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州歌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词牌名。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闻其歌,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下阕各八平韵。又有于平韵外兼叶仄韵, 或同部平仄互叶,或平韵、仄韵随时转换,以增强激壮声情,收繁弦急管、五音繁会之妙。然大要以平韵为主,仄韵为辅。参见“常用词谱”类。

☚ 六丑   夜半乐 ☛

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 六丑   莺啼序 ☛
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见《乐府雅词》卷中录宋贺铸词。(彊村丛书本《东山词》不载)。六州得名,参见“六州”条。唐教坊曲有《凉(梁)州》、《伊州》等皆为大曲,歌头即大曲中序之第一章。《六州歌头》或即由上述大曲之歌头演变,或源自宋时鼓吹曲《六州》,本源未详。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一六云:“《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如‘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者是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之,闻其歌使人怅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词律》卷二○、《词谱》卷三八列之。双调,自一百三十三字至一百四十四字不等,体式纷繁。《词谱》以贺铸“少年侠气”一词为平仄韵互叶者之正体,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片十九句八平韵八仄韵,下片二十句八平韵十仄韵,平仄韵同部通叶。又,全押平韵者,《词谱》列刘褒“凭深负阻”一词,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片十九句八平韵,下片十九句七平韵。此调调长句多而句式短促、押韵稠密,其声情节奏富有特色,历来词家多藉以表现慷慨激烈之情怀。

☚ 六桥行   六国朝令 ☛

《六州歌头》

宋·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长淮:淮河。当时宋金东部以淮河为界。望断:极目远望。关塞:这里指边防上的险关要塞。莽然:指茂密的草木。征尘:远行时身上所染尘土。悄边声:边境沉寂,指宋兵不作抗敌的准备,无抗敌的声势。悄,寂静。边声,边塞马嘶、风号之声。黯销凝:因感伤而沉思凝想。当年事:指靖康年间,二帝被金兵掳走北宋灭亡之事。洙泗:流经山东曲阜的洙水、泗水两条河。此句与下文的“弦歌地”均指文化发达的中原。膻腥:牛羊的腥臊气。隔水:隔着淮河。毡乡:指金人占领区。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毡帐里,故称毡乡。区(ōu)脱:为匈奴语,称边境上屯戍或守望的土堡为区脱。这里代指哨所。名王宵猎:指金国兵将在故土夜间打猎习武。名王,金兵的将领。遣:使。埃蠹:尘埃和蠹虫。零:尽。神京:指已沦陷的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干羽:盾和雉尾,古时舞蹈时的道具。方:正在。怀远:用礼仪怀柔远方。据《尚书》记载,舜曾大修礼乐,“舞干羽于两阶”,以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这里指南宋统治者企图用求和政策去对付紧张备战的金兵,带讽刺意。烽燧:烽火,报警用。冠盖使:两国间来往议和的使臣。冠,官帽。盖,车盖。驰骛:奔走忙碌。若为情:何以为情。翠葆霓旌:翠羽装饰的车盖和绘有云霓的彩色旌旗,均代表王师。这句是说中原父老渴望王师北伐。膺:胸。

【大意】极目千里淮河,竟是一片莽原,丛生的杂草已与关塞齐平,再无关塞可守。征尘不起,看不到调兵遣将的迹象,听不到厮杀的声音,边境沉寂,只有霜风劲吹的啸声。看到这种景象,我不由得沉思凝想,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宋室南渡,大约是天数,而非人事所为;想那洙、泗两水流经之处,本是孔圣人讲学之地、礼乐教化之邦,如今竟亦是腥臊之处。隔水望去,昔日稼耕之地,已成游牧毡乡,看毡帐遍野,牛羊在夕照下被驱赶归栏,更有那金兵的哨所纵横,戒备森严。金兵的头目喽啰夜猎,骑兵举火照野,映照得一江通明。胡笳金鼓凄厉可闻,惊心动魄。

想我腰间挎着利箭强弓,匣中宝剑霜锋森森,却被尘封白白地遭受虫蛀,要它竟有何用! 时光易逝,空怀一腔热血壮志,眼看着一年又将过去,故都京师还是那么遥远渺茫,光复失地仍无指望犹如空梦。朝廷正准备舞干羽,以礼仪怀柔远方,向金兵求和以平息战事,报警的烽烟已熄灭消静,并且即将停战休兵。乘着豪华车马、衣冠楚楚的议和大臣们,纷纷奔走忙碌于宋金之间的道路上,这种羞辱的情景真令人何以为情?听说铁蹄下的中原父老同胞,引颈南望,期盼着宋帝车驾率王师北征。此情此景,即使过路行人看到,也会满腔忠义气愤填膺,热泪涌流如大雨倾盆。

字数:1338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12-113页.

