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长度guangzhao changdudaylength白昼光照的持续时间,又称日长、昼长。包括白天有太阳光直接照射地面的时段和只有漫射光的多云天、阴天时段及曙暮光时段。它也用小时表示,但与日照时数不同,后者只是指太阳光直接照射地面的时段(见日照)。 各地的白昼长度既随纬度变化,又有季节变化。可通过下式计算: T=2T0/15°(小时);T=白昼长度;T0=arccos(-tg ·tgδ);其中为纬度,δ为标志季节变化的太阳视赤纬,T0为日落时角,即正午时太阳所在位置与日落时太阳位置间的夹角, 日出时角为-T0。从上式可以看出纬度越高,昼夜长度的季节变化也越大。由于较弱的光照也能对植物的发育产生影响,所以光照长度包括日出前黎明和日落后黄昏时的曙暮光时段,通常以太阳在地平线以下6°以内为曙暮光起始或终结时间,可用下式计算: sin(-6°) =sin·sinδ+cos·cosδ·cost t为暮光终止时角,曙光起始时角为-t,则全天光照长度为2t/15°小时。 光照长度对各种生物,特别是对植物的发育有明显的影响,德国学者E.帮宁提出植物体内存在一种“内生近似昼夜节奏”(endogenous criladianRhythm),又称生物钟,其周期长度对温度不敏感,而易为自然环境的光暗信号所约束,形成24小时的周期。光照长度的变化使植物与原来外界光照长度同步的内生节奏受到干扰,植物内部就会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发育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