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曲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曲选 元曲选又称《元人百种曲》。元杂剧剧本集。明臧懋循编。全书十集,每集十卷,每卷一剧,共百卷,选录杂剧一百种。现在人们所公认的元杂剧杰作如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等都已选入。剧本大都经编者修饰整理,科白俱全,并附有音注。有明万历四十四年雕虫馆刻本,卷首有臧氏序文二篇和元人陶九成、燕南芝庵等人论曲文字及《涵虚子杂剧目》等。一般研究元杂剧者多以此书为依据,流传颇广。其中有少数明初人作品。 ☚ 孤本元明杂剧 元曲选外编 ☛ 元曲选 元曲选元杂剧剧本集。一名《元人百种曲》。明臧懋循编。这一百种剧本的来源有刊本与藏本两大类:采自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陈与郊《古名家杂剧》、息机子《古今杂剧选》诸书者,约七十馀种;采自臧氏亲戚湖北麻城刘承禧家藏之宫廷御戏监抄本者,约二十馀种。但是都经过臧本人整理加工,所以宾白都齐全,体例也统一。在元杂剧剧本集中是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书。此书所收《陈州粜米》、《争报恩》、《来生债》、《虎头牌》、《冻苏秦》、《秋胡戏妻》、《神奴儿》、《谢金吾》、《伍员吹箫》、《救孝子》、《昊天塔》、《灰阑记》、《东坡梦》、《抱妆盒》、《冯玉兰》等十五种为孤本。所收《赠蒯通》、《杀狗劝夫》、《张天师》、《燕青博鱼》、《殊砂担》、《小尉迟》等亦较少流传。因此对于保存并传播元杂剧这份珍贵文化遗产有重大贡献。臧氏为《元曲选》作序两篇,认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乐府,而粗者杂以方言”,其文学性、音乐性均较南戏、传奇为高。并认为明代汪道昆、徐文长诸人之杂剧或失之于柔靡,或失之于鄙陋,均未能达到元杂剧之水平。序中提出“元取士有填词科,若今括帖然,取给风檐寸晷之下”及“元以曲取士,设十有二科”之说,却是中国戏曲史上一大悬案,究竟元代是否以曲取士,三百年来,学术界的看法十分分歧。《元曲选》的整理加工相当精密,可以看出编选时广泛参用了各种版本,择善而从。一般来说,对韵律非常注意,在唱念上不可省却的衬字则予以添加,曲牌的前后顺序的调整以及审慎的增补和删除,都有较其他元杂剧剧本集为优的地方。缺点当然也不少,编者自己没有明确说明每一个剧本的底本,也没有一篇详尽的校勘记,可供研究之用。尤其误收了六种明代初年的作品,应该说是粗疏所致。三百多年来,尤其近百年来,《元曲选》曾由商务印书馆、世界书局、中华书局一再重印。国外翻译《赵氏孤儿》、《窦娥冤》诸剧也都是根据《元曲选》本而译成外文的。王国维曾以明初写本与《元曲选》本之《疏者下船》作比较,认为《元曲选》本为佳,所以在《元曲选跋》中赞扬“晋叔之功大矣”。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对《元曲选》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隋树森《元曲选校订说明》与徐朔方《臧懋循和他的<元曲选>》立论较为持平,都对《元曲选》以高度评价。 ☚ 也是园古今杂剧 元人百种曲 ☛ 《元曲选》《元曲选》
元代杂剧选本,由臧懋循编选。臧懋循(1550~1620),字晋叔,浙江长兴人,明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该书分前后两集,分别刊行于万历四十三、四十四年。两集各50卷,每卷一剧,共收杂剧100种(因此又称《元人百种曲》),约占现存元人杂剧的三分之二,为保存元杂曲不致湮没散佚之功不可没。百种曲中,元人94种,入明元人6种;39位作家的作品69种,无名氏作品31种。臧氏选编此书时所据底本,除家藏秘本外,还有从友人处借得之钞本杂剧300余种,其中200种为“御戏监”(明宫廷管理演戏机关)本。他从中精选百种,对举世公认的杰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白朴的《梧桐雨》、《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均予收录。在编选过程中对原剧本作了“参伍校订”(《序》)和“删抹繁芜”(《寄谢在杭书》)的工作,使各种体例一致,科白齐全。书中还有若干附录,是研究元杂剧的重要资料。藏氏在《序》中称元杂剧“妙在不工而工”,“串合无痕”,极力推崇其朴拙自然的特色;对那些“出入乐府,文采烂然”的所谓“名家”作品不予重视,而称颂“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行家”作品为“上乘”,赞赏关汉卿“躬践排场,面博粉墨”,表现了编选者戏剧理论上的真知灼见。编选此书是为了使这些剧作“传之通邑大都”,使一代文学菁华不致磨灭;同时也是为了使当时剧作家“知有所取则”。