古典文学作品《六州歌头》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2〕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3〕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4〕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5〕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6〕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7〕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8〕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9〕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10〕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11〕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12〕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13〕有泪如倾。
 
 〔1〕本篇写于孝宗隆兴元年。当时张浚都督江淮军马,张孝祥参赞军事。夏季宋军渡淮北伐,因内部磨擦,宋军在淮北不战自溃。主和派再度得势,和议复开。这首词是筵上即席之作。相传张浚读后,为之流涕罢席。不久,张浚、孝祥相继落职。《六州歌头》词调,本鼓吹曲名,六州指唐代西部边地的伊、凉、甘、石、渭、氐六州,每州各有曲,统名“六州”,其引歌称歌头。本调有平韵、仄韵、平仄韵转换三体。孝祥此词是平韵体,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下片各十九句八平韵。张孝祥(公元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状元及第,因秦桧的儿子未能中头名,遭秦桧怀恨,被诬陷下狱。秦桧死后,孝宗一度改变妥协路线,准备北伐,经主战名将张浚举荐,任孝祥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兼都督府参赞军务,继又代张浚为建康(今南京)留守。北伐失败,投降派又当权,张浚和孝祥被免职。起复后,历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荆南知州、湖北路安抚使等职,三十八岁卒。其词上承苏轼豪放词风,以抒写重大政治题材与抗金思想而著称于世。传有《于湖词》一百七十余首。
 〔2〕“长淮”二句:长淮,指淮河。南宋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害后,高宗与金国签订割地妥协条约,划定东起淮河中段西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为两国国界,故淮河为当时边境。莽然,形容草丛茂密无边的样子。草丛长得与关塞相齐,暗写关塞荒废边备废弛。
 〔3〕“征尘暗”四句:征尘,路上扬起尘土。霜风,秋风。边声,指边地号角、战马等声。黯,黯然。销凝,销魂、凝神。四句写边备废弛,为此而伤感。
 〔4〕“追想”三句:当年事,指靖康败亡的历史。作者在这里说当时这大概是天数,不是人力可挽回的。其实,败亡的主要原因是徽宗、钦宗和北宋统治集团的逸乐、昏庸、腐朽。这个道理,作者是不能明说的。
 〔5〕“洙泗上”三句:洙、泗,二水名,流经曲阜,孔子曾在此办学,因以代指孔子故乡。弦歌地,《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后以弦歌代指礼乐教化。膻腥,牛羊肉的气味,代指金兵。三句言在孔子故乡,礼乐教化之邦,也有金兵的膻腥气味。
 〔6〕“隔水”三句:隔水,指淮河对岸。毡乡,毡帐集中的居住区。北方少数民族习惯住毡帐。区(ou)脱,匈奴语,土堡。三句言河对岸变成了放牧牛羊的牧场,异族的毡帐聚集,土堡纵横。
 〔7〕“看名王”四句:骑火,马队举着火把。笳鼓,胡笳和鼙鼓,均军用乐器。四句写金兵在占领区的田野上夜晚打猎,名王率领马队举着火把,照得整个平原通明,笳鼓悲鸣,令人心惊。
 〔8〕“念腰间”四句:意为想到腰间的箭、匣中的剑,白白让尘掩虫蛀,竟然一点用处也没有。
 〔9〕“岁将零”二句:岁,年岁。渺,渺远。神京,指汴京。二句意为年岁将尽,而汴京的收复十分渺远。
 〔10〕“干羽”三句:干羽,干,盾;羽,旗帜。《尚书·大禹谟》:“帝乃延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这里以干羽指代推行礼乐文德。怀远,对远方少数民族实行礼乐文德。烽燧,古代边防用烽火作为报警信号。休兵,停止用兵。三句讽刺当时的妥协派,对侵入的异族实行所谓怀柔政策,废除烽火报警,停止武装抵抗。
 〔11〕“冠盖使”三句:冠是冠服,指官服。盖是车盖,指车辆。驰骛,忙碌奔走。若为情,怎么好意思。三句言议和的使者纷纷忙碌奔走,不怕难为情。
 〔12〕翠葆霓旌:翠葆,以翠鸟羽毛缀饰的车盖;霓旌,皇帝出行的一种仪仗。这里说沦陷区的父老时时南望,盼望王师收复中原。
 〔13〕填膺,塞满胸怀。
 
