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纳伊罗病毒属,可引起人类出血热。1944年在苏联克里米亚首次发现本病,称为克里米亚出血热。次年经Чумаков等人体试验证明由病毒引起。1967年起采用小白鼠乳鼠研究,使病毒得以连续培养保存,并解决了特异性诊断和调查方法。随后Casals等(1969)证实,此病毒与1956年在非洲从一例发热患者分离的刚果病毒的抗原性无区别,为同一种病毒,并改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1965年中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牧区发生新疆出血热流行,从患者及媒介蜱分离的病毒在性状上与CCHF病毒相似,现已证实与CCHF病毒为同一种病毒。
CCHF病毒为圆球形,直径为90~110nm(细胞外)及70~95nm(细胞内)。包膜突起为8~10nm。包膜为结合有病毒糖蛋白的脂质双层单位膜,直径为8~9nm。病毒的浮密度为1.17g/cm3 (蔗糖中),沉降系数为400~500s。补体结合,沉淀及免疫荧光抗原与N蛋白及可溶性抗原(N?)相联。适宜pH范围为6~10,在蒸馏水中相对稳定。在pH7.6缓冲盐水中37℃半衰期为1.5~2小时,45℃为10~15分钟,56℃则不到1分钟。对脂溶剂及紫外线敏感。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成熟病毒以出芽方式排出到高尔基器小泡及小池的光滑的交界膜面。
本病毒仅对人有明显的致病性,对各种实验动物及家畜很少致病性,仅牛和绵羊感染后有发热反应,但在自然条件下,CCHF病毒感染涉及的动物及蜱的种类极广泛。在发热期患者血清中可有规律地查到病毒,且滴度较高。急性期血清曾被用作补体结合抗原。猴感染后也可有发热反应,但不能连续在猴体进行病毒传代。用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及琼脂扩散沉淀试验证明克里米亚病毒与刚果病毒抗原性无区别,从巴基斯坦出血热患者分离的Ha-zara病毒,从中国新疆出血热患者和媒介蜱分离的新疆出血热病毒,也与本病毒抗原性一致。本病毒与纳伊罗毕绵羊病组的几种病毒有一定的抗原关系。本病毒可在地鼠肾传代细胞培养中很好地增殖,但无细胞病变及蚀斑形成。多数病毒株不易制备血凝抗原,血凝试验也要在特殊条件下才能进行,其滴度最高只有1∶50~1:100。
病毒分布极广,涉及欧、亚、非三大洲,及三种不同动物区系地区的不同生态学条件。病毒分离及抗体检查证明有本病毒病发生的地区有苏联、保加利亚、巴基斯坦、乌干达、扎伊尔及中国新疆;仅临床诊断有发病的有南斯拉夫;没有发病、仅分离到病毒的地区有塞内加尔、尼日利亚、中非、肯尼亚及埃塞俄比亚; 人群中查出抗体而无发病的地区有土耳其、伊朗、印度、尼日利亚、埃及及南斯拉夫等。
本病毒为多宿主性,曾从自然感染的牛、山羊、刺猬及野兔分离到。抗体调查证明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包括牛、绵羊、山羊、骆驼及野兔等有自然感染。但从自然界鸟类检查病毒和抗体均为阴性,实验感染也不产生病毒血症和抗体。曾从25种(或亚种)蜱分离到病毒。蜱不仅为本病毒的媒介,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储存宿主。
人可能由两种不同方式获得感染,一为经蜱叮咬,这是主要的,偶然可因叮咬时人用手指将蜱碾碎感染; 一为直接接触或接触传染物感染。后一方式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如农民、牛奶厂工人或林区工作人员。由传染物感染,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血,尤其牛和绵羊的血,在屠宰时或剪羊毛时感染,但更多见的是通过与患者的血液接触感染。此种感染往往比蜱叮咬引起的感染病情更严重。
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全身性感染,常因大量出血引起死亡。潜伏期2~7天。发病急,发热发冷、剧烈头痛、肌痛、全身痛、呕吐、嗜睡、乏力,有时神志不清,易受刺激,结膜充血,舌干有血痂。发热持续5~12天,多表现为两期性(第3~5天时可为无热期)。出血开始于病后3~5天。咽部内疹、躯干点状出血、皮肤紫癜、齿龈及鼻出血。重症见呕血、咯血,肠道、肺、肾及子宫出血。轻症或顿挫型可无出血表现。常见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但伴有严重出血时也可能转为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凝血酶显著减少。恢复期为2~4周。再发及后遗症罕见。病死率为5~30%。轻症可仅发热2~3天。
实验诊断可用新生小白鼠脑内接种分离病毒。Butenko等(1974)从发病1~7天的47份患者血标本分离到46株病毒。发病1~5天血液病毒滴度可达106.2LD50/ml。故可用免疫荧光法或放射免疫测定法直接检查病毒或抗原进行早期诊断。检查抗体可用补体结合试验及琼脂凝胶扩散沉淀试验。抗体从发病后11~15天出现,至少在3~5年保持阳性。许多动物及人血清对本病毒有非特异性中和作用,细胞培养中也难形成蚀斑,故中和试验和蚀斑抑制试验不适于在诊断上应用。
防蜱和灭蜱是主要的预防措施。个体防护包括防蜱及避免与病人血液等传染物接触。灭活疫苗仍在研究试用阶段。早期使用恢复期患者血清有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