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兀良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兀良哈兀,wu务

亦称“斡朗改”、“兀良合”、“乌梁海”等。中国古部落名。其族源和居地说法不一。据《史集》,分二支:一为讷古思族的分支,蒙古都儿鲁斤诸部之一;一为分布于巴儿忽真隘(今巴尔古津河流域),以狩猎为业的“森林兀良哈部”(槐因兀良哈)。《元史》和《元朝秘史》则统称为“兀良哈”,分布于鄂嫩河上游及肯特山一带。“兀良哈”之名,辽代已见于史,为辽五十九属国之一,辽置斡朗改国王府治之。后被蒙古部征服。成吉思汗时,参加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最著者有者勒篾、速不台、察兀儿孩等人,他们于开禧二年(1206)蒙古汗国建立时均因功封为千户长,元时,其后裔历任要职。元中叶以后,部分居朵颜山地区,元朝设“朵因温都儿兀良哈千户所”治之。明以其地置朵颜卫。因与福余、泰宁两卫毗连,合称朵颜三卫或兀良哈三卫。后金兴起后归附。散居于喀尔喀蒙古西北的兀良哈,清代被分为唐努、阿尔泰、阿尔泰诺尔三部乌梁海。1864年(同治三年)后, 唐努乌梁海之大部与阿尔泰诺尔乌梁海相继为沙皇俄国侵占。阿尔泰乌梁海的部分地区今仍属新疆。

兀良哈

兀良哈

中国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又称斡朗改、兀良合等。最初居住于巴儿忽真脱窟木(位于色楞格河下游东北巴尔古津河流域一带)境内,以树皮筑屋,从事狩猎,故被称为“林木中主人”。辽、金时期,移居于不儿罕山(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地区,与蒙古部为邻,后被成吉思汗征服。元中叶后,部分居朵颜山地区。元亡,蒙古统治集团内讧迭起,故元辽王阿札失礼等因不忍骨肉相残,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率属归附明朝。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得到兀良哈三卫选派骑兵三千名的大力支持,一举击败宁王朱权,解除后顾之忧。朱棣夺得帝位,徙朱权于南昌,将大宁地赐从战有功的兀良哈三卫,自此,兀良哈三卫徙至今河北省东北部长城线外。明政府赐给耕牛、农具、籽种、布帛等物,令岁时贡献,经商市易。随着蒙古统治集团的振兴,三卫与之联系日益密切,故而对明时叛时服。明嘉靖时,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不断扩充实力,致使蒙古大汗达赉逊库登“惧为所并”,遂率众自宣府、大同边外,徙往辽东地区,析居于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一带,与之同迁的还有内喀尔喀五部。兀良哈三卫不久也相继散分于其各部中。自此,“三部诸帅,分部散居,莫能自振。”

☚ 鞑靼   蒙古 ☛

兀良哈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作兀良合、兀良合惕、兀良罕、兀良孩、嗢娘改等。辽代已见于史载,称“斡朗改”,为辽五十九属国之一,辽置斡朗改国王府治之。分二种,一种为蒙古都儿鲁斤(迭儿列斤)诸部之一,部众为成吉思汗高祖敦必乃属民。蒙古开国名将者勒蔑、察兀儿、速不台等均出自该部,其后裔在元朝历任要职。另一种为分布于贝加尔湖以西的森林兀良哈部(槐因兀良哈),因居森林中,故名。以狩猎为业,衣兽皮,食野牛羊肉,居桦皮顶木棚,冬日以雪橇为交通工具。蒙古建国后,降服于成吉思汗,其中一支首领兀答赤后被封为千户,率其部众看守不儿罕山(今肯特山)成吉思汗葬地。元朝中叶以后,部分兀良哈部众被迁至朵因温都儿(今索岳尔济山)等地,元朝设“朵因温都儿千户所”治之。

兀良哈

原系地名,指潢河以北,西起兴安岭,东至哈尔滨、长春等平野。明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命冯胜、蓝玉率军平定金山纳哈出,以兀良哈地安置纳哈出部众。二十二年五月,置泰宁、朵颜、福余三卫指挥使司于兀良哈之地。明人习称泰宁、朵颜、福余为兀良哈三卫,简称兀良哈。兀良哈遂成为三卫之代称。 “靖难之役”时,朱棣曾借兀良哈骑兵从战有功,赐大宁地给兀良哈,以偿前劳。自是辽东与宣、大声援阻绝,宣府遂为重镇。北部边患日益严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