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克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禮尚部 > 禮器 > 克鼎
克鼎  kèdǐng

亦稱“善夫克鼎”。西周晚期青銅器。有“大克鼎”、“小克鼎”之分。1890年(光緒十六年)出土於陝西扶風任家村,計大鼎一,小鼎七,盨二,鐘六,因係西周貴族克所鑄,故稱大鼎爲“大克鼎”,小鼎爲“小克鼎”。大克鼎銘文二百九十字,記述周王賞賜克以大量土地及“臣妾”等奴隸,是研究西周社會歷史的重要史料。小克鼎銘文七十二字,記述周王在宗周,命克前去整顿“成周八師”。大克鼎和小克鼎之一及克鐘二,均藏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

克鼎

克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因鼎为克所作而得名。有大小两件: 大克鼎高93.1、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铭文290字,记叙周王赏赐克大量土地和奴隶的事,是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小克鼎铭文72字,记载周王在宗周命克整顿在成周的军队“成周八师”。两鼎均藏于上海博物馆。

☚ 白公父盬   虢季子白盘 ☛
克鼎

克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清光绪十六年(1890)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因鼎为克所作而得名。有大小两件: 大克鼎高93.1、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铭文290字,记叙周王赏赐克大量土地和奴隶的事,是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史料。小克鼎铭文72字,记载周王在宗周命克整顿在成周的军队“成周八师”。两鼎均藏于上海博物馆。

☚ 白公父盬   虢季子白盘 ☛

克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相传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计有大鼎1件、小鼎7件、盨2件、钟6件、镈1件。称大鼎为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内有铭文28行290字。称小鼎为小克鼎,其中最大者通高56.5厘米,口径49厘米。形制同大克鼎。有铭文72字。记载周王赏赐克大量土地、臣妾、命克巡视整顿驻成周军队的史实,价值极高。大克鼎及1件小克鼎、2件克钟现藏上海博物馆。

克鼎

西周晚期青铜礼器。因作器者名“克”而得名。相传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任村出土。同出铜器共17件,皆一人所作。克鼎共8件,其中形体较大的1件为大克鼎,形体较小的7件为小克鼎。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重201.5千克。深圆腹,2立耳,柱形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饰环带纹,足饰饕餮纹。腹内有铭文290字,记述周王赏赐克以大量土地及臣妾等史实。7件小克鼎中最大的一件高56.5厘米,口径49厘米,重约48千克。形制、花纹与大克鼎相似,有铭文72字,记载周王二十三年王在宗周,命克去巡视、整顿驻在成周的军队。克因作鼎以祭祀其祖,祈求永命灵终,万年无疆。大、小克鼎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历史,尤其是当时的土地制度、军事制度等,提供了重要资料。大克鼎和1件小克鼎现存上海博物馆。

克鼎

又名善夫克鼎,西周孝王时铸造。1890年陕西扶风县出土。有大鼎一,小鼎七,均藏上海博物馆。大克鼎高九十三点一厘米,重二百零一点五公斤。器形为圆腹、三足、两立耳。器腹内壁有铭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克赞颂先祖师华父协助王室管理国家的功绩,第二段是周王重申对克的任命并将野、渒、等处的土地和井家、人等一大批奴隶赐给克。小克鼎铭文七十二字,内容是周王命克去整顿“成周八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