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一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著名的党的“三大作风”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就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党风的最本质的内容。它表明了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待人民群众,对待自己的科学态度。这些作风既是党员党性意识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又是党在整体上表现出来的优良风范,党的优良传统作风集中、鲜明地反映了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属性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1)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作风。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党的最根本的作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两层含义: 第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在70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党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正确地制定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这个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已成为广大党员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和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掌握理论,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才能使党不断坚强和完善,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优良作风,才能充分体现党的性质和共产党人的风格。
(2)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作风。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又一显著标志,是党克敌制胜,取得事业胜利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来自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过去,我们党依靠群众夺取和巩固了政权; 现阶段,面对更为复杂艰巨的形势和现代化建设任务,更需要与群众紧密联系,否则党就失掉了存在的基础。党的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处理得好,党的事业就兴旺发达; 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处理得不好,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和失败。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党是人民群众的先锋队,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就会迷失方向而失败; 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的源泉,离开人民群众,党将一事无成。邓小平说,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是关系党的性质的根本问题。它要求每个党员和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必须尊重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摆正与群众公仆和主人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做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到群众中,提高群众的觉悟,带领群众为实现党的主张而奋斗。在党执政的条件下,还必须高度重视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
(3)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开展党风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党对于自身发展规律认识和运用的结果。能不能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解决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是纠正党内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的有力武器,党就是在不断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发展的。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既要坚持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的方针,又要采取 “团结——批评——团结” 的方法,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严肃性、尖锐性同科学性结合起来,达到既弄清思想、纠正错误,又团结同志共同进步的目的。开展党风批评,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 一是过火的斗争和无原则的纠纷; 一是放任自流,取消党内思想斗争。
这一套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形势、任务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从经济结构到上层建筑,从物质需求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势必反映到党风上,赋予了党风更新的内容,产生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优良作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坚持和发扬的艰苦奋斗作风; 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作风; 思想解放、勇于探索、善于开拓的作风; 讲求科学、尊重知识的作风; 注重实际、讲究效率的作风等等。只要我们广大共产党员和党组织,在坚决反对各种不正之风的同时,不断总结新经验,坚持不懈地继承、发扬和发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党风,党就能取信于民,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