 本篇抒写现实重大政治题材,反映投降派重新执政后对敌求和放弃边防,讽喻批判之意十分明显。上片写淮河边备废弛,而敌骑横行,蹂躏大好河山,把中原变为牧场和狩猎场,以敌我双方边务对照,又以汴京失陷为鉴戒,流露深重的忧患之感。下片写报国壮志难以实现,光复神京渺遥无期,和议之风正嚣尘上,并以中原遗老翘盼王师,使人落泪,抒发悲愤之情。《白雨斋词话》评此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本篇是长调,基本用赋体,言事抒情,大多三句一转意,激越直切,又多三言短句,繁音促节;而且又多从经史典籍中吸取语词,并以散文句入词。这种以散文语句入词的特点,对南宋后期辛弃疾等人的词有显著影响。

古诗词《六州歌头》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六州歌头

题《万里江山图》

诗成雪岭,画里见岷峨。浮锦水,历滟滪,灭坡陀,汇江沱。唤醒高唐残梦,动奇思,闻巴唱,观楚舞,邀宋玉,访巫娥。拟赋《招魂》《九辩》,空目断、云树烟萝。渺湘灵不见,木落洞庭波。抚卷长哦。重摩挲。问南楼月,痴老子,兴不浅,夜如何?千载后,多少恨,付渔蓑。醉时歌。日暮天门远,愁欲滴,两青蛾。曾一舸,奇绝处,半经过。万古金焦伟观,鲸鳌背,尽意婆娑。更乘槎,欲就织女,看飞梭。直到银河。

说不尽的长江。

虽有苏东坡“大江东去”在,但人们依然要执著地向长江献上自己的礼赞,因为它太美了,太伟大了。正如当今一首歌所唱的那样:它用甘甜的乳汁,灌溉着花儿的国土;它用纯洁的清流,荡涤着历史的尘埃。

从某种意义上说,长江比黄河更显得抒情,更带有鲜艳的色彩、无羁的意绪和浪漫的想象;儒家的“诗教”似乎还没有来得及对它进行更多的道德规范和理知约束。长江,滋养着充满原始活力的中国南方文化,屈原是它的魂魄,李白是它的丰彩。

卢挚的这一首《六州歌头》,首先是对绚烂而又神奇、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国神话的多情扫描。

上片以“诗”、“画”总领。词人把长江当“诗”来读,当“画”来赏。巍峨的、晶莹的雪岭,孕育了这首大诗;壮丽的岷山和挺秀的峨眉,大笔写意地勾勒了这幅画卷的筋骨。开首两句,尽揽高寒、清澄、磅礴之气,酝酿并蓄积了一股飞扬腾踔、滚滚而来的势头。于是,“诗”泻了,“画”动了,生气流行了;一切都在运动中显示着信心与豪情、速度与力量。“浮锦水,历滟滪,灭坡陀,汇江沱”,节奏短促,一气呵成,漫漫征程归于一瞬,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四个动词——浮、历、灭、汇——如坠石,如鼓点,野气蒸腾,不可一世。锦江的春色任我波荡;险恶的、不可下的滟滪堆任我驰奔;危坡高岗任我覆盖和吞噬;条条支流任我挟持和把握。“我”来了!诗心和江魂合二为一,以奋发超越的架势突破群山万壑直抵楚汉。至此一顿。是所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感情的脱缰之马该慢些走了,顾盼流连之间该有一番新的体察和感受了。