明代著名文人王骥德、徐复祚、凌蒙初等称赞《元曲选》“选刻之富”、“搜选之勤”,使元杂剧“典型斯备”。 《元曲选》自产生以来,几乎是元杂剧唯一普及流行的选本,曾多次印行。万历博古堂原刊本今存。中华书局辑印《四部备要》亦收入该书。该书还有世界书局本和文学古籍刊行社本(1955年用世界书局版重印)。今人隋树森编有《元曲选外编》,收入存世而《元曲选》未收的元杂剧62种,对《元曲选》起到拾遗补阙的作用,1958年中华书局出版。 元曲选曲选。一名《元人百种曲》。明臧懋循选编。臧懋循(?—1621),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与汤显祖、王世贞等相友善。他精研戏曲,诗文兼长。有诗文集《负苞堂稿》,并辑有《古诗所》、《唐诗所》等选集。他从山东王氏、湖北刘氏、福建杨氏和家藏杂剧中选出一百种,对之进行“删抹繁芜,其不合作者,即以己意改之”(《答谢在杭》),编成了《元曲选》。 在《元曲选序》和《元曲选序二》中,臧懋循阐发了他的编选主旨和关于戏曲的若干见解,因《元曲选》之影响,这两篇序也可视作古代曲论中的名篇。在《元曲选序》一文中,臧懋循高度赞美了元曲的自然本色,认为“元曲妙在不工而工,其精者采之乐府,而粗者杂以方言”。并以此为准则批评了当时曲坛之流弊:“至郑若庸《玉玦》,始用类书为之,而张伯起之徒,转相祖述,为《红拂》等记,则滥觞极矣。”臧氏认为,戏曲创作“白”不宜过多,更不宜“多骈偶”。因而他对屠隆《昙花记》、梁辰鱼《浣纱记》、梅禹金《玉合记》等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屠长卿《昙花》终折无一曲,梁伯龙《浣纱》、梅禹金《玉合》终本无一散语,其谬弥甚。”臧氏力主本色,对明代曲坛文辞家的传奇创作所提出的批评在当时曲坛有一定影响,而其编选《元曲选》正力图以元曲之本色来矫正曲坛之弊端。在这篇序文中,臧懋循还对汤显祖“临川四梦”和《琵琶》、《拜月》之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篇末详细介绍了编次《元曲选》的经过:“予家藏杂剧多秘本,顷过黄从刘延伯借得二百种,云录之御戏监,与今坊本不同,因参伍校订,摘其佳者若干……若曰妄加笔削,自附元人功臣,则吾岂敢”,明确申言了编选的主旨和所做的修订。《元曲选序二》作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此文中,臧氏首先认为:“今南曲盛行于世,无不人人自谓作者,而不知其去元人远也。”对当时的曲坛创作提出了批评,因而“选杂剧百种,以尽元曲之妙,且便今之为南曲者,知有所取则”。可见,臧氏编选《元曲选》有其明确的现实针对性。他正是要使元曲的自然本色在明传奇的创作中发扬光大而得以沿续。在序文中,臧氏还直接表达了他的戏曲审美理想。他把戏曲创作分为“名家”与“行家”两种:“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彩烂然,在淹通宏博之士,皆优为之。行家者,随所妆演,无不摹拟曲尽,宛若身当其处,而几忘其事之乌有,能使人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淹泣,羡者色飞,是惟优孟衣冠,然后可与于此。故称曲上乘者曰‘当行’。”“当行”是臧懋循曲论中一个重要的理论观念,而“当行”之作的首要之点正在于从搬演出发,来结构戏曲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并注意戏曲的演出效果,能深切地感染和吸引观众。在臧懋循看来,“当行”的成功之作就是元曲,他举关汉卿为例,“至躬践排场,面傅粉墨,以为我家生活,偶倡优而不辞”,这种能与戏曲表演的严密结合就是臧氏心目中戏曲创作的“当行”,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也便就是可称为“行家”的剧作家。在这篇序文中,臧懋循还从诗、词、曲的演化中分析了戏曲创作的自身特色,提出了戏曲创作的“三难”:“情词稳称之难”,“关目紧凑之难”和“音律谐叶之难”。在他看来,戏曲创作“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采掇”,要“雅俗兼收”,“串合无痕”,同时,戏曲表现内涵又是“宇内贵贱、妍媸、幽明、离合之故,奚啻千百其状,而填词者必须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色”,戏曲之音律更是极为严格,据于此,他认为“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出于一,而变益下,工益难”。臧氏提出的“三难”其实也就是他对于戏曲创作所提出的三个准则,即:戏曲语言的丰富和准确、戏曲结构情节的妥帖和紧凑、戏曲音律的严格和细微。达到这三项要求,戏曲作家就是“行家”,戏曲作品也便就是“当行”之作。