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晋江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晋江市

六、晋江市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8°24′—118°46′,北纬24°30′—24°54′之间。东连石狮市,西和南安市接壤,南与金门县隔海相望,北和鲤城区毗邻。现辖15个镇、1个农场、372个村(居委会)。土地面积60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8万公顷,人口97.77万人。有晋江籍华侨和港澳同胞200多万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1992年3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晋江自然资源丰富。倚山面海,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优越,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境内以盆地、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海陆兼备。海岸线长110公里,海湾多,大小岛屿107个,海域面积6 345平方公里,浅海滩涂面积0.67万公顷。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石英砂、高岭土蕴藏量均在1亿吨以上, 玻璃砂工业储量2000多万吨, 花岗岩遍及各地, 年开采量10多万立方米。
晋江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人文荟萃,是闽海古港,海防要地,为福建佛教和摩尼教的一个圣地,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之誉。境内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50多处,其中有宋代兴建的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有世界独一无 二的摩尼教遗址“草奄”; 有驰誉海峡两岸的隋代古刹“龙山寺”;有全国唯一、世界罕有、至今保存完好的位于7000多年前的海底古森林遗址。
晋江道路四通八达。全市公路通车里程639公里,其密度居全国、全省前茅,以市区联结至各镇区的主干道, 均按一级标准公路建设, 福厦高速公路穿过境内29.6公里。拥有码头4个,货物吞吐量54万吨以上,有深沪港5000吨级杂货码头、金井围头港万吨对台贸易码头等。晋江机场主体工程已建成,于1996年底通航。邮电通讯起点高,发展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 晋江努力用好国家和省赋予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胆探索致富之路,农村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特别是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之后,伴随着1992年撤县设市,晋江进入了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全面超额完成“八五”计划。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154.5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30.7亿元(1990年不变价),乡镇企业总产值270.4亿元,“三资”企业总产值110亿元, 全社会商品出口交货总值70亿元, 财政收入5.458亿元(每年净增1亿多),农民人均纯收入4321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07倍、83倍、114倍、900倍、732倍、465倍、44倍和39倍。全市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福建十佳县(市)之首,在全国百强县(市)中的位置由1991年的第55位升到1994年的第15位。乡镇企业实力在全省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财政收入居全国第12位,为福建“十强”县(市)之首,“十佳”县(市)之冠。城乡一体、平衡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全市15个镇中,有5个镇进入全省“十强”乡镇,13个镇进入全省“五十强”乡镇,45个村成为泉州市“百强村”。全市镇均自有财力1000万元,村均自有财力40万元, 均居泉州市首位。
(1)发挥侨乡优势,乡镇企业大发展。晋江坚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奔小康步伐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主要抓住了三次好机遇:
❶抓住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好机遇, 因势利导, 开辟了充分利用农村“三闲”(闲人、闲房和闲散资金)发展乡镇企业的路子,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涌现出福建第一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陈埭镇,被誉为“乡镇企业一枝花”。
❷抓住80年代末,实行治理整顿的好机遇,发挥晋江侨区优势,开辟乡镇企业嫁接外资,创办“ 三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经过几年的发展,伴随晋江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的成立,以及晋江进出口商品检验局、泉州市卫生检疫晋江办事处的设立,加快了晋江口岸通关速度,为晋江“三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❸抓住撤县设市的大好机遇,拓展新优势,继续保持“ 三资”企业旺盛的发展活力, 使他们更有实力地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组织实施了“六五规模工程”,从根本上提高工业整体实力,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接轨, 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晋江速度”、“晋江效益”。1995年,晋江境内已有“三资”企业2002家,年产值110亿元,年创汇8亿美元,占晋江乡镇企业总产值的23.7%。同时,一大批名牌拳头产品、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群体开始成长起来, 全市已成立29家集团公司、82个行业分会,产值超千万元企业250家, 上亿元企业10家。服装、陶瓷、鞋帽已成为晋江三大支柱产业,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60%。近年来,有5种产品在国际上获奖,50多种产品获省部优产品的称号,21种产品被授予泉州市“闯天下产品”称号,800多种产品在全国各种场合获奖授匾。开发出新产品44个,其中9个为国际先进水平,12个为国内首创,23个为国内先进水平。1995年晋江出口商品总值8.43亿美元。
