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全麻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达到意识消失,对全身任何部位的痛刺激失去感觉和反应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外科大手术。按给药途径不同分为“静注麻醉药”和“吸入麻醉药”二类:静注麻醉药系非挥发性中枢神经抑制药,作用迅速而短暂,静脉注射给药,如硫喷妥钠;吸入麻醉药有高度挥发性,由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如麻醉乙醚、氟烷、甲氧氟烷、氧化亚氮(笑气)等药。
全身麻醉药
全身麻醉药是能暂时引起意识和痛觉消失以适于外科手术的药物。这类药物引起中枢广泛抑制,意识和感觉消失,骨胳肌松弛,反射活动减弱,但呼吸和循环仍基本上保持正常。
我国早在后汉末年(公元二世纪)就有关于药物麻醉的记载,当时的名医华佗曾用“麻沸散”进行麻醉为病人施行外科手术。现代麻醉药的发展始自19世纪中叶,氧化亚氮(1844)、乙醚(1846)、氯仿(1847)等药陆续用于临床麻醉;到了二十世纪,全身麻醉药获得更大发展,除吸入麻醉药外,还发展了静脉麻醉药。六十年代具有“分离麻醉”特征的氯胺酮的发现以及“神经安定镇痛术”(合用氟哌啶与芬太尼)的问世均为临床麻醉的重要进展;近年来在我国实行的“中药麻醉”是复合麻醉的一项发展。
关于全身麻醉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无定论。人们根据各种麻醉药的化学结构有很大差异,但在理化性质上却有某些共同的特性这一事实,提出各种说明麻醉机制的物理化学学说,其中仅脂质学说得到较多事实的支持。该学说指出药物的麻醉强度与它们的脂溶性直接有关,推论麻醉药由于本身所具脂溶性而能透入富含脂质的神经细胞,与后者的脂质成分发生物理性结合而干扰神经细胞的功能。近年来由于生物物理的进展,证实麻醉药作用于生物膜,暂时改变其性质,据此提出临界容积假说,指出麻醉药在膜中造成一定的临界容积使膜膨胀从而堵塞离子进出通道,抑制膜的通透性,减少神经活动,产生麻醉。麻醉的物理化学学说虽然阐明了某些规律性问题,但仍有局限性,因此,麻醉的神经生理学说力图从神经生理功能变化的角度来解释麻醉药的作用机制,该学说指出,麻醉药通过抑制中枢突触传递而发挥作用,它们可能通过抑制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降低突触后膜受体对递质的敏感性、提高突触后神经原的除极阈、加强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等方式而妨碍中枢的突触传递,一般认为,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性激活系统对麻醉药特别敏感,该部位对醒觉状态的维持起重要作用,它易受麻醉药抑制而使意识消失。
全身麻醉药按给药方式不同,分为两类:吸入麻醉药和静脉麻醉药(见“吸入麻醉药”和“静脉注射麻醉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