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针灸法erke zhenjiufa
是临床治疗中对病症选穴,取穴,及其施治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工具简单,操纵简便,疗效灵验,花费低廉等特点。儿科针灸法的基本知识,大体和成人针灸知识相同。但因小儿体质柔弱,感受针灸的耐受力不强,多数患儿对针灸疗法感到恐惧,不能和医生很好配合,故不宜采用深刺和留针,一般采取浅针、速刺的方法。常用的针刺手法:
❶蜂刺法: 又名飞针法。适用于头面浅表部的激发作用。可用于固定的经穴,也可用于不固定的皮肤上。手法即在针尖点进皮肤时,将拇食二指迅速微捻45度,一俟针尖刺入皮肤后,随着捻转迅速将针提出。
❷镇痛法:又名镇痛解热法,是抑制疼痛和解除发热的泻法。针刺快速刺入皮肤,捻针的角度为180度,针体进入一定的深度后,即连续捻运数次,然后停捻,留针数秒钟,随即捻针缓慢的退出。
❸激发法:又名点激法,是激发兴奋的补法。以轻微的捻运,把针尖刺入皮肤,捻针的角度小而快为90度左右,待针刺渐渐抵达适当深度便退针,迅速把针提出。
❹调整法:又名通刺法,是“调和气血”的方法。轻微捻运,把针尖刺入皮肤,徐徐捻动而深入肌肉,捻针角度在90度以内,进针到适当深度就退针。自进针到退针都应当缓慢均匀。
儿科针灸法
儿科针灸常用于治疗遗尿、哮喘、婴儿泄泻、疳证,小儿麻痹后遗证等。其理论和所用经穴,基本上与成人相同,但因小儿不易合作,不宜深刺和留针,一般采取浅针,速刺的方法。小儿用直接灸法或针上灸法比较困难,一般用间接熏灸穴位法。
蜂刺法: 又名飞针法。针刺的手法,在针尖点近皮肤时,将拇食二指迅速微捻约近45度,针尖随着转动而刺入皮肤约半分左右,一面针尖刺入皮肤,一面迅速捻转,随即将针提出,其势犹如蜜蜂刺入一样的快速,一刺着人体就飞起。此法能用于固定的经穴。也可用于不固定的皮肤上,尤以针刺面颊部瘫痪证为佳。
镇解法: 又名镇痛解热法,属泻法范畴,有抑制疼痛、和解除发热的作用。其针刺手法,是用医者指甲作押手,或用消毒棉球夹住针体,微露出针尖,快速插入皮肤,针尖进入皮肤以后,持针的拇、食二指缓慢地捻动,使针进入肌肉,捻针的角度,约180度左右,针体进入适当深度,就连续捻动数次后,停捻留针数秒钟,此时左手按着患儿身体,右手仍把持针柄,以防患儿活动。留针数秒钟后,再行捻针,角度如前,随着捻针缓慢地退出,针孔部可用棉球微按,不见出血,就可除去。
激发法: 又名点刺法。就是激发兴奋的补法。进针法和上法一样,以轻微捻转,把针尖刺入皮肤,捻针的角度小而快,捻运约在90度左右,进入肌肉,针尖渐渐抵达适当深度后就退针。但在退针之际,反将针尖随着捻动而插入少许,再随插针之势微捻,迅速把针提出皮肤,针孔部用消毒于棉球压揉,不见出血,即可除去。
调整法;又名通刺法。是用于调和气血的方法。持针和前法相同,用轻微捻动,把针尖刺入皮肤,徐徐捻动而深入肌肉。捻针角度约在90度以内,进针至适当程度就退针。在整个过程中,都保持均匀不断地捻转,退针后针孔部也用消毒干棉球压着揉一下。
隔姜艾灸法: 取艾绒如绿豆大,置姜片上用火灸之。如灸尾闾穴,命门穴,每穴以三炷为度,灸完再灸脐下阴交穴,《幼幼集成》称之为“回生艾火”,用以救治久病体虚,神志昏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