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Wù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会,陕西之韩城,山西之太原、运城以及吕梁、晋中等地区均有分布。《郑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后魏改安乐王元鉴曰兀氏。”此以凶德为氏,为元姓所改,出自鲜卑族拓跋氏。 ❷ 《姓氏考略》据《范文正集》 注云: “环州属羌有如、兀二族。” 宋代环州,当即今甘肃环县。 ❸ 《姓氏词典》 注云: “今河南峡县、灵宝兀姓,相传在元末改朝换代之际,当地姓元的蒙古族人,自行改为兀姓,以示 ‘元’ 已无头。” 五代时有兀欲; 宋代有兀室; 元代有兀迩笃。 兀wù❶高耸。刘禹锡《九华山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 ❷昏昏然。武元衡《秋日对酒》:百忧纷在虑,一醉兀无思。韦应物《郡内闲居》:永日一酣寝,起坐兀无思。 ❸不安稳,摇摆。皮日休《孤园寺》:艇子小且兀,绿湖荡白芷。 兀wù❶高聳貌。馬融《長笛賦》:“兀嶁狋𦡼,傾昊倚伏。” ❷不安貌。傅毅《舞賦》:“兀動赴度,指顧應聲。” 兀 兀兀然;兀兀❶呆。赵师侠《促拍满路花》(连枝蟠古木):“真乐谁能识,兀坐忘言,浩然天地之中。”姚述尧《丑奴儿》(山城寂寞浑无绪):“山城寂寞浑无绪,兀坐黄昏。” ❷摇摆。辛弃疾《玉蝴蝶》(古道行人来去):“醉兀篮舆,夜来豪饮太狂些。到如今、都齐醒却,只依旧、无奈愁何。”又作“摇兀”。赵师侠《柳梢青》(料峭馀寒):“宿酒难醒,新愁未解,摇兀吟鞍。”黄机《江城子》(醉来玉树倚风前):“乌帽低昂,摇兀似乘船。” ❸又有“兀然”,木呆之状。林正大《括沁园春》(大人先生):“但无思无虑,陶陶自得,任兀然而醉,恍然而醒。”又叠用作“兀兀”。混混噩噩的样子。冯取拾《水调歌头》(林叶润而密);“懒翁那记生日,兀兀度昏朝。” ☚ 万汇 兀底 ☛ 兀 兀wù呆呆的样子。刘克庄《贺新郎·送唐伯玉还朝》:“可但红尘难着脚,便山林、未有安身地。搔白发,兀相对。”(4—2624) 可但,岂但。姚述尧《丑奴儿·王清叔赠梅花见索》:“山城寂寞浑无绪,兀坐黄昏。多谢东君,先遣司花来报春。”(1—1559) 东君,司春之神。 ☚ 五角六张 兀底 ☛ 兀读音·u(ˋ),为u韵目,属u—ü韵部。五忽切,入,没韵。 ❶高高地突起。 ❷形容山秃;泛指秃。 ❸静止貌。 ❹不安貌。 ❺动摇。 ❻斩断。 ❼姓。 上一条: 噁 下一条: 阢
兀读音·u(-),为u韵目,属u—ü韵部。五忽切,入,没韵。 ❶[兀秃]亦作“乌涂”。水不凉也不热;不干脆。 上一条: 於 下一条: 无 兀吾wú❶不安;动摇。例:心里七上八下地~儿过来,~而过去地拿不定主意。 ❍ 心里静~不下来。 ❷浑噩无知皃。例:心惛~子了,不知道啥了! ❍ 做事 (chē)~~的,浑然不知道啥! 《正字通》:“凡不安谓之兀。”《汉语大字典》:“兀,浑噩无知皃。” 兀ㄨ;ㄨˋwū; wù一0313①代那;那里。⑴中原官话。山西运城〖uo453〗、芮城〖uo53〗。⑵晋语。山西太原〖 〗、柳林〖uei535〗。⑶兰银官话。宁夏灵武。⑷江淮官话。湖北广济。刘赜《广济方言》:「在彼曰~。」⑸闽语。福建建瓯、光泽。1897年《重纂光泽县志》:「手指彼曰~。」②动瘸着走。吴语。江苏常州〖 〗。亏他~啊~格佬走仔十几里路难为他一瘸一瘸地走了十几里路。③动摇动;晃动。吴语。上海崇明〖 〗。江苏常州〖 〗。监格台子~佬连这张桌子摇动了。◈ 宋范成大《新岭》诗:「瘦马~瞢腾,荒鸡号莽苍。」   兀wu❶高耸突出的样子。同义合成词:“突兀”。刘禹锡《九华山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如断岸无棱角。”(索漠:孤寂。) ❷光秃。杜牧《阿房宫赋》:“蜀山~,阿房出。”(出:突出。) 兀wù〈文〉 ❶高耸凸出 △ 突~。 ❷光秃 △ ~鹫。 兀❶高而上平;高高突起:~立︱突~。 ❷形容山秃,泛指秃:~鹫(jiu)。 ○~~(用心的样子)︱~自(仍然;还是)︱~傲(高傲)。 兀wù❶ 高耸突出:突兀│兀立。 ❷ 光秃秃:兀鹫。 兀wu兀傲1 兀的 兀鹫 兀立2 兀臬 兀匹 兀者 兀自3 臬兀4突兀 兀(一)wù (二)wū【辨形】 是一,是儿,不写作丌。3画。会意。 【辨义】兀(一)wù ❶高耸特出:兀傲|兀立|兀然|突兀|陶陶兀兀。 ❷ 秃:兀鹫。 ❸元曲中用为发语词。 〔兀的(dì)〕 ❶ 这,这个。 ❷ 怎么,怎的。 ❸ 突然。 