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元代纸币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元代纸币思想

元代纸币思想

中国古代的纸币流通至于元代,已发展为基本上排除铜钱使用的纯粹纸币制度。元代纸币制度的性质,初为可兑换的银本位制度,其后因纸币发行不断膨胀,“银本”被挪用,遂使纸币兑现制度受破坏,成为不兑换纸币制度。因而,元代思想家对纸币问题的各种争论及专门论述,元代思想家的纸币思想在元代整个经济思想中有其尤为重要的地位。元代在中原建朝以前,即已沿袭金、宋经验,发行纸币。太宗窝阔台八年(公元1236年),耶律楚材以金人交钞恶性膨胀为鉴戒,对纸币发行采取慎重方针,认为“今印造交钞,宜不过万锭”(《元史·耶律楚材传》),提出限额发行的原则。宪宗蒙哥元年(公元1251年),史揖提出“银钞相权法,度低昂而为重轻,变涩滞而为通变”(《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54《大元故真定路兵马都总管史公神道碑》),即实行以银为本的可兑换的纸币制度。元朝建立后,中统二年(公元1261)即着手建立统一的纸币制度,开始发行“中统元宝交钞”,即“中统钞”。王恽论述元初的中统钞发行制度说:“其法大约随路设立钞库,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即同现银流转,据倒到课银,不以多寡,即装垛各库作本,使子母相权,准平物估,钞有多少,银本常不亏欠;至互易银钞,以昏换新,除工墨出入正法外,并无增减。”(《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0《中堂事记上》)中统钞初行时颇重十足的银准备,王恽认为这种纸币制度有如下优点:“艰得一也,经费省二也,银本常不动三也,伪造者少四也,视钞重于金银五也,日实不虚六也,百货价平七也。”(《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80《中堂事记上》)其后不久,中统钞制度趋于败坏。王恽分析纸币贬值的原因:
❶钞本被挪用,“自废相权大法”。
❷无限制增发纸币,流通中充及“无本之钞”。
❸旧钞易新钞受官吏刁难不能及时换易,“遂分作等级”;等等。(《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90《便民三十五事》)他主张“用银收钞”,“或更造银钞,以一百当元宝二百”,从而使贬值的纸币得以恢复其币值。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后,元朝的中统钞已成为不兑换纸币,其发行被日益增加地用于填补财政亏空,币值因此动摇。其时,人们围绕“钞法虚弊”问题,议论如何稳定或改革中统钞。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卢世荣受命“整治钞法”,他提出印造绫券、铸造铜钱与钞并行、以及恢复民间金银自由买卖等主张与措施,企图对当时的纸币制度作全面改革。但他未明确指出与钱并行的新发纸币是不兑换的还是兑换的。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末,元政府再议“更钞铸钱”问题。刘宣主张“拯救之法,不过住印贯钞,只印少(小)钞,发去诸库倒换昏烂,以便民间爪贴找零;验元起钞本金银,发去以安民心;严禁权豪官吏,冒名入库倒买;国用当度其所入,量其所出,如周岁差税、课程,可得百万锭者,其岁支只可五七十万,多余旧钞,直便烧毁。”“刘宣看清要使纸币不再贬值,必须限制政府的财政支出,“其要自不妄用始。”因此,刘宣反对发行新钞,认为“纵创新钞,以权旧钞,只是改换名目,无金银作本称提,军国支用不复抑损,三数年后亦如中统旧钞矣。”(《元史新编》卷87《食货志·钞法》魏源)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元政府发行“至元通行宝钞”,整顿中统钞的流通,采纳叶李的钞币条划,对纸币制度实行一次重要改革。叶李的钞币条划(《至元宝钞通行条划》),基本上包括了元代纸币制度的各项基本原则及重要规定;它确定了以银为本及纸币的法偿性质,规定政府税收、俸饷、民间市易、借贷等均以宝钞为则,规定宝钞的票面单位及种类、至元钞与中统钞的固定比价、宝钞发行和换易的方法、以及有关设置发行准备金、新钞的金银平价及对金银收进售出价格的差额、防止伪造舞弊等事宜。对叶李的钞币条划及至元钞法的改革,元世祖忽必烈尝召平章政事桑哥告诫说:“朕以叶李言更至元钞,所用者法,所贵者信,汝无以楮视之,其本不可失,汝宜识之。”(《元史·桑哥传》)足见忽必烈很重视金银钞本对纸币流通的保证作用。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发行至元钞以与中统钞并行流通以后,很快又出现纸币膨胀、挪用钞本的情形。到元成宗年间(1295~1307年)纸币膨胀更明显化。郑介夫提出改革纸币制度,主张恢复铜钱流通,实行大额交易用钞,小额零星支付使用铜钱的钱、钞并行制度。但郑介夫恢复铜钱使用的主张,并非简单效仿宋代以铜钱为本的交、会制度,而是“造铜钱以翼钞法”,即仍然保持现行的不兑换纸币制度,而以铜钱作为辅助通货。(参见朱健《古今治平略》卷1)
元顺帝至正十年(公元1340年),复行纸币制度的改革:停止发行流通中统钞,新发“中统元宝交钞”(至正钞),并以一比二的法定比价与至元钞并行流通;铸造铜钱,并许历代旧钱流通,至正钞与铜钱的比价是:一贯钞合铜钱一千文。其时,吕思诚反对改革纸币制度,主要是反对使用铜钱。他等同纸币与铜钱,认为“钱钞用法,以虚换实,其致一也”;他顾虑一旦恢复铜钱流通,人们将会藏铜钱而拒用纸币,导致纸币制度的崩溃,“若下民知之,藏其实而弃其虚,恐非国之利也。”(《元史·食货志五钞法》)至正钞发行不久,即出现了更为剧烈的纸币贬值、物价腾涌情形。王祎发表《泉货议》,分析当时的货币流通状况:“钞乃虚文,钱乃实器,钱钞兼行,则民必舍虚而取实。故自变法以来,民间或争用中统,或纯用至元,好恶不常; 以及近时,又皆绝不用二钞,而惟钱之是用。”他认为“今日钞法,宜姑置弗问,而钱法当在所速讲。”(《王忠文公集》卷1)面对崩溃着的纸币制度,他并不认为有必要设法挽救,而只是主张整顿钱法,推广铜钱流通。至正钞崩溃以后,元末名士叶子奇总结元代的纸币制度,指出历代钞法的失败,均因封建政权滥发纸币以弥补财政亏空所致。叶子奇认为纸币是铜钱的代表,即“钞以权钱”,但须先贮本钱作为纸币随时兑现的准备金,使“引至钱出、引出钱入”,获得人们的信任,纸币才能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他认为理想的货币制度应是:“宜于府县各立钱库,贮钱若干,置钞准钱引之制,……使富室主之”只有可兑现的纸币才是可行的制度。在纸币发行方面,叶子奇主张实行由地方政府负责的、分散的私人纸币发行制度。对强制通用的不兑换政府纸币的本质叶子奇虽不理解,但他已意识到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必须有一个客观的适当数量,如果超过这一限量,即会泛滥成灾;纸币不能兑现,即如堵塞池水外泄渠道,终难免水满浸淫之患。他说:“譬之池水所入之沟,与所出之沟相等,则一池之水动荡流通,而血脉常活也。借使所入之沟常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觞之患矣。”(以上所引均见《革木子·杂制》)

☚ 宋代纸币思想   叶李的《宝钞条划》 ☛
0000217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