在臧懋循看来,能真正达到这三项标准的只有元曲,明代的戏曲作家如汪道昆、徐渭、汤显祖等的作品均有各种缺陷。 臧懋循编选《元曲选》有所删改,对此,历来褒贬不一。但他编选元人杂剧一百种,对元杂剧的保存和广泛流传,贡献甚巨。《元曲选》作为一部收罗最富、影响最大的元人杂剧选集,是研究元人杂剧的重要参考资料。 有《四部备要》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世界书局版于1955年重印。 元曲选 元杂剧选集。共选杂剧一百种,故又名 《元人百种曲》。编选者臧懋循 (1550-1620) 生活在明代后期,与汤显祖、冯梦龙等人同时,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 (大学教授)。因率性任情,被劾罢官,回浙江老家隐居,从此以编书自娱。编书多种,其中,以《元曲选》 最为著名。杂剧虽然在元代非常兴盛,甚至被现代学者视为元代文学的标志,有所谓“唐诗宋词元曲” 的说法,但在当时,却是 “下里巴人”,是市井艺术,进入不了文学殿堂,因此便自生自灭,流传至今的不过一百六十余种,仅仅是现存剧目的四分之一。其中还有十三种只有曲文,并非全本; 还有数十种是三十年代才发现的。也就是说,我们关于元代杂剧的知识,主要来自这部 《元曲选》,如果没有它,我们对元代杂剧的了解只能是一鳞半爪。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无法判断选家眼光的高低,既不能说入选者就一定是上乘之作,也不能说未入选者就一定是平庸之作。事实上,关汉卿的 《单刀会》和王实甫的 《西厢记》 等一流作品就没有被选入。据臧懋循在书前的自序中称,他编选这部 《元曲选》 的目的,是为了让明代作家了解 “元曲之妙”,而其所谓“妙” 主要指音乐韵律上的 “当行”。臧懋循在选择剧本时不但以此为重要的标准,而且在书前编排了多种附录,详细介绍元曲的音乐韵律特点。这种用心,现代读者很难体会,甚至会认为讲究音乐韵律是 “形式主义”。但杂剧作为歌剧艺术,音乐韵律就是它的生命,没有它,杂剧就很难活跃在舞台上,即使情节再曲折,唱词再精彩,也只能作为案头读物。这就是杂剧后来终归沉寂的原因。现代学者隋树森将近几十年陆续发现的元代杂剧刻本和抄本共六十二种汇编为 《元曲选外编》,加上臧懋循的这部 《元曲选》,就是我们现在所能看见的元杂剧的全部。 元曲选又名《元人百种曲》。戏曲集。明臧懋循(?—1621)辑。二十集,一百卷。懋循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进士。官南国子监博士。博闻强识,精通音律,有《负苞堂集》。因感元曲为元人唾弃,于是广罗善本,细加校订选辑此编,以尽元曲之妙。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成书。分二十集,每集五种,共百种。其中包括元代名家名作九十四种,如马致远《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江州司马青衫泪》,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感天动地窦娥冤》,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等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明人杂剧六种,今存元杂剧约百五六十种,大多赖此保存,为元曲流传作出贡献。有明万历中吴兴臧氏刊本,民国七年(1918)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明博古堂本影印,一九五五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世界书局版重印本。今人隋树森所编《元曲选外编》,辑录《元曲选》以外元人杂剧六十二种,对文字略作校订,并加断句。基本包括全部元代杂剧。 元曲选 253 元曲选元代杂剧作品选集。一名《元人百种曲》,明臧懋循选编,曾出前、后二集,现为一集,收杂剧100种。除明代的6、7种外,占现存元人杂剧作品的三分之二左右。元代作品的精华大致在此; 其中 《灰阑记》、《虎头牌》等15种为孤本,赖《元曲选》流传至今;在同类刻本中,所采用底本往往最佳;校勘和刊刻最精,讹误最少。一部分作品经臧懋循“以己意改之”,但基本忠于原作原词。情节完整、科白俱全,附有音注,为一般研究者、改编者所依据,流传亦广。 ☚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人百种曲 ☛ 元曲选 《元曲选》yuanquxuan元代杂剧选集。一名《元人百种曲》。明代臧懋循选编。 ☚ 全元散曲 元曲选外编 ☛ 元曲选 元曲选曲选。一名《元人百种曲》。明臧懋循选编。臧懋循(?—1621),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与汤显祖、王世贞等相友善。他精研戏曲,诗文兼长。有诗文集《负苞堂稿》,并辑有《古诗所》、《唐诗所》等选集。