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六、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

山东省共有中小学8万余所,90%以上在农村。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79年的30余年里由于忽视办学条件的改善,大量中小学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据1979年底统计,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中黑屋子、危房子占52%,用土台子、水泥板、土坯搭起的课桌凳或自带桌凳的学生占全省学生总数的50%以上,有少数学校根本没有教室。在这种条件下,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提高教学质量更是一句空话。
为了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山东省从校舍抓起,1979年开始,依靠全省8 000万人民,掀起了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热潮。经过10年的努力到1989年,全省除国拨经费外,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集资捐资达30多亿元,共修建农村中小学校舍140万间、2 800万平方米,相当于1979年实有校舍的106%,全省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实现了校舍、课桌凳、校门、操场、院墙、厕所“六配套”。后来按照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又增加了国旗、旗杆。十年来,山东农村中小学的校舍改造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3年),全省主要是根据中央“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要求,调查研究,总结典型,摸索经验。1980年,经济比较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的泗水县成为全省第一个“一无两有”县。1983年,又涌现出平度、胶县等10个完成农村校改任务的标兵县。这一段时间,校舍改造的规模不断扩大,标准逐步提高。
第二阶段(1984—1987年),省里提出校舍改造“六配套”的要求,实行了对中小学分级办学、分工管理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学的积极性。1985年淄博市成为全省第一个验收合格的地级市。1987年底,全省9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达到了“六配套”的要求。
第三阶段(1988年开始),一方面巩固发展农村校舍改造的成果,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1989年12月,国家教委、财政部联合在山东召开了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全国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山东的农村校舍改造工作,给予了表彰和奖励。国务委员、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亲自把写有“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锦旗,授予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省在农村校舍改造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1. 领导重视,层层发动。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富民兴鲁的百年大计,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振兴山东教育,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来抓。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变化。认识到,广大农村开始由穷变富,已具备了改善办学条件的物质基础,全省农村广大群众有着办学的良好传统和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领导深入基层,放手发动群众,对校舍改造工作进行了广泛地调查研究和思想发动。有的还采取了地(市)包县、县包乡、乡包村的办法,明确责任,层层落实。
2.改革体制,分级办学。农村校舍改造开始的几年,由于管理体制不顺,职责权利不明,没有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工作进展不快。1985年,省政府决定改革农村中小学办学体制,下放了办学权,使乡镇和村在办学上有责有权,工作有了主动性。广大群众也把办学当成自己份内的事,涌跃捐款、献料、出工,校舍改造有了坚强的后盾。比较贫困的临沂老区人民宁肯自己住黑屋子,也省下钱来先建学校。各地的乡镇和村办企业在集资办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烟台、潍坊、淄博等市乡镇企业的投资占了总投资的25%。社会各界对修建学校表现了极大的热情,一些专业户、个体户、在职教师、干部、职工、退休人员和港澳同胞踊跃捐款。
3.建立队伍,加强指导。农村校舍改造期间,省、市(地)和县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有专人抓这项工作,市、县两级还组成了校舍改造办公室,抽调人力成立临时性的校改工作队,分别派驻县、乡、村帮助工作,从学校布局、规模的确定,到资金材料的筹集等,帮助办学单位出主意、做规划,并组织验收,督促进度,确保质量。由于措施得力,山东省各地新建的校舍一律是砖石墙、瓦房顶、玻璃门窗、水泥或砖地面,采光也符合要求。达到了全省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目标。
4.集中力量,一鼓作气。针对农村工作头绪多,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山东省校舍改造多在农闲季节,集中力量进行。在集中施工之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作好规划,确定好施工队伍,备好物料,为校舍改造创造好一切条件。这样,一个市(地)集中用一两年的时间,一个县半年至一年,一个乡镇3—5个月,一个村1—2个月就基本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

☚ (二)农村教育费附加   七、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
000185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