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芜湖米市
近代,芜湖曾是中国四大米市(芜湖、长沙、九江、无锡)之首。
安徽长江两岸,尤其是江南大片地区以及巢湖周围一带,土地肥沃,田连阡陌,水网密布,灌溉便利,素为稻米的重要产区。所产秈稻、糯稻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优,历来每年都有相当的稻米运销省外或国外。
芜湖地处长江南岸的长江与青弋江交汇处,襟江带河,长江对岸还有裕溪河联结巢湖,水路航运极为便利。加上自明清以来,芜湖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镇,商贾四集,贸易繁荣,这一切都为芜湖米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长江下游一带的稻米贸易,原来主要集中在镇江七浩口进行。镇江早在1858年即辟为商埠,并设海关。广东米商也来此设米号采购米粮。安徽所产稻米大多运往七浩口集散。光绪二年(1876),《中英烟台条约》将芜湖辟为通商口岸,翌年四月一日,芜湖正式对外开埠。由于芜湖比七浩口具有更为优越的经济和地理条件,所以当年李鸿章奏淮清廷,将七浩口米市移至芜湖。与此同时,李鸿章又派芜湖道兼海关监督广东人张荫桓亲赴镇江,利用同乡关系劝诱广东粮商来芜进行米市贸易。这样,广东潮州粮商率先迁来芜湖从事米粮贸易。在他们的影响下,烟台、宁波等地粮商也相继来芜设立米号,芜湖米市于19世纪80年代初正式开张。从此,安徽各地的稻米经水路源源不断地输往芜湖,全国各地粮商也纷纷云集芜湖。芜湖米市日趋繁荣,一跃成为中国近代四大米市之首。
芜湖米市稻米主要来源于南陵、宁国、庐州、三河集等地,安庆、无为、孔城、柘皋、襄安等地每年也有稻米运集,江苏、江西的稻米经由芜湖再输往各地商埠的也不少。20世纪初,芜湖每年输出的稻米,一般在400万石左右,最多时达700—800万石,少则也有200多万石。
日益兴盛的米市,成了清政府的重要税源之一。1895年清政府正式在芜湖设立米厘局,抽收米厘。1900年又抽收芜湖落地米厘,以150斤为一石,每石捐漕平粮三分三厘,第二年加至四分四厘。据记载,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年间,清政府在芜湖米市年征米厘高达260余万两。
芜湖米市的稻米主要运往上海、宁波、烟台、广东、汕头等地,其中以汕头、上海、广东为最多,也有少量运往日本、香港。据资料统计,20世纪20年代芜湖输出的稻米量约占全国各商埠稻米贸易额的1/2至2/3,可见芜湖米市在全国稻米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芜湖米市的内部组织有:1.帆运米商。他们是芜湖米市的米粮供给者,其中除专营贩运的米商外,还有产地市镇米行、砻坊和船户兼营;2.经纪商。有米号、江广米行、小市行三种。米号以代各地客商在芜湖采运米粮为业,外地客商来芜采办米粮都通过他们居间介绍。米号有广(州)、潮(州)、烟(台)、宁(波)四帮,其中广、潮帮势力最强。但米号不能直接向帆运米商购米,必须由江广米行作为中介。小市行也为经纪性质,但营业范围较小,仅在芜湖四郊农民(或通过乡村米贩)与本埠消费者的米粮交易中充当中介人。3.加工商。包括砻坊和碾米厂,专营米谷加工业务。4.金融业。包括钱庄、银行,办理粮食抵押或押汇等金银流通业务。5.航运业。代客装运米粮,在米粮装运过程中,还有过斛、绞包、掮包工人参与其间。
芜湖米市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芜湖经济的全面发展。此前,芜湖虽有米粮输出,但一般是销往邻近地区换取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还是小生产者之间的一种交换。米市形成后,米粮大批量长距离运销,引起商品市场性质的某些变化,与之相交换的主要成了南北各大商埠的机制工业品,从而促进了芜湖的工商业和埠际贸易的发展。芜湖的工业、商业、对外贸易及埠际贸易都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的。芜湖米市从20年代起即有减少,年出口量在200万石左右。30年代日趋衰落。芜湖米市衰落的外部原因,一是洋米的大量进口,严重侵占了国内市场;二是1931年裁撤厘金,改征统税和营业税,各县米船大多驶往他埠贸易,使芜湖米市粮源顿形分散;三是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使皖米在粤市场大多为湘赣米所取代。其内部原因,一是米质不佳,除少数属上等品种外,大多是中、下等秈米,无力与洋米竞争;二是赋税繁重,各地米商将芜湖视为畏途;三是芜湖米市仓储能力严重不足,全部容量仅60万石,且设备简陋,米粮常有潮湿霉烂之虞。这样,米商常常苦于无处囤粮以待善价。上述这些原因使得芜湖米市逐渐衰落。尤其是1937年芜湖被日军占领,数十家粮仓被洗劫一空,粮商资本损失大半,米市从此一蹶不振,年出口量仅在100万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