眼前是气象万千的云梦大泽。据司马相如《子虚赋》称:云梦者,方九百里,其山隆崇嵂崒,上干青云,下属江河;其土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赤玉玫瑰,琳瑉昆吾,五光十色;至于衡兰芷若,莲藕觚卢,芙蓉菱华,桂椒木兰,更是千姿百态、溢彩流芳、美不胜收。这是一片充满了原始活力和勃勃野性的神奇的土地,多少幻想、神话、巫术观念和浪漫激情,多少如诗的梦、如梦的诗在这里滋生、蓬勃、吐艳、翱翔……挟千军万马之势而来的长江在此地变得多情而宛转了,词人也因之心神摇曳、寻寻觅觅、沉醉在某种遐想之中。“唤醒高唐残梦”,一语既出,思接千载,楚怀王的历史幽灵和巫山神女的绰约仙姿梦一般地显现了。据传说,楚怀王游云梦泽中的高唐台馆,曾梦见巫山神女。此梦,宋玉以《高唐赋》着意渲染,更富诗情画意。如今,旧梦已残,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在词人心中油然而生,于是翘首凝眸,向着历史的幽远处发出了一声声呼唤:醒来吧,那逝去的梦魂!这不是抱残守阙,重温旧梦,而是别开生面,另有所图。以“动奇思”为陡转,词人心意怦怦地开始了他那神奇而又浪漫的远游。“闻巴唱,观楚舞,邀宋玉”,有声有色,有情有致,还要把通晓音律、文采飞扬的宋玉请出来结伴同行,——哪里去?“访巫娥”!看看巫山神女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见到了没有呢?语焉不详,叫人难以猜度。大概是新梦难成,一时间平添几多惆怅,故“拟赋《招魂》《九辩》,空目断、云树烟萝。渺湘灵不见,木落洞庭波”。宋玉的《九辩》、《招魂》,以“悲哉秋之为气也”、“魂兮归来哀江南”的苍凉涌上了他的心头;极目远眺,但见湘水边云烟笼罩的树木和藤萝,一片迷茫。此情此景,不能不使词人联想到屈原的《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千古名句简直如阵阵秋声振荡着人的心弦,使你俯仰和鸣,“抚卷长哦”。

在这里,词人将浪漫的想象和深沉的咏叹交织在寥廓的历史空间之中;在这里,神话人物、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联袂翩跹,神仙世界与世俗社会渺然若化,虽有迷惘和忧伤,但更多的是渴望,是祈求,是对美和永恒的向往。

长江,流经这片鲜艳而又古朴、细腻而又粗豪的南方文化园地,变得更有风采了。面对着它的万斛浪花和滟滟波光,人们除了“长哦”之外还应当怎样呢?词人一往情深地答道:“重摩挲。”

下片以武昌为起点,目送长江中下游。重点在两处:武昌的南楼和安徽的天门山。词人着眼于人世间的兴衰际遇,发出了“多少恨,付渔蓑”、“愁欲滴,两青蛾”的人生喟叹。长江,毕竟如苏东坡所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神仙的世界,说到底还是在虚无缥缈的彼岸。长江不得不以现实世界为“河床”,在它的波涛中,有纤夫的泪,有诗人的魂,有沉沙的折戟,……本词不写人世间的“大事体”(如三国赤壁之战),而将艺术的视线投向一位夜登南楼的“痴老子”——庾亮。庾亮在东晋历仕元帝、明帝、成帝三朝,有辅立成帝、平定叛乱之大功,咸和九年(334)任征西将军,镇守武昌,重兵在握。《晋书·庾亮传》载:“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老人自称)于此处兴复不浅。’”这一段小小的插曲,已经时隔千年,为何引起了词人的浓厚兴趣?大概是“痴老汉”那股子兴冲冲夜游的“憨”劲儿吧?谁没有一点返归自然的乐陶陶的“童心”?至于碌碌人生,新愁旧恨,就让它随江流东去,付与渔人的一蓑烟雨便了。“对酒当歌”,曹孟德早已有言在先,人们为什么不应当活得豁达一些、痛快一些呢?然而,生活毕竟是一册不好啃的读本。人的感情网络中不能不纠缠着缕缕愁丝。李太白当年飞渡天门,尽管豪情满怀,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奇观搅得神醉心痴,但收篇落墨还不是“孤帆一片日边来”么?是的,人生的孤帆常常如小小的沙鸥在江天日照之间艰难地振动着羽翼啊!一想到这些,词人的心绪又顿时凝重了,只觉得暮色之中天门山分外遥远,隔江对峙的两峰简直就象紧皱的、愁欲滴的青黛蛾眉。看来,人情的流泻委实太复杂了,往往是忽而高歌、忽而涕泗、亦悲亦喜、忧乐难分。长江不也是“斡流而迁,或推而还”么?冲决天门的楚江不也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么?