〔兀臬(niè)〕 (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也作“阢陧”。 〔兀突〕出乎意料,突兀。 〔兀兀〕 ❶静止不动的样子。 ❷ 勤奋不懈的样子。 ❸ 昏昏沉沉的样子。 〔兀自〕还,尚,仍然。 〔兀坐〕端正地坐着。 (二)wū〔兀秃〕同“乌涂”。 ❶ 水不凉不热。 ❷不爽利,不干脆。 【辨析】 二音都可表示形容义。区别在于: 一、词性有所不同:兀(一)wù构成形容词、动词、名词、副词、助词;(二)wū只构成形容词。 二、使用频度不同: 兀(一)wù 多义项,较常用,使用频度较高;(二)wū只用于“兀秃”,使用频度低。 三、字音规范程度不同:兀(一)wù是规范字音;(二)wū“兀秃”的“兀(二)wū”通常用“乌(一)wū”。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家具部 > 坐卧具 > 杌 > 兀 兀 wù 兀wù〖形容词〗 秃(1)。《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蜀中山上的树木砍秃了,阿房宫建成了。 兀wù❶ 高而上平的样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阿房出。” ❷ 高耸突出的样子。刘禹锡《九华山歌》:“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如断岸无棱角。”(索漠:萧索。岸:崖。) ❸ 茫然无知的样子。柳宗元《读书》:“临文乍了了,彻卷~若无。” ❹ 摇动,摇晃。皮日休《孤园寺》:“艇子小且~,缘湖荡白芷。”杨万里《春尽感兴》:“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碧波。” ❺ 刖刑,砍掉一只脚叫兀。《庄子·德充符》:“鲁有~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 ❻ 助词。见“兀的”“兀那”。 兀*wuFE40 〈文〉❶孤立高耸的样子:~立。 ❷茫然,浑噩无知的样子:~若枯木/惘然~坐。 ❸秃:~鹫/蜀山~,阿房出(杜牧赋)。 ❹摇动;摇晃:烟波飘~/孤舟~碧波。 ❺还,仍然:黑旋风李逵~是火刺刺的只顾砍杀(《水浒传》)。 ❻用于代词前加强语气的助词前缀,相当于现代方言中的“阿”。
兀*D8A3 (一)wu❶高耸突起:~立/~傲/突~。 ❷秃:~鹰/~鹫。 ❸仍然;还:~自。 (二)wu[兀秃]wutu❶饮用的水冷热适中:~水正好喝。 ❷不干脆;不爽快:你这人怎么这么~。 高耸 高耸悚 竦(云竦;乔竦;杰竦;崇竦;峻竦) 岌(嵬岌) 矗(矗耸) 危(~峰) 巑 硉(硉矶 硉兀)昂屹 崟岑 临日 连汉 云举 遐标 高标 高卓 高揭 高跱 轩跱 耸峙 峻峙 峻立 峻层 嶒峻 嶒峨 嶒崭 曾乔 孤绝 桀竖 岧峣 岧嶤 岩巍 崇崛 峭耸 升耸 昂耸 逼耸 森耸 瞻耸 巍耸 岩岩(泰山~) 山势高耸:屹 山或树青绿高耸:翠巍巍 青山高耸:翠拔 山峦盘曲高耸:盘嵚 突出高耸:孤耸 孤竦(高峰~) 矗起,高耸:峨 高峻,高耸:峥 高耸特出:竦桀 独立高耸:高杰 孤立高耸:孤峙 孤高 孤孑 繁茂高耸:森指 阴森高耸:阴耸 像阙门一样高耸:阙竦 高耸似禽兽在仰首啄物:高啄 高耸于天:翔天 高耸入云:研云 蹑云 云亭 群峰高耸入云:万仞插天 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连:黏空 高耸而奇幻:森幻 高耸的样子:崔嵬蘧蘧 高耸、耸立的样子:屹(~立) 摧 兀 矻 崇崒 (高高地耸立:高耸)
另见:突出 直立 ☚ 耸立 突兀 ☛
裸露2 裸露2裸(赤裸) 赤(赤露;~膊) 光(光赤) 没有遮盖的:露(~天;~井) 敞(~车;~棚) 山或头没有遮盖物:秃(~头;~尾;光秃) 兀(山~) 童(~山濯濯)屼 无毛、发等附着物:光秃 裸露的样子:光光 光溜溜 光塌塌 光落落 光秃的样子:濯濯(牛山~) 童童 光秃秃 光溜溜 赤裸的样子:光巴齐溜 (没有东西遮盖:裸露) ☚ 暴露2 显现 ☛
突兀 突兀兀 硉(硉矶 硉兀) 嶙 峋 仡仡 棱层 棱嶒 耸擢 耸然 屹然 矗然 高岌 高锐 高显 云矗 嵂崒 崒嵂 崒然 隆崒 隆崛 隆穹 隆穷 崟崟 嵬嵬 竦竦 赩屴 擢本 翘揭 轲峨 霞举 隐嶙 矹矹 突杌 突屼 偃蹇 盘曲突兀:盘突 高峻突兀:森特 森棱 崭然 巉屼 峥嵘(山势~) 高耸突兀:崚嶒 棱层 雄奇突兀:雄特 突兀的样子:隐嶙 倾斜突兀的样子:欹突 高耸突兀的样子:耿介 (高耸的样子:突兀)
