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公无渡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公无渡河gōng wú dù hé

汉代乐府曲名,又名箜篌引,后用以咏渡河事或弹奏箜篌。晋·崔豹《古今注》卷中:“《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李白《横江词》之六:惊波一起三川动,公无渡河归去来。王建《公无渡河》:舟沉身死悔难追,公无渡河公自为。

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

汉乐府篇名。亦见“箜篌引”。❶诗歌叙写了一个夫死妻殉的悲剧,似有一定的寄寓。朱嘉徵《乐府广序》评曰:“《公无渡河》,慎所往也。世患无常,君子不轻蹈之。”认为诗歌是借冒险涉河溺死事件的劝止痛悼,来隐喻世途凶险当谨慎行事的人生哲理的。诗篇短小浅显,简捷凝重,一气贯连,表达了一种极为深挚真切的情感。

☚ 箜篌引   江南 ☛

公无渡河

 

[唐]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涛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於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李白在他的不少的诗作中都以描写黄河的壮丽景色落笔,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佳句。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公无渡河》也是如此,诗人一开头就为我们描绘出“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的壮丽景象。在这里万里黄河咆哮着、奔腾着,气势磅礴。 “龙门”指龙门山,在今陕西西安韩城县附近,黄河经过这里时,因龙门山跨河之两岸,悬崖壁立,巨涛奔流,气势十分壮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的祖先便生长在这里。 “波涛天,尧咨嗟”,传说中的上古圣君唐尧,曾面对波涛连天的黄河发出感叹:“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接着诗人又用了人们比较熟悉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写了我们的祖先治理黄河的丰功伟绩,“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 禹疏通了河道,治理了急流,变害为利,使得“九州” (代指中国)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开始耕织的生活。
 突然,诗人笔锋一转,写一位披头散发,似狂似痴的老人,在朦胧的晨雾中,直奔湍急的河流。人们当然要感到惊奇:他到底为了什么?然而“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没有人怜惜他,只有妻子阻止他。 “公无渡河!”是妻子发出强烈呼喊!但是这位老人没有听从妻子的劝阻,他终于开始了困难的“苦渡”。 “虎可搏,河难凭”两句反用《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以“虎可搏”,反衬河难渡,写出这位无所畏惧的老人终于招来了“溺死流海湄”的悲剧。这是对历史传说“公无渡河”情节的进一步描写和深化。据传说:朝鲜渡口守卒霍里子高早起撑船,见一白发狂夫横渡急流,其妻阻止不及,夫堕河死,妻乃弹箜篌而唱此曲,声甚悲惨。曲罢,亦投河死。
 最后三句,进一步写了披发之叟的悲惨下场,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这种夸张和渲染,加剧了悲剧的气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诗人发出了“箜篌所悲竟不还”的凄凉哀叹。
 《公无渡河》是乐府相和曲,《唐子西文录》中说: “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人之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词;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词,太白辈或失之……”而元人萧士赟认为: “当地平天成,上下相安之时,乃无故冯河而死,是则所谓自作孽者,其亦可哀而不足惜也矣。故诗曰:‘旁人不惜妻止之’,讽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借以为喻云耳。”这一说法和李白的思想性格是不大一致的。李白追求自由,蔑视权贵,他曾在诗中写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他本人不是个“安份守己”的人。他作过唐玄宗的供奉翰林,对唐王朝的危机并非没有觉察,因此说李白借《公无渡河》讽刺“自作孽”的冯河者是没有根据的。
 李白在《公无渡河》中刻画了一位“狂而痴”的渡河老人的形象,应该说这是一个勇敢者的形象,更是失败者的形象。李白一生很不得志,他有着“一气冲天”的宏愿,但他的才能并没有被当时统治阶级所用,相反他的傲举却招来权贵的谗毁,李白在《横江词》中,也出现了“公”的形象: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所著《盛唐诗》中认为: “诗人的真正目的并非真正关于渡河,真正兴趣的中心乃是诗人的创造……李白之挥洒得意处,总是咏写他最心爱的题目一李白。”因此《公无渡河》中的披发之叟的形象中,就有李白自己的影子。有人认为《公无渡河》写李白公元751年冒险北上幽州, “旁人不惜妻止之”是指李白的继妻宗氏阻止他北上一事,是有一定道理的。
 乐府《公无渡河》本是夫妻殉情之作,格调悲哀, “闻者莫不堕泪饮泣”。而李白此诗既悲且壮,一开始就描写有西来黄河的壮观,写了万古圣贤尧、禹,接着再写有着搏虎气魄的凭河老人苦渡黄河的形象,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堕泪饮泣”和“哭呜呜”。 (李贺《公无渡河》)全诗以呼啸而来的黄河落笔,以哀怨悲怆的箜篌作结,使人不仅能见此景,还能闻其声,有身临其境之感。