但大江总是东去!

但人生之舸总是一往无前!

词人不禁从万千思绪中昂起头来,以怒而飞的气势,以奔如电的速度,超越了种种“奇绝”,随大江直赴新的天地。“半经过”,当解为飞舟神速,舟中人来不及左右顾盼,只能领略两岸的一半风光。

转瞬已过金陵,金、焦二山的伟观扑入眼帘。大海的潮汐在这里迎接和护送不远万里而来的江涛。长江就要入海了。词人再一次忽萌“奇思”。这一回,不是邀宋玉、访巫娥,而是骑鲸驾鳌醉入东海,而是乘槎海上直抵银河。干什么?“欲就织女,看飞梭”,打算到灿烂的星汉里作客了。

全词从楚汉神话世界,到世俗人生天地,再到广漠的天宇空间,激宕淋漓地抒写了奔流不息、奋发追求、浪漫而又深沉、缤纷而又凝重的大江之情。与此同时,抒情主人公的阔大胸襟和奕奕神采也以极大的生动性展现在我们面前。江魂与诗心如明月与潮水共生,《万里江山图》因此词而获得了特殊的生命。

为这类长卷画图题词难度极大,弄不好会写成“导游词”,松散拖沓,全无韵味。卢挚不拘泥细小,能放能收,着力追摄长江的丰采,把握长江的神髓,加之运笔气酣意畅、舒卷自如,故能异帜独擎,兀立于“话说长江”之辞林。


历代诗词精品之《六州歌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六州歌头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闲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漾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作于哲宗元佑三年(1088)秋,时年三十七,在和州(今安徽和县)管界巡检任,词的要旨与抗夏有关。
 上片追昔。回忆从十七八岁到东京,靠门荫当上一名低级侍卫武官,其后六七年的豪侠生活。“少年侠气”二句总冒。“肝胆洞”到“矜豪纵”七句写少年同伴的侠义品格。“轻盖拥”至煞拍十句,写彼此豪纵生活。展示了一轴弓刀武侠的生动画卷,雄姿壮采,不可一世。虽然尚未说到立功,但前途看来是未可限量的。
 下片抚今。过片以“似黄粱梦”陡转,“辞丹凤(辞阙)”到“忽奇功”十句,写廿四岁离京至今十三年来南北羁宦、沉沦下僚、抱负难展。“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至为重要,反映了北宋朝廷重文轻武,武士们都干些地方杂活,劳碌于案牍之间,无法建功立业。一肚皮牢骚,倾泄而出。“笳鼓动”六句,写元祐三年三月西夏攻德靖砦,六月犯塞门砦,消息传来,激发起词人老兵的热血。然而当时朝廷对出兵与否尚有争议,作者人微言轻,请缨无路,忠愤填膺,托之“剑吼西风”。在这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声,得到了有力回应,现实紧迫感更强。篇末“手挥七弦桐”二句,化用自嵇康《赠兄秀才入军》“目送征鸿,手挥五弦”,转激烈为平和,悲凉中仍抱有一种殷切期望。
 此词是宋词中第一首值得注意的、具有民族气概的、爱国主义杰作,开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先声。比较苏词更称得上是真正的豪放词,得辛派词风之先。这个词调较长,却以短句居多,贺词平上去三声通押,都三十九句而入韵就有三十四句之多,形成连珠炮般的语气,不止“不为声律所缚,反能利用声律之精密组织,以显示抑塞磊落,恣纵不可一世之气概。”(龙榆生)

古诗词《六州歌头》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六州歌头

孤山寻梅

孤山岁晚,石老树查牙。逋仙去,谁为主?自疏花,破冰芽。乌帽骑驴处,近修竹,侵荒藓,知几度,踏残雪,趁晴霞?空谷佳人,独耐朝寒峭,翠袖笼纱。甚江南江北,相忆梦魂赊。水绕云遮,思无涯。又苔枝上,香痕沁,幺凤语,冻蜂衙。瀛屿月,偏来照,影横斜,瘦争些。好约寻芳客,问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琼朵,插鬓鸦。唤起春娇扶醉,休孤负、锦瑟年华。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风沙,吹断城笳。