另见:凸起 ☚ 高耸 挺立 ☛ 兀wù五忽切,入没。 ❶高而平的样子。马融《长笛赋》:“~嵝狋𦡼,倾昃倚伏。” ❷光秃的样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阿房出。” ❸浑沌无知的样子。柳宗元《读书》:“临文乍了了,彻卷~若无。” ❹静止的样子。陆机《文赋》:“~若枯木,豁若涸流。” ❺不安的样子。傅毅《舞赋》:“~动赴度,指顾应声。” 〖兀〗 粵 ngat6〔屹〕普 wù ❶ 高聳,高大之貌,有詞語「突兀」。許慎《說文解字》:「〜,高而上平也。」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何時眼前突〜見此屋?」 ❷ 光禿。杜牧《阿房宮賦》:「蜀山〜,阿房出。」 ❸ 茫然無知的樣子。李白《月下獨酌》(其三):「醉後失天地,〜然就孤枕。」 ❹ 元曲中的發語詞,無實際意義。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
兀wù高耸突出貌。 兀wū(构词成分): ~ 秃 [- tu] ❶ (水不凉也不热) (of water) half-boiled; warm ❷ (不爽利; 不干脆) muddy; unclear 另见 see also wù。
兀wùⅠ [书] ❶ (高高地突起) rising to a height; towering: 突 ~ lofty; towering ❷ (秃) bald; bare ❸ (直立的) upright; erect: ~ 傲 supercilious; arrogant Ⅱ (姓氏) a surname: ~ 子重 Wu Zizhong ◆ 兀鹫 {动} condor; griffon vulture; 兀立 stand upright; 兀然不动 immovable and steadfast; very determined; 兀鹰 {动} buzzard; 兀自 still; 兀自呆想 be mooning by oneself; 兀自一人 a person alone; all alone by oneself; 兀坐 sit upright 兀wù《说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属指事字。本义为高耸突出的样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兀”有突现义。南昌人把没有靠背与扶手的圆凳叫“兀子”,象形。如果把“兀”与“元”比较,表示人头的那一点没有了,可理解为没有头或没有头发,与“无”音相近。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wù 杌(杌子) 阢(阢陧,不安的样子) 靰(靰鞡) yuè 𫐿(牲口拉车的套子,又同“刖”) 相关链接 髡(kūn),把男子头发剃光,古代的一种刑罚,“接舆髡首,桑扈裸行”。属会意字。 214.趣談“兀”字兀,初文像指人的頭部,借爲高而突出,再加一筆爲“元”。
兀 甲骨文; 金文; 篆wù,wū[一(意符)+儿(意符)→ 兀(《説文》:“兀,高而上平也。從一在人上。讀若敻。茂陵有兀桑里。”初文兀、元爲一字。兀:1.wù,具有“高而突出”“山高頂禿”的意思。一種頭頸無毛,專食腐屍的山鷹被稱爲“兀鷲”。2.wū,一種不熱也不涼的飲用水〈兀突水〉,今多寫成“烏塗水”。)]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六》:“還希望勇猛精進抗禦萬難,一往不返,尤其要毋負這老樹兀岸高傲的故態呵!” △兀wū3画 尢部 〈口〉 【兀秃】 (wū·tu) 1. (饮用的水)不凉也不热: ~水。 2. 不爽利;不干脆。现多作“乌涂”。 另见wù(424页)。
△兀wù3画 尢部 〈书〉 (1) 高耸突起的样子: ~立|突~。 (2) 形容山秃;泛指光秃: ~鹫。 另见wū(421页)。 兀★规◎常
wù表意,是“元”的分化字,省略了顶上的一个横画,隶定为“兀”。本义表示高而突出的样子,引申为摇晃、光秃等,假借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加强语气。 【辨析】 以“兀”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wù:阢、杌。兀 (wù)高遠也。从一在儿上,即一在人上,亦何以爲高遠乎? 【按】兀,古文作 、 ,象突出人的顛頂之形,《説文》釋爲“高而上平也”。 兀 ☚ 𠫓 寸 ☛ 00001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