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民教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民教育❶现代国家以培养公民基本素质为内容的基础教育。“公民教育”一词最早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提出来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美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在学校普遍开设公民课程,以适应宪政启蒙和法制训练的需要;后几乎遍及现代世界各国。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颁行的《壬戍学制》也正式设置公民课,并为历届政府所承袭。公民教育受意识形态和法制性质的支配,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Georg Kerchens Teiner,1854—1932)提出的一种“公民教育”理论,认为国家是至高无上的,主张通过教育和训练使青少年一代绝对服从资产阶级国家的意志,作为培养所谓“良好公民”的目标。这实质上是灌输沙文主义思想,为德国法西斯主义教育所利用。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旨在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和道德品质,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公民,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教育曾一度有所忽视。1985年全国开展普及法律常识的同时,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在初中一年级设《公民》课,传受入门性的公民知识,实施品德和法纪教育。公民教育从此逐步走上正轨。 公民教育❶19世纪末,德国凯兴斯泰勒提出的一种教育理论。主张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使之具有职业能力,做个“好”公民;强调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激发学生的公民责任感,使之热爱祖国并对国家绝对服从。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国家对其公民进行的一种政治思想教育。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设置过公民课程,19世纪后欧美各国也相继开设此类课程,通常讲授本国政府的结构形式、公民义务等。19世纪德国凯兴斯泰勒从理论上论证了“公民教育”之后,在一些国家中公民课和历史等课程混合组成了“社会学科”。 ☚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 导生制 ☛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国家对其公民进行的一种政治思想教育。法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设置过公民课程,19世纪后欧美各国也相继开设此类课程,通常讲授本国政府的结构形式、公民义务等。19世纪德国凯兴斯泰勒从理论上论证了 “公民教育”之后,在一些国家中公民课和历史等课程混合组成了 “社会学科”。 ☚ 文艺复兴时期教育 导生制 ☛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国家公民教育”的简称。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提出的教育理论。他认为,国家公立学校的目的——也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公民教育相应具有两个任务,一是性格训练,使学生明了国家的重要性和公民应尽的义务,具备国家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二是职业训练,使学生能从事某种职业,担任某种工作,为国家服务。为了推行公民教育,凯兴斯泰纳把劳作教育纳入了公民教育的范围,把对劳动人民子女进行初等义务教育的“国民学校”改为“劳作学校”。劳作学校是实现公民教育的主要手段。教育的内容除了对学生进行有关公民知识的教学,用以激发公民责任感及对祖国的热爱以外,还设置学习工场、实验室、学校园地、缝纫室和烹调室等,系统地培养学生体力劳作的兴趣、习惯和技能。 ☚ 新教育运动 实验教育学派 ☛ 公民教育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