乐府诗《公无渡河》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公无渡河

 

[元]宋无


 九龙争珠战渊底,洪涛万丈涌山起。鳄鱼张口奋灵齿,含沙射人毒如矢。宁登高山莫涉水,公无渡河,公不可止。河伯娶妇蛟龙宅,公无白璧献河伯,恐公身为泣珠客。公无渡河公不然,忧公老命沈黄泉,公沈黄泉,公勿怨天。

 本诗用乐府古题。《公无渡河》是汉乐府中最短的歌辞,四言四句:“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原是写夫妇殉情之作,此广其义而假作劝诫之辞。
 元代社会民族矛盾尖锐,蒙古族统治者对其他各族人们采取暴力统治,残酷地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以稳固其统治。文明程度最高,同时也是最难以统治的汉人遭受到的压迫剥削最为惨重。然而,军事统治愈残酷,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也愈强烈。终元一代,人民起义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在元人统治的八十余年期间,可谓烽烟四起,兵火不断。软弱无力的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既不能加入到人民大起义的行列,又感到世间战乱频仍,社会极不安定,生命安全没有保障,于是就幻想逃避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斗争,隐居世外,娱情山林,明哲保身,养生延年。因此,就产生了元代大量感叹世道艰难,相劝归隐,宣扬隐逸思想的歌诗。宋无的这首《公无渡河》,仿乐府旧题,广其义而阐发之,即属此类。
 起首四句:“九龙争珠战渊底,洪涛万丈涌山起。鳄鱼张口奋灵齿,含沙射人毒如矢”,铺写公无渡河的原因。汉乐府《公无渡河》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注引《古今注》说:“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发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此曲,声甚凄惨,曲终亦投河而死。”白发狂夫之妻并未揭示出其夫横渡激流的原因。宋无用此诗题,仿此诗意,扩充此诗,将其由四句增加至十四句之多,故先于阐明公无渡河的原因上作文章,代妇立言。首二句是写大河之中,水底蛟龙争珠相斗,因而激起水面波涛万丈,失去了往日的平静。鳄鱼性凶残噬人,古诗中常以之为水中恶物,此后两句以鳄鱼与蛟龙相斗,言水中鳄鱼亦张口奋齿,含沙射人,兴妖作怪。此层极写河水凶险,渡河不可,实喻社会现实之纷乱,战乱频仍,人们不能安居生活。
 “宁登高山莫涉水”以下三句,乃汉乐府“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句句意,承上明旨,转折启下,既言水中如此之险,故直劝不可渡河。 “宁登高山莫涉水”,寓意劝人归隐山林,勿拢攘纷争于仕途名利。此句及全诗中之河水皆可作隐指当时险恶之社会现实观。“公不可止”乃设若之辞,故有其下三句照应第一层的反复申说。
 “河伯娶妇蛟龙宅,公无白璧献河伯,恐公身为泣珠客。”此层于第一层的蛟龙、鳄鱼中加入河伯,隐指当时互相征伐攻杀、涂炭生灵的各族统治者。 “河伯娶妇”出自《史记·西门豹传》,此指河神与蛟龙相争斗。 “泣珠”是古代传说故事。 “泣珠客”即鲛人,神话传说中居于海底的怪人。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绢。将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恐公身为泣珠客”,意乃担忧公若执意不听劝告,终将罹难,丧生水中。
 最后四句为一层。 “公无渡河公不然,忧公老命沈黄泉”二句,照应第二、三层之意,明确说出不听劝告之险,反复叙写以示强调。至此,全诗以“公沈黄泉,公勿怨天”作结,语含怨责,规劝直切,感人至深。
 综观此诗,含义微深,用意良苦,发挥乐府古旨,广而言之;托之以一般劝诫之辞,实则寓反映现实、讥刺社会混乱黑暗之意。在语言风格上,朴实无华,流畅自然,反复申说,一唱三叹。感情浑朴真至,忧中含愤,亦可称得上得汉古乐府之精粹。

《公无渡河》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奈公何!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编入“相和歌辞”。箜篌,又名空侯、坎侯,出自西域。其体曲而长,二十三弦,抱于怀中,两手齐奏。也有人说用木拨弹。崔豹《古今注》云: “《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发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渡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丽玉伤之,乃作《箜篌引》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引”是歌的意思。

诗中的“公”犹言“翁”,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无”,通“毋”,别,不要的意思,禁止之辞。全诗大意是说:您先生不要渡河,可您先生竟然渡河,堕入河中淹死,我把您先生怎么办!全诗四句,一气呵成,每句一顿,每顿愈深,叙述出悲惨事件的完整过程,抒发诗人惋惜、悲痛、悔恨之情,真切而深刻。

