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八达岭长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八达岭长城中国长城的一段。位于北京西北,距城区70 km,是明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明建关城于八达岭口,西门为“北门锁钥”,东门称“居庸外镇”。八达岭长城就是从西门开始,南北延伸,盘旋于燕山群岭之中。这一段长城墙下部用条石、上部用大型城砖砌筑,内填泥土和石块,城墙顶部用方砖铺砌。城墙平均高7.8 m,有的地段高达14 m,墙基宽6.5 m,顶宽5.8 m。墙顶上外侧设有高2 m的垛口,内侧设有高1 m的矮墙。城墙每隔半里(250 m)至一里(500 m),筑有高出墙顶的方形城台,分墙台、敌台、战台。在墙外每隔一定距离设有烽火台。八达岭长城已修整一新,是北京的一个重要游览点。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长城的一个关隘。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内的崇山峻岭间。它是中国明代长城中保存得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平均高7.8米,最高处达14米。东西各有一门,东称“居庸外镇”,与关城城墙相接;西云: “北门锁钥”,与长城相连。据《四镇三关志》记载,这两座门都是明代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修筑的,匾额亦出自明人之手。两门的券口之上均置有平台,平台四周还砌筑着由条石和大型城砖构成的垛口,极为坚固。城墙的两侧设置了许多防御工事:靠里的一面为宇墙,靠外的一面为垛口,垛口上设有了望孔和射洞等。除此外,在城墙上,每隔不远就建一个堡垒式的台子,其高低有别,高者叫敌楼(分两层,上层为可以了望射击的垛口,下层为供士兵住宿的券洞),低者叫墙台(其高度与城墙相近,但突出于墙,是巡逻放哨的地方,四周也设有垛口)。八达岭地势险要,是居庸关的外口和北京的重要屏障,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并设重兵把守。距八达岭的西门外不远处,有一座叫岔道的砖城,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曾是八达岭的前哨指挥部。八达岭长城气势雄浑,磅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才智。作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之一——长城的一个重要关隘的八达岭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一项防御工程,因长度在万里以上,所以被称为万里长城。其最初修筑于春秋战国时期。据《左传》载: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有关长城的最早记录。战国时、燕、赵、秦三国的北方与匈奴及东胡等民族连接,为了防御侵扰,三国在北方筑起了高大的城墙和堡塞,这是万里长城的前身。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了防止匈奴的南下侵扰,便把以前燕、赵、秦等国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充增筑,修造成一道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的防线,俗称“万里长城”。它至今犹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连接地带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族的侵扰,自洪武至万历时,前后修筑长城18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称为“边墙”,宣化、大同两镇之南,直隶、山西界上的称为“次边”。现在我们在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等地所见的长城,即是明代的长城。 ☚ 卢沟桥 天安门 ☛ 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八达岭是万里长城经过北京的一段,位于延庆县军都山上,是居庸关的外关城,地势险要,居高临下。这里南可通北京,北可到延庆,西可到宣化、大同等地,是古今重要的战略要地,因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而称八达岭。 ☚ 故宫 居庸关长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