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僳傈族传统伦理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僳傈族传统伦理思想

傈僳僳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傈僳族,自称“傈僳”,史称“栗些”、“力些”、“栗粟”等。其先民源于古代的氐羌人。现有574,856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及四川省凉山等地亦有分布。解放前,除部分地区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外,其他仍留有原始公有制残余。傈僳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传统文化及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如叙事长诗《逃婚调》,表现了过去傈僳人在婚姻制度上的道德观念。诗中说,一对被父母包办婚姻所拆散的恋人,逃到远方后才结成夫妻,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而后又回到故乡。诗虽然控诉了初期家长制时的买卖婚姻,赞美了青年人对恋爱和婚姻自由的追求,但是和反封建的自由恋爱思想又有所不同,认为自己服从包办婚姻,是“因为父亲养了我,母亲带(待)过我”。因此,逃到远方后又想念父母,回家后也受到了父母的欢迎。故主人公在诗中唱道:“我们逃出了好名声,我们逃出了好结果”。表明了反封建道德意识的不彻底性。《重逢调》叙述一对恋人,由于男子拿不出聘礼(牛)而不能结合,只好离乡背井去做苦工以求聘礼,期间曾被外族奴隶主抓去做奴隶,当他以苦工换来聘礼回乡时,自己的心上人已被父母逼嫁他人。但恋人的丈夫也是穷人,他为结婚的聘礼也负债累累。恋人即在缺乏爱情的穷困生活中煎熬。长诗就是描写他们分别十年后重逢时所唱的歌。歌中首先控诉了买卖婚姻的罪恶:对男子来说是“鲜血换来做聘礼的牛,骨髓换来你出嫁的钱”;对女子来说是“把我换了五头黄牛呵,我像黄牛一样地过活了”。而父母看到女儿的痛苦也心疼、后悔。诗从道义出发尖锐地指出奴隶制度下的贫富对立:“水牛吃的是荞麦叶,我吃的是荞麦皮;水牛鼻子上比我多一条铁链,我比水牛腰上多一块麻布片。每日在山腰梯田里,一起挨着主人的皮鞭。”“天下穷人生的是熊胆,天下富人长的是狼心;熊胆又大又苦值金银,狼心又尖又狠万人恨。”长诗最后愤怒地呼喊出:“奴隶主都应该捆来砍头,逼聘礼的人都应该用弩箭射杀。”由于这首长诗充满了对统治阶级剥削、压迫本性的道德揭露,且在其反叛精神上具有颇大的鼓动性与号召力,表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觉醒,所以遭到该族统治阶级禁唱。就整体而言,傈僳族人在长期的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形成了许多传统美德。一是非己不取、先占为己。如在远行时,大都要带些食物在途中野炊。行前就预计好往返须走的路程和天数,以便把口粮分成几个小袋装进背篓,翻山越岭徒步一天,月落时就地露宿。次日赶路前,便把口粮留下一袋,挂于树枝,或放于崖壁,或置于窝棚,以便返回时食用。倘若他人路过此地,发现其口粮袋,即使饥饿不堪,也决不擅自去动。与这种非己莫取的道德观念相适应,若想在山林间垦荒种地,只须在某块地边挖一行沟或砍倒一排草木,就可表示此地有主,别人便不会再去耕作或侵占。每逢雨季洪水暴发,许多树木被冲下山,谁先发现一根木头,并想将它用来当柴烧或盖房子,只须在此木头上放块石头压起来,别人见后决不会去动。在深山密林中,若有人寻到一窝野蜂,只须在蜂窝周围打上草结或插根棍子,表明归他所有,别人都不会去碰它。二是路不拾遗。每当在路上看见别人的失物,无论其价值多少,都会将失物置于手中,到处找寻或呼喊失者。若实在无人认领,只好将失物放置原处,或将其挂于显眼之树上,以便失主认领。三是原始平均主义。如该族男子狩猎时,皆喜结伴而行。当他们出远门时,妻子要为其敬酒送行,预祝一路平安,满载而归。狩猎中猎物被击毙后,大家要一同辨认,凡射中第一箭者可获得猎物的头与皮,余皆平均分肉。甚至路人经过碰上了,也可分得同样多的一份。在生产上还留有共耕制,产品按户均分;生活上强调互助协作,煮酒共饮,杀猪共食;男女婚嫁共出聘礼,共分彩礼,共同承担债务;一旦发生械斗,全村青壮年男子皆须参加。四是提倡勇敢、团结、尊老扶幼,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或父母双亡的孤儿,皆须由族人照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