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免疫耐受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免疫耐受性immune tolerance

机体免疫系统对接触的某种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呈现无应达状态,叫免疫耐受性。人工接种低剂量抗原时可诱导产生T淋巴细胞的耐受性;自身抗原在胚胎期可诱导产生天然免疫耐受性;已产生耐受性的动物再次接触同一抗原不发生免疫应答。临床依据免疫耐受性的情况在应用某种血清制剂与药物时,在有反应的情况下,先由小剂量开始,分多次注射,可完成治疗任务。

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是机体对抗原的一种免疫状态,表现为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无应答性,而该抗原在其他情况下,则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免疫耐受性从属于特异性免疫耐受性范畴,可由于单独T细胞耐受、单独B细胞耐受或二者同时耐受而表现为不能产生特异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或血流中不出现特异性抗体或二种情况同时并存。
免疫耐受性一词在免疫学中有时与免疫麻痹一词相混用。但“经典的”免疫耐受性是指含有免疫应答性的克隆因事先接触过抗原而被除去或灭活,致使不出现免疫应答。而免疫麻痹一词是指由于大量抗原的存在而阻断应答出现的一种免疫耐受状态。
特异性无应答性可以天然获得,也可以模拟天然获得的方式人工诱导产生。前者称自身免疫耐受性或天然耐受性,后者称获得性免疫耐受性。自身免疫耐受性表现为机体本身对自己的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1945年Owen观察到异卵双生的两头小牛血循环中两种遗传性不同的血型抗原同时并存,相互形成嵌合体。这是天然耐受性的实例。这两头小牛之间相互进行皮肤移植,都不发生排斥应答,即彼此对对方的移植皮肤都不产生免疫排斥。以后,Medawar在实验室中将不同品系成年小鼠(供者)的组织细胞注射到另一品系的胎鼠或刚出生的小鼠体内,待这些小鼠成长后,可以接受供者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现象,这就是获得性免疫耐受性。给成年动物注入抗原不易造成免疫耐受性,但在注射抗原的同时注入免疫抑制剂,可诱导产生对该抗原的免疫耐受性。即使以后没有药物作用时,再注射同样抗原也不产生特异性抗体,而对其他抗原仍保留产生抗体应答能力。虽然注射抗原后T细胞和B细胞都产生免疫耐受性,但T细胞和B细胞对诱导产生免疫耐受性所需抗原的剂量以及耐受性维持时间的长短的差别很大。前者所需剂量小,维持时间长。其他象抗原性质、动物品系、个体免疫状态和注射途径等对诱导产生免疫耐受性都有影响。
产生自身免疫耐受性的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克隆删除学说认为在胚胎时期,免疫活性细胞尚未成熟,自身抗原的刺激,不仅不能引起相应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反而被大量自身抗原或抗原特异性抑制细胞所清除或成为禁忌克隆,因而在正常情况下对自身组织不产生免疫应答。目前这一学说已被一些实验所反驳。因为实验证明,免疫耐受动物的淋巴细胞可被同系的成纤维细胞所致敏。来自该免疫耐受动物的淋巴细胞仍被致敏并产生效应功能,因而认为禁忌克隆并未被除去。此外,正常人的B细胞具有能与某些抗原如DNA抗原和甲状腺球蛋白结合的受体,看来在体内能与自身抗原起反应的淋巴细胞是存在的,只是由于受到抑制或灭活而不出现针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其机制尚不清楚。血清因子的存在可能是造成耐受性机制之一,因为同系动物或成纤维细胞的致敏作用可因加入自身血清而受到抑制,认为这是由于自身血清封闭了淋巴细胞受体而阻止了对自身抗原的识别和致敏作用。已结合有血清因子的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可将结合的血清因子除去而出现免疫应答。这种血清因子的本质目前还不清楚。同样,T细胞不仅可抑制抗体产生,也可抑制细胞免疫。辅助T细胞功能降低和抑制T细胞功能增强均可抑制抗体的产生,造成免疫耐受性。

☚ 转移因子   免疫促进作用 ☛
000157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2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