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元上都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元代早期的都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即滦河上游)的北岸。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公元1256年)。遗址平面呈方形,由外城、内城、宫城三重城组成。外城平面方形,黄土版筑的城墙每边长2200米,设四座门(北二、南、西各一)。城内主要遗迹有北部的苑囿区和西部的官署、作坊区。建筑布局颇为整齐。在城墙外围的西、南、东三面,有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是平民居住区和集市贸易的场所。内城位于外城内的东南角,平面亦呈方形,城墙每边长1400米,黄土版筑的城墙包砌着石块,共设六座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内街道以相对的南、北二门为中轴线,呈对称状分布。主要遗迹有官署建筑,东北角的华严寺,西北角的乾元寺等。宫城位于内城的中部偏北,平面呈长方形,长620米,宽570米,包砖墙的四角建有角楼。墙开三门(东、南、西三面各一)。城内主要遗迹有北墙正中的凹形建筑台基,中轴线上的方形建筑台基,众多的池沼及其它一些宫殿亭榭基址等。城内出土的遗物有各色琉璃瓦,浮雕着花卉等纹饰的汉白玉石刻、石螭首等建筑材料,少量的青花瓷片以及龙泉窑、磁州窑、钧窑等烧制的瓷器残片等。元上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资料,1988年,它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辽中京遗址 辽陵及奉陵邑 ☛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元上都是元代的陪都,也称上京。位于内蒙古中东部正蓝旗的闪电河(即滦河上游)北岸,初建于1256年。1260年,忽必烈在此继承汗位,以此为临时首都,名开平府,后改称上都。 ☚ 嘎仙洞遗址 辽陵及奉陵邑 ☛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滦河上游,卧龙山南,闪电河北,依山面河,独擅胜境。蒙语称“昭奈曼苏木”,意为“一百零八座庙”。建于宋宝祐四年(1256),即元宪宗六年,称开平府。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于此。中统五年(1264)改名上都,又名上京、滦京。至元元年(1264)定都燕京后,改为陪都。明洪武二年(1369)复名开平府,寻废府改卫。宣德五年(1430)废弃。城呈方形,由外城、内城、宫城和关厢等部分组成。宫城以砖石包砌,平面为长方形,长620米,宽570米,东、南、西三面设门,城上有四角楼。内有大明、仪天、宝云、宸丽、慈福、鸿禧、睿思等殿和大安、延春、连香、紫檀、凝晖等阁,气象宏丽。《马可·波罗游记》言其“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内城呈方形,边长1400米,南北各一门,东西各二门,街道整齐,多宫署建筑遗址,东北、西北角有华严寺、乾元寺遗址。外城包围在内城西、北两面,边长2200米。南西各一门,北设二门。北部为帝王游乐的苑囿区,西部为官署和作坊区。关厢在外城东、南、西三面,为庶民区和集市贸易区。1956、1973年进行考古发掘,出土有黄、绿、蓝等色釉琉璃瓦和石螭首、汉白玉石刻、龙泉窑瓷片等。元诗人袁桷、马祖常、陈孚、萨都剌等,均有观光上京之作。陈孚《开平即事》云:“天开地辟帝王州,河朔风云拱上游。雕影远盘青海月,雁声斜送黑山秋。龙冈势绕三千陌,月殿香飘十二楼。”极写其高旷雄阔中的幽丽景象。 ☚ 4. 正蓝旗 五、赤峰、哲里木旅游区 ☛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中统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宣德五年(1430年)废弃。全城由宫城、内城、外城和关厢等部分组成,城墙为黄土板筑,宫城与内城城墙,分别用砖石包砌。城内还出土了不少文物。 ☚ 成吉思汗陵 昭君墓 ☛ 元上都遗址俗称商都城。蒙古语称“兆奈曼苏默”(意为108庙)。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上都河北岸五一农场。初建于蒙古蒙哥汗六年(1256),名开平府城,为元世祖忽必烈藩府所在。与大都(今北京)并称“两都”。城分内外三重,宫殿、楼阁、庙宇、官廨、仓库、苑囿、市肆、民居,星罗棋布。元末,在农民起义战争中被基本摧毁,明永乐初已成一片废墟。今城垣及房基石础仍残留地表。参见“开平(上都)”(114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