(2)调整优化结构,工业农业齐步飞。晋江在大抓乡镇企业发展的同时,坚持“稳定粮食总产、增加食物总量、发展高优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农业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投入机制, 建立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制度;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抓农业综合开发和“菜篮子工程”建设。1990年以来,全市扩大商品菜田0.25万公顷,新植果树0.13万公顷,形成88个多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新建畜禽养殖专业场600个。有70个种养专业村一业收入和从业人数占全村收入和劳力总数50%以上, 占全市总村数的18.8%。通过土地自发转包、“双田制”、股份合作制、专业队承包、租赁经营等多种流转形式,促进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全市有15个村推行“双田制”,20个村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45个村分类实施土地调整试点,引导耕地连片承包,有60个村进行土地转包,耕地流转面达10%。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户、联合体2017个, 其中从事粮、油、蔗、菜生产的种田大户或家庭农场620个,承包面积0.25万公顷,占全市耕地的10%,并且成立了种粮专业户协会。全市农业总产值1995年达到16.30亿元,比1978年增长668%,“八五”期间,年均增长11.3%。粮食总产稳定在15.34万吨以上,食物总量比“八五”期间增加12.7万吨。大抓围垦造田,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全市共发动群众围垦造田302公顷。发展“龙型”企业,形成“反哺”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不完全统计,仅“八五”期间,全市乡镇企业为农村建设提供资金累计达2.8亿元,75%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还为20多万外来劳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依靠发达的乡镇企业“反哺”农业,实行“三个结合”(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相结合),利用工业文明、工业手段扩大农业内涵,建立农村工业化带动现代化的农工商贸四位一体新的“龙型产业”,逐步把传统的原料型农业改造为成品型农业,使城乡三大产业接通联动,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增值,从而有效地调整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工业农业同步齐飞。1990年晋江三次产业结构为19.3:56.5:24.2,1995年已调整为4:56:40。
(3)大抓小康建设,探索城乡建设新路子。从1990年开始,晋江农村全面组织实施“奔小康、建新村”活动,结合农村“社教”,实施“115”工程,即围绕一个目标(奔小康、建新村),坚持一个指南(中共十四大精神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突出一个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四项规划和建设(农村经济发展、精神文明、村镇、村级组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八五”期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1.3%;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总产值达到270亿元,年均递增70.2%,村财政平均收入从10.75万元增加到42.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 012元增加到4 321元,连续多年居全省前茅。1995年底,通过泉州市验收,全市15个镇、372个村都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小康实现程度综合评分达95.5分,成为福建省第一批小康县(市)。
与此同时,晋江撤县建市后,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原则和“强化中心市区,建设城镇群体,规范改造乡村,完善基础设施”的方针,对市、镇、村全面规划和组织建设。1995年,全市15个镇和136个中心村完成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和调整。28个新村建设试点改造初显成效。农村小城镇群体迅速崛起,并逐步成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根据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促进农村商品流转的“中转站”,优化结构的“调节器”,加快了农村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本世纪的最后五年和下个世纪初的10年,晋江市农村经济将迈上新的台阶。其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市情,把握机遇,增创优势,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继续坚持抓基础、稳支柱、保重点、靠科教;在经济发展重点上,立足于区域优势、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总量水平,积极推进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完成晋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次飞跃。主要目标与措施是:优化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稳定粮油等基本农产品生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陶瓷建材、制鞋业、电子机械、塑料玩具、食品饲料、建筑房地产、旅游业等八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到200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2.5:49.5:48,农业产值达13.7亿元,“九五”期间平均递增10.1%。“九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07万公顷,围海造田200公顷,耕地面积保持在2.33万公顷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33万公顷左右,产量稳定在15万吨以上,提高粮食自给率。抓好“菜篮子”工程,大力发展“蓝色”、“绿色”产业,增加食物总量。2000年全市水果产量达2万吨,水产品产量18万吨,肉类总产量5.3万吨,食物总量增长40%。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逐步形成商品流通、金融保险、旅游文化、交通通讯、社会保障、信息咨询等服务体系。200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26亿元,年均增长2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3%,2010年达48%。

☚ 五、平和县   七、永春县 ☛
0000913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2:4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