗伤津液则更甚,且常扰动血分。火邪来势迅猛急剧,致病后常见口渴引饮,咽干口燥,便结尿赤,舌绛有芒刺,脉呈疾速等症。火邪之甚者,确有燎原之势。若伤及脉络,则营血被迫妄行,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临床可见衄血、吐血、便血、尿血、瘀斑等。如火毒之邪客于血肉,与卫气相搏,聚而不散,久则化为腐肉,溃则为脓。若火毒内陷心包,轻则烦躁不安; 重则狂躁妄动,登高而歌,弃衣而走,不避亲疏,甚则神昏谵语和抽搐等。这些都是火证之危候。 上述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将引起一系列生理性的适应性反应,如果适应不良,代偿不全,则可以导致病理状态。古人经过长期观察,通过审证求因过程,真实地反映了客观实践。对照现代科学研究结果,可以充分地证明六淫为病是有科学根据的。六淫作为病因刺激作用于人体的方式不外乎二种: 一是上述气象因素先通过某些中间环节,然后再作用于人体而表现出季节性来。以昆虫为媒介的急性传染病是最好的例证。疟疾多见于夏秋两季,这与自然界蚊虫孳生的条件有关。恙虫病的流行与恙螨的生长季节有关,故多见于六月至九月之间。其他如流行性脑膜炎多见于春季而属春温,流行性乙型脑炎多见于长夏季节而称为暑温。另一种是气象因素直接作用于人体感受器而产生生理的或病理的效应。其中机理当然比较复杂,但现代科学也有不少研究资料可供佐证。大致有以下几个作用环节。 通过皮肤感受器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 皮肤内密布多种感受器,它们能将作用于它的各种物理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通过中枢神经与全身发生联系,借以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平衡。当夏季炎热天气,如气温高于30℃时,则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当适应不良时,能导致疾病。如在高温环境中,中枢神经系统往往可以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共济失调,反应迟钝,动作的准确性降低,嗜睡,致使工作能力降低,此时机体免疫力降低,血中球蛋白减少。心血管系统可见血温增高,血浓缩,粘度增大,心率增加,血压波动,心电量往往有所改变。由于大量出汗和氯化钠丧失的缘故,可见胃液pH值降低。这类变化如果持续较久而没有得到良好的代偿,则可导致多种病理性反应。在美国有些州群,在夏天遇上“热波”过境,心血管病发作和猝死激增。中医以“暑”为夏季之主气,夏天易患暑热,暑月中寒及中暑之类的疾病是有其生理与病理学基础的。反之,如在冬季严寒环境中,如气温低于7℃时,人体同样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由于寒冷作用于皮肤温热感受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液经皮肤的速度减慢,肢体亦相应踡缩,因而机体散热减少。因皮肤遇冷就收缩致密,致密则无汗,正如《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与此同时,肝脏动员糖原的分解和甲状腺分泌机能增强,总代谢增强,使人体产热量增加。如果这种适应反应发生障碍,或虽经代偿仍不足以抗拒寒邪时,则可产生寒病。 通过视觉接受光线刺激 现代动物学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受光周期控制的多种现象,如观察到在自然及实验条件下,光照的变化对有些脊椎动物的繁殖现象是一个有力的刺激。季节可以造成生长激素和生殖腺激素的波动,它们在春天迅速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日照长度增加引起的。因此认为光线对生殖器官的影响是通过眼睛及前部垂体腺的“中间作用”的,光线还可能有直接作用,甚至胎儿发育也受紫外线照射的季节性差异的影响。据统计,5岁以内的孩童,在冬季出生的龋齿和佝偻病发病率比夏季出生的高一倍多。植物、动物,甚至人类的昼夜生理变化,也认为是与光线有关的。 通过耳内的压力感受器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 观察到家兔的血压在气压降低时降落。气压变化对母牛的产奶有影响。这些事实表明,气压可以引起体内复杂的生理反应。 通过鼻腔及其粘膜接受气象因素的刺激 长期的冷刺激可使鼻粘膜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形成干裂。因此认为鼻粘膜分泌较多时与其中抗体浓度的增加是平行的。也有认为鼻粘膜分泌之抗体与血清中的是平行的。因此,当相对湿度降至30%以下时,能使上呼吸道粘膜出现干燥不适感,并可产生粘膜的破裂和感染。中医称秋为燥金之令,常易罹患上呼吸道感染是有科学根据的。 内分泌系统参与了反应 当寒流来到时,可见利尿现象。这部分是由于垂体后叶抗利尿素发生波动的缘故。此时还可以看到甲状腺滤泡内毛细血管高度充血,滤泡中胶质消失。寒冷刺激时还可见到尿中17-酮类固醇波动,这是由于气象因素引起了ACTH的波动而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的结果。湿温气流可使饥饿动物的血糖降低,其波动范围比冷湿或冷干的影响为大,这是胰岛素分泌发生变化的关系。 生物性致病因子 中医病因学中所指的风寒暑湿燥火,实质上,有一部分是指的生物性致病因子。如破伤风的“风”作为病因概念时即指破伤风杆菌所致。某些湿温证的湿邪与温邪就包括了现代微生物学中的伤寒杆菌。 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上述引证仅仅借以证明六淫为病是有科学根据的。而且其中还有部份领域在机理上还未被完全阐明,例如季节与脉象,与气色,与经气起伏等方面,有待今后进一步加以发掘与研究。 ☚ 中医病因学 疫疠 ☛ 六淫liu yinthe six external factors which cause diseases 六淫liù yínsix exogenous pathogenicfactors;six climatic evi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