张翥曾寓居杭州,西湖为常游之地,而孤山之梅,更使他倾倒:“压西湖千树,曾几度,为携尊”(《木兰花慢·次韵陈见心文学孤山问梅》)。这首题为“孤山寻梅”的《六州歌头》,就是他孤山梅花词中的一首。

词的上片,围绕词题,侧重写“寻梅”的“寻”字,从不同层次,分别写出寻梅前的妙思漫想,寻梅时的殷勤辛劳,以及终于寻见孤山之梅后的所愿得偿之快。“孤山岁晚,石老树查牙”,孤山处于西湖的外湖与后湖之间,孤峰耸峭,风光特好。自宋初林逋隐居于此,种梅养鹤,梅树成林,孤山之梅,于是著称于世。点孤山,出示寻梅的处所;岁晚,寻梅的季节;石老,形容孤山的岩石磊落老苍,暗示出时代岁月的流逝;查牙,即杈枒,槎枒,刻画孤山梅树的枝干樛曲错出,两句勾画出孤山之梅的形影,虽是疏疏几笔,但已别具风采,令人思慕。“逋仙去,谁为主”,林逋爱梅爱鹤,有“梅妻鹤子”之说,现在林逋逝去多年,谁来护理孤山的梅花呢!在惋惜当年爱梅人去之中,蕴含着今日爱梅者的关心顾念之情。他由此进一步设想孤山之梅在无人怜惜下的情景:“自疏花,破冰芽”。独自疏疏地开花,悄悄地冒寒吐芽,一幅清冷落寞的画面,楚楚可怜,令人惋叹。有惜梅之心,自然引出寻梅之趣,“乌帽骑驴处,近修竹,侵荒藓,知几度,踏残雪,趁晴霞”数句,细致具体地叙写寻探孤山之梅的情状。不是冠带煊赫走马官场,而是乌帽便服骑驴入山,确是一心寻梅;有时走近修竹幽篁,有时闯入荒藓丛生的僻地,有时不顾酷寒踏着残雪,有时趁着晚霞,这“近”、“侵”、“踏”、“趁”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词人几度探幽寻芳的真挚感情和追求精神。紧接的“空谷佳人,独耐朝寒峭,翠袖笼纱。甚江南江北,相忆梦魂赊。水绕云遮,思无涯”数句,写寻见孤山梅后的喜悦感情。先化用杜甫《佳人》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诗句,将梅花喻为空山幽谷中的佳人,绿纱翠袖,耐受风寒,孤芳自守,风姿𡕷绝。词人由眼前的梅花,转而追念往昔对梅花的思慕之情:无论在江南飘游,还是在江北流寓,尽管江水茫茫,云烟渺渺,迷隔难见,但孤山梅花的幽姿清影却常在梦中萦绕。今昔相衬,更深一层地表现出怜爱孤山梅花的感情。

下片具体描写孤山梅花。“又苔枝上,香痕沁,幺凤语,冻蜂衙”几句,苔枝,又称苔梅,为梅的一种,“其枝樛曲,苍藓鳞皴,封满花身,又有苔须垂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爱”(范成大《梅谱》)。香痕沁,指梅蕊初露嫩芽。幺凤,形似传说中的凤鸟而体形较小,这里指梅花树上羽毛色彩鲜艳的小鸟。《异人录》载隋赵师雄日暮于罗浮山松林中见美人,又有绿衣童子笑歌戏舞,“师雄醉寐,但觉风寒相袭。久之,东方已白,起视大梅花树上,有翠羽刺嘈相顾,月落参横,惆怅而已”(曾慥《类说》卷十二引)。看到眼前梅花树上的翠鸟嘤鸣,自然幻现出传说中的美好境界,平添出几分神奇色彩。虽然寒冷,但蜜蜂却成群飞舞,传示出梅花郁勃生长的气息。花香、鸟语、蜂飞,组绘出一幅美妙的梅花春色图。“瀛屿月,偏来照,影横斜”。南宋时于孤山建四圣延祥观,有堂名“瀛屿”,傍近御圃,也是林逋隐居之地。就大处说,“瀛屿月”即孤山月;从小处说,即林逋所种梅林月;从深处说,即当年南宋王朝的御圃月。“影横斜”,化用林逋诗“疏影横斜水清浅”句意,中间用“偏来照”三字,说尽梅花几经沧桑、惟有明月相照的凄凉,与李白的“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怀古》),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等诗句写法相近,寓含深沉的感慨。“瘦争些”,意指梅花较前又消瘦了几分。梅花有情,为人世变化而憔悴瘦损,含意十分辛酸、凄楚,写得极为含蓄,感情深沉。“好约寻芳客,问前度,那人家。重呼酒,摘琼朵,插鬓鸦”几句,表面看来,意气豪纵,但实际上是企望从眼前沉重的悲慨中挣脱出来,重新获得与往昔一样的欢愉:饮美酒,赏梅花,为佳人摘花插鬓。更希望“唤起春娇扶醉,休孤负、锦瑟年华”,沉醉中有娇娃美人相扶,这样美好的时日不能轻易孤负!然而,美好的回忆,更衬示出当前难以摆脱的窘困处境。结拍“怕流芳不待,回首易风沙,吹断城笳”,抒写时光流逝,芳华难久,转瞬之间,风沙易色,笳角悲鸣,眼前的孤山梅花也将消散无踪。词人内心深藏着巨变将临的预感。

