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粮食处理中心建设
垦区对粮食烘干问题, 一直非常重视。早在50年代, 友谊农场就引进苏联烘干机, 进行粮食干燥试验。60年代, 该场科研人员与中国科学院粮食研究所等合作, 建立日处理240吨的大型烘干塔一座, 无线电高频粮食干燥塔1座, 小型喷泵式粮食干燥机2台。接着又在八五二、八五○等农场建立了日处理30~50吨的烘干塔, 进行大面积试验。70年代中、后期, 垦区相继引进外国粮食干燥设备, 由总局主持,农垦科学院、红兴隆科研所、迎春机械厂等11个单位组织“东方联合体”, 专门研制、设计、安装粮食处理中心。1990年垦区农场已建立粮食处理中心99处, 日处理粮食能力达5万吨; 金属粮仓1 157座,容量为2.3万吨; 水泥晒场1 226万平方米。到1995年末, 全区粮食仓储能力达148.6万吨, 比1994年增长9.3%, 其中金属粮仓1 751座, 仓储能力64.4万吨, 分别比1994年增长38.3%和17.4%。
粮食处理中心的建设, 使垦区粮食干燥由晒场作业转向干燥处理工厂化, 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全流程的作业, 是粮食收后处理上的一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