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八里桥之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八里桥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战役之一。1860年(咸丰十年)9月初,英法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21日进攻通州入京要道八里桥,清军“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贼,进如山倒”,激战三、四小时。主帅僧格林沁所部因受英军包抄先溃,副都统胜保又中弹落马。阵营既乱,士气动摇,八里桥失守,北京垂危。22日咸丰帝逃往热河,留恭亲王奕诉在京与外国议和。

八里桥之战

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进行的最后一次战斗。发生在通州西八里桥。这次战役负责指挥者,除僧格林沁外,还有清廷大学士瑞麟、副都统胜保。咸丰十年八月初七(1860年9月21日)战斗开始,广大爱国士兵“奋不顾身、喊杀贼声如山倒,鏖战一时许,贼势大衰,披靡退却,清军虽伤亡甚多,却无一退却者”。广大爱国将士浴血奋战,瑞麟却在未战之前先已溃散,僧格林沁乘酣战之际乘骡车,撤队而逃,胜保虽开始抵抗,后身受重伤而逃。八里桥之战清军虽败,但沉重打击了英法联军。咸丰皇帝获悉前线兵败,敌军逼近北京,派钦差大臣奕訢求和,并于次日仓惶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八里桥之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进行的最后一次战斗。1860年9月21日战斗开始,广大爱国士兵“奋不顾身,喊杀贼声如山倒,鏖战一时许,贼势大衰,披靡退却,清军虽伤亡甚多,却无一退却者”。八里桥之战清军虽败,但沉重打击了英法联军。咸丰皇帝获悉前线兵败,敌军逼近北京,派钦差大臣奕訢求和,并于次日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

八里桥之战

清代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的最后一战。清咸丰十年八月四日(1860年9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直隶张家湾后,并不罢休,继续推进。七日对进京要点的通州城西八里桥和咸户庄(在八里桥西南六、七里)发动进攻。时驻守清军不下三万人,分别由僧格林沁、副都统胜保和大学士瑞麟三人负责指挥。僧营居西,胜营居南,瑞营居东。战斗中广大军民奋不顾身,浴血奋战,激战达三、四小时。后因西路英军向于家卫方向包抄、僧营首先溃散;胜保左颊、左腿中弹落马,阵营大乱。瑞麟虽然继续在八里桥头与法军展开争夺战,终因力量悬殊亦被迫西撤。是役清军虽败,但英法联军也损失惨重,连资产阶级学者马士也不得不承认是一次“顽强的战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5: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