叙述方式上用的是第二人称:每句都有“公”字。 (第三句“堕河而死”主辞是“公”。)这是面对逝者倾诉亲人悲泣与哀悼的表达方式。

全诗又以“河”为韵,前三句都有“河”字,这是诗中主人公遇难之所在,亦是诗人目击心伤之所在。全诗以“公”字与“河”字连锁全篇,体现了诗人全部思绪倾注萦系于此,造成回环往复、缠绵凄恻、沉痛莫名的艺术效果。结句含不尽之意。


乐府诗《公无渡河》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公无渡河

 

[汉]民歌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公无渡河》,一名《箜篌引》,为乐府旧题,在《乐府诗集》中属于《相和歌辞·相和六引》。此诗首见于晋崔豹《古今注》:“《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由此看来,这是一篇老夫堕河、其妻悲悼的悲剧作品。
 此诗四句十六字,篇幅短小,语言质朴。可是,它却能够超越时代,超越阶级,叩响历代读者的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原因何在?在于它表现了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生幻灭的悲剧情绪,在于它那浓郁的悲剧氛围能激起人们的怜悯与同情。面对老夫狂奔赴水、老妻紧追苦劝的悲怆场景和老夫投水、老妻哀号的凄凉之声,谁能不为之动容,对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深表关注,从而去探根寻由?唐人王建在同题诗篇写道: “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表面看来,只有老妻的尾随劝阻,并无恶人的武力逼迫。这就更加发人深省。恋生恶死,乃人之常情,没有巨大的不幸以至于绝望至极,谁肯轻生弃世呢!老夫何许人?为何堕河自裁?李贺《箜篌引》道出了个中消息: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狂夫”乃佯狂避世的失意之士,他提壶赴水,乃痛心世道衰替而无力回天、仰慕屈原而视为同调使然。其后虽无白刃相逼,其身却有社会重压。这堕河自裁,是“一世皆醉我独醒”者的必然归宿,是对黑暗政治的控诉与抗争。从这一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了统治者的腐朽,社会的窳败,道德的沦丧,世态的炎凉,奸佞小人的得志,正直之士的遭殃,看到了王朝末日是非颠倒、阴阳易位的严酷现实。“狂夫”的堕河自裁决非焦仲卿式的殉情,而是屈原式的殉国。
 我们说它表现的是悲剧情绪,因为“它的结局永远是人心中最珍贵希望的破灭”, (别林斯基《诗的分类》)我们说这是一种典型情绪,因为它超越了具体事件,由个别升华到了一般,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希望是引导人生航船前进的灯塔,灯塔的熄灭会导致航船的沉没。这正是它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奥妙所在。各种社会都存在着希望与现实的矛盾,都有追求与挫折的现象,甚至每个人都会有因希望破灭而产生的痛苦。换言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心中都潜伏着《公无渡河》式的情绪,只是程度有轻有重、层次有深有浅而已。所以,这种潜在情绪一旦被触发,就会震憾到心灵深处。如果触发媒介是文学作品,就会出现读者与作品的情感共鸣现象,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这首诗歌短小精悍,词约义丰,起笔突兀,如狂风骤起;结尾苍劲,似霹雳陡住。不叙前因,不述尾声,仅以急促之音节写下凄怆之哀号,既切合当时情势,又符合艺术规律;既有震撼人心之功,又具绕梁三日之妙,言近义远,余味无穷。

公无渡河

晋·崔豹《古今注·音乐》:“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而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歌,声甚凄怆。曲终,自投河而死。霍里子高还,以其声语妻丽玉。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焉。”后用来表示浪高水急不可过渡,或伤人溺水。李白《横江词》:“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公无渡河》

乐府体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甘肃静宁)。《公无渡河》原乐府歌曲名,即《箜篌引》。其古辞为: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李白此诗,是借乐府旧题转咏黄河,并寄寓对国家时局的关心和对个人际遇的感喟。尤其诗的前半,歌咏黄河,最能展现黄河的个性。言黄河刚一发源,即以无可阻挡之势,奔腾咆哮,倾泄而下,它冲决莽莽昆仑,它撞开峭峭龙门,它浩浩荡荡,使帝尧为之叹息,它泛滥成灾,让大禹治之维艰……水害终于得以消除,大地重新种植桑麻,但它带来的后遗症——风沙,又久久困扰着生息繁衍于这里的中华儿女,黄河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世世代代以来你哺育了中华儿女,但也由于你的狂放不羁,又给中华儿女带来无穷的灾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9: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