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文学 021 元代文学元代只有96年的历史,而且重武功,轻文治,文学创作也较衰落。文学上最突出的成就是元曲。后人常将元曲同唐诗、宋词并称,成为一代之代表文学。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分为套数和小令。现存元人小令3800余首,套数450多套,作家200余人。著名的散曲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卢挚、贯云石、乔吉、张可久、雎景臣、张养浩等,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元人杂剧就其脚本来说,是一种新兴的流行于北方的文学体式,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剧作家和不朽作品,对后世的戏曲和小说都有巨大的影响。 元代诗歌和散文成就不高,但也有一些优秀之作。诗人主要有姚遂、虞集、杨载、萨都剌、王冕、杨维桢等。散文作家主要是姚遂和虞集。 ☚ 辽金文学 明代文学 ☛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元代文学中产生的一种新体裁是戏曲。它一般分杂剧和散曲。散曲今存小令3800多首,套数450多套。散曲作家作风朴实,多本色语,文字稍露才华而辞藻清丽。虽作宴会歌伎唱词,艳曲较多,也有不少写景、抒情、怀古、叹世的小令,还有少量讽世喻俗、指责时弊的套数。如马致远《借马》、刘时中《上高监司》等却有时代特色和较高艺术成就。杂剧艺术形式新颖,内容上广泛反映了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而占重要地位的又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感情,其中商人和妓女的形象更引人注目。除此之外,元代杂剧中还有不少以历史故事作题材的剧本和一些水浒故事戏,作者通过历史故事,抒发胸中积愤和表达历史教训。元代出现的伟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乔吉、张可久、李直夫、元好问等及其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 元代小说 元代南戏 ☛ 元代文学 元代文学元代为蒙古王朝建立的国家,立国不足百年 (1271—1367)。其文学成就以戏曲最突出,故后人常把 “元曲” 与 “唐诗”、“宋词” 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相对落后。 元人的诗,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算起,仅清人编 《元诗选》 就收入340家。初期活跃诗坛的,仍为金代诗人,元好问是其代表。他们的诗作大都眷恋金室,并抒写了自甘贫贱不作新朝官的思想。即使稍后一些参加新政权的士子如刘秉忠等人的一些诗词,也大多流露出既想做官又想归隐的矛盾心情。怀才不遇、屈才之感和隐居情思,是他们的诗歌的基调。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南北初期,汉族作家的诗词,则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对汉族政权覆灭的哀伤和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悲痛。至元成宗的大德以后,一些隐居不仕的人开始活跃起来,他们相继入仕,与北方诗人相互唱和,诗作形成了清丽而遒壮的风貌,袁桷和赵孟頫、姚燧,以及继起的元代四大家虞集、杨载等是代表人物。少数民族诗人萨都刺也颇有诗名。比虞集、萨都刺稍晚的诗人朱德润等的作品,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题材开始多了起来。当元末声势浩大农民起义爆发后,面对这一政治社会的重大转变局势,一些作家在作品中作了不同的反映,但总的倾向是虽同情贫苦农民,但对农民造反却感到恐惧,如张翥、王冕的诗作。当时名气最大的诗人当数杨维桢,其诗作也反映了元末诗人在民族矛盾中讨生活的情景,和在动乱的社会中进退两难的困境。元代的词远不及宋词,前期词作比较成功的属表现故国之思的作品。后期词人则有张翥、萨都刺和虞集等人。 元代戏曲是新兴的一种文体,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它出现了伟大作家和许多优秀作品,在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散曲是在金代的俗谣俚曲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属北曲,包括小令与套数。今存小令3800多首,套数450多套。有姓名的作者200多人,其中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后期有齐吉、张可久、睢景臣、张养浩和刘时中等。因散曲多用作宴会歌伎唱词,艳曲较多,但也不乏写景、抒情、怀古的小令,和讽喻世俗、指谪时弊的套数,著名的有马致远 《借马》、刘时中 《上高监司》、睢景臣 《高祖还乡》等。元杂剧原流行于山西、河北一带,元初流行到其他地方,元灭南宋后流入杭州等地。它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等戏剧、曲艺基础上形成,基本上为歌舞剧,其内容具有时代的特征。首先是广泛反映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其中表现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商人和妓女的形象尤其突出,作品有关汉卿的 《救风尘》、《望江亭》 等。其次清官公案故事也不少,特别是出现了不少包公戏。再次是历史故事题材的剧本和水浒戏,前者如 《梧桐雨》、《赵氏孤儿》,后者如 《李逵负荆》。此外,还有隐逸题材剧作和神仙道化剧。前期杂剧作者有白朴、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康进之等,人才辈出,作品繁盛,以关 (汉卿)、白 (朴)、马 (致远)、郑 (光祖) “元曲四大家” 为代表。其中关汉卿作品最多,成就最高; 王实甫的 《西厢记》 则被明人喻为 “天下夺魁” 之作。大德以后的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的剧作,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感。元代后期创作,宣扬封建道德的气息浓厚,从而使杂剧创作趋向衰微。南戏为流行于南方的南曲戏文。原为浙江温州一带的剧种,又称永嘉剧。据载有160多种剧本,今存16种,其中 《荆钗记》、《拜月亭》 和 《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高明的 《琵琶记》 则是南戏发展到高峰的标志。 元代散文和小说缺少创新,缺少情致,成就不高。 ☚ 辽金文学 明代文学 ☛ 00006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