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儒家官德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儒家官德思想指历代儒家学者提出的有关官吏道德主张。主要内容有:第一,把为政者的道德作为治理国家的关键,高度重视官吏道德的社会作用。孔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又认为官吏应行为正当,成为道德榜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论语·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认为官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孟子把统治者能否施行“仁政”与天下的得失联系起来,他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孟子·离娄上》)为政者只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把执政者的“威”分成“道德之威”、“暴察之威”、“狂妄之威”三种,认为“道德之威成乎安强,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荀子·强国》),因此为政“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荀子·议兵》)。第二,提出了系统的官吏道德规范。1.爱人。孔子主张为政者“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用道德教化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反对“不教而杀”(《论语·尧曰》)的虐政。2.重义轻利,不贪利。孔子认为为政者要“无见小利”(《论语·子路》),不要贪利,不要与民争利,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日》)。孟子主张为政者要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梁惠王上》)。3.任人唯贤。孔子认为从政者要“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对于贤才必须“举尔所知”(《论语·子路》)。孟子提出要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滕文公上》)。荀子进一步地提出“量能而授官”(《荀子·儒效》),实行“贤能不待次而举”,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4.忠诚勤勉。孔子认为为政者要“敬事而信”(《论语·学而》),要“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身居官位要尽力尽职,表里如一,忠诚老实;臣对君“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即不可欺骗君主,但君主有不当之处要犯颜诤谏,不要苟和媚同。孟子认为对君行诤谏是大臣的职责,提出“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则去”(《孟子·万章下》)。荀子则提出“从道不从君”(《荀子·子道》)的为政要求,认为应“忠君”、“尊君”,但是“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同上书)。第三,注重官吏道德情操的培养。孔子认为,居上位者要成为仁人君子,必须“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做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孟子认为为政者担负者天下重大的责任,因此需要努力磨炼自己的性情和意志,要“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强调即使身处逆境,也要把“修身”放在首位,“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官德思想,有许多有价值的内容。成书于战国至汉初的《礼记·大学》,提出“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官德理论,系统地总结和发展了儒家进步的官德思想,对后世的官吏道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