他从山东王氏、湖北刘氏、福建杨氏和家藏杂剧中选出一百种,对之进行“删抹繁芜,其不合作者,即以己意改之”(《答谢在杭》),编成了《元曲选》。 ☚ 鸾啸小品 曲律 ☛ 元曲选 《元曲选》Yuanquxuan明代藏懋循编选的一部杂剧选集。一名 《元人百种曲》。藏懋循 (1550—1620), 字晋叔, 号顾渚, 浙江长兴人。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 曾任南京国子监。万历十三年 (1585),被弹劾罢官,以后闲居故乡,致力于写作和编印书籍,《元曲选》即是其中之一。藏懋循精通音律,对戏曲很有研究。极推崇元人杂剧,倡导本色、当行。他选杂剧百种, 目的在于 “以尽元曲之妙”。针对当时传奇文学创作呈现的脱离舞台与形式主义的倾向, 树立剧作楷模, “使今之为南者, 知有所取则” ( 《元曲选序》)。《元曲选》共收录元人杂剧作品九十四种,明初人作品六种。在编选过程中,藏懋循曾从麻城刘承禧家借到内府本元代杂剧二、三百种, 利用家藏“秘本”,还向各地收藏家访求多种流行本,参酙校订出一百种,分前、后两集, 分别于万历四十三年 (1615)、四十四年(1616)刊行。所选杂剧大多忠实于原著,文字通顺,科白齐全,每折之后, 附有 “音释”, 读来便利晓畅。藏懋循在编选过程中,对作品有所增删,他在《寄谢在杭书》中说: “戏取诸杂剧为删抹繁芜,其不合作者,即以己意改之, 自谓颇得元人三昧。”后人因此以为 《元曲选》删改失真, 颇以为病, 贬多于褒。凌濛初在《谭曲杂劄》中说藏氏“晚年校刻元剧、补缺讹正之功,故自不少;而时出己见,改易处亦未免露出本相——识有余而才有限也”但总体而言,现存元人杂剧不过一百五、六十种,而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元曲选》得到广泛流传的。现存元杂剧的主要刊本,如《元刊杂剧三十种》、顾曲斋的《元人杂剧选》、盂称舜的《柳枝集》、《酹江集》等,都不及《元曲选》收录丰富、影响深远。今人隋树森编有《元曲选外编》,收杂剧62种,可作为《元曲选》的补充。 ☚ 徐渭 乔吉 ☛ 元曲选 《元曲选》元代杂剧选集。一名 《元人百种曲》。明代臧懋循选编。全书共辑录元人杂剧94种,明初杂剧6种,其中包括马致远、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高文秀、郑廷玉、王实甫、纪君祥、康进之、李好古、乔吉、宫天挺等39位知名作家的69部作品和不知名作家剧作31种。此书分前后两集,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四十四年(1616)先后刊行。 ☚ 元人小令集 窦娥冤 ☛ 元曲选一百卷。明臧懋循(约1595年前后在世)编辑。臧懋循字晋叔,长兴(今属浙江省)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荆州府教授,南国子监博士,以沉湎游赏诗酒罢归。辑有《古诗所》、《唐诗所》、著有《负抱堂集》。此书选编元、明杂剧一百部,据各家所载,其中元人或元末明初人有四十三家,共七十七部,其著者为马致远、王实甫、关汉卿、白仁甫、高文秀、郑庭玉、李文蔚、李直夫、吴昌龄、武汉臣、王仲文、李寿卿、尚仲贤、石君宝、杨显之、纪君祥、戴善夫、李好古、孟汉卿、李行道、孙仲章、岳伯川、康进之、张寿卿、宫天挺、郑光祖、范康、曾瑞卿、乔梦符、秦简夫、萧德祥、朱凯、王晔、李致远,杨景贤、张国宾、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王子一、谷子敬、贾仲名、杨文奎。元无名氏所著有十二部;元、明无名氏所著有十一部。据编者自序,其家藏杂剧多秘本,又从黄州刘延伯处借得二百种,此百种杂剧即是从中选出的。卷首刊载元群英据《太和正音谱》所撰《杂剧目》。此书广搜博采,所辑剧本最为宏富,明、清以来各种杂剧、传奇没有超过它的。但体例不精,编次混乱,或同一作者之作散见于各集之中,或在同一集中亦前后杂出。本书对于撰者缺乏考核,《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对一些剧本的作者已经考定,臧懋循却依据失题撰者传刻本或抄本,亦不著作者姓名。《黄粱梦》本为马致远、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人合撰,却只题马致远。有些曲词编者迳自增删,有的还易以他调,更换其词,有的因原文繁复而大加删削,与原本相去甚远。此书有明万历刊本、《四部备要》本、涵芬楼影印本、世界书局排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本、中华书局1958年本等,中华书局1979年第三次重印时又作了校刊,是较好的通行版本。 《元曲选》yuan qu xuanAnthology of Yuan Plays→臧懋循 (Zang Maoxu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