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词牌名。双调。宋程大昌《演繁露》:“《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如‘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者是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闻其歌,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六州歌头,本伊、梁、甘、石、渭、氐六州,皆唐西边州名。六州皆自有歌曲,总以得名。”始见于宋李冠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38句143字。上片第二、五、六、十二、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句,下片第四、七、八、十一、十四、十六、十八、十九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上片第十六句,下片第十七句用上一下四句法。下片第一句用上一下三句法。常用格体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平,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仄,平仄(逗)仄平平(韵)。仄平仄,仄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 六丑   夜半乐 ☛

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贺铸


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推翘勇,矜豪纵。轻盖拥,联飞鞚,斗城东。轰饮酒垆,春色浮寒瓮,吸海垂虹。间呼鹰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空。乐匆匆。
似黄粱梦。辞丹凤,明月共,孤篷。官冗从,怀倥偬,落尘笼。簿书丛,鹖弁如云众,供粗用,忽奇功。笳鼓动,渔阳弄,思悲翁。不请长缨,系取天骄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 目送归鸿。

此为自叙之作。通篇音调激昂,笔力矫健警拔,词情慷慨,气度恢宏,词风豪迈。上片追忆倜傥逸群的侠雄生涯,有点有染,虚实相间,龙腾虎掷,雄姿壮彩,宛如一轴弓刀武侠图。下片词意遽转,由欢乐跌入悲愤,把请缨无路的哀怨和烈士暮年的壮心活活托出。上下片对比强烈,透出一股抑塞磊落、纵恣狂放之气。
☚ 青玉案   南柯子 ☛

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呜,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此词为作者于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席上作。上片写金人肆虐中原之实况,用笔苍莽,自有一番扼人心肠景象。下片极言收复之志难遂之痛,主和派气焰之炽,以及中原遗老南望之切,不能不使人“忠愤气填膺”。词中慷慨之情、忠愤之气凛然纸上。直情倾泻虽非填词家本色,而志士英杰之烈胆刚肠一入声韵,则自成“壮词”之一格。
☚ 蝶恋花   念奴娇 ☛
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

词牌名。双调。宋·程大昌 《演繁露》:“ 《六州歌头》,本鼓吹曲也。近世好事者倚其声为吊古词,如‘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者是也。音调悲壮,又以古兴亡事实文之。闻其歌,使人慷慨,良不与艳词同科,诚可喜也。”清·毛先舒《填词名解》:“《六州歌头》,本伊、梁、甘、石、渭、氐六州,皆唐西边州名。六州皆自有歌曲,总以得名。”始见于宋·李冠词。
全词上下两片,共三十八句一百四十三字。上片第二、五、六、十二、十五、十七、十八、十九句,下片第四、七、八、十一、十四、十六、十八、十九句押韵,均用平声韵。上片第十六句,下片第十七句用上一下四句法。下片第一句用上一下三句法。常用格体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韵)。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 (韵),仄平平 (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仄平平 (韵)。(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韵)。(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逗) 仄平平 (韵)。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韵),(仄)仄平平(韵)。

☚ 六丑   夜半乐 ☛
000024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