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治疗
催眠治疗,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是利用催眠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暗示。分为言语催眠治疗和药物催眠治疗两种,后者可见“麻醉分析”条。在上古时代,一些宗教活动中,已运用催眠方法,创造所谓“神的奇迹”,以达到宗教宣传的目的。十六世纪,一些学者误认催眠是由于 “动物磁气”的吸引力所致。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外科医生J.Braid用实验方法诱导出类睡眠状态,并应用于手术时镇痛。他称这种用特殊技术和暗示引起类睡眠状态的方法者为催眠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Charcot利用对感觉器官刺激的方法,诱导癔症病人进入催眠。但他误认为这是一种病理状态。而Bernheim则利用言语暗示,使健康人也能进入催眠。他认为催眠实系一种暗示性睡眠。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生化学家对催眠现象也发生了兴趣,提出了各种学说和解释,并应用于心理治疗。
催眠可以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之一; 如研究一些精神病态现象的病因及其心理病理机制; 研究注意、记忆、学习、联想和情绪等的心理学问题; 研究催眠暗示治疗及其机制。有一些国家成立催眠学会,并出版专业杂志。尽管对催眠和催眠治疗的研究历史很长,但由于其心理生理机制尚未充分阐明,应用中又受到技术、对象选择和舆论偏见等因素的影响,使催眠治疗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限制。
适应证 改善心因性疾病的抑郁、焦虑、恐惧情绪; 消除癔症的感觉和运动障碍,恢复他们的记忆;治疗各种心身疾病;镇痛、麻醉;治疗各种睡眠障碍;以及矫正顽固性习惯,治疗瘾癖等。
禁忌证 精神病;有神鬼附身症状的癔症发作;对强烈情绪反应有不利影响的疾病; 器质性疾病以及对催眠有恐惧和疑虑的病人。
治疗前需测试病人的暗示性,因为病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除了决定于医生的催眠技术水平外,病人接受暗示的程度是其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应选择暗示性较强的病人作催眠。决定病人有无暗示性的方法很多,简便的方法有:
1. 病人直立双足并拢,使之情绪和肌肉放松,眼睛闭上,注意集中。告诉病人:“我要给你作神经功能状态的检查,我站在你的背后,用手托住你的头部,当我慢慢地移开手掌时,你的头就会跟着我的手慢慢往后倒,我会保护你。好了,我的手已经拿开了,你已开始向后倒了,向后倒了……。”如病人随着命令身体逐步向后倒,证明他具有暗示性。
2. 用两根试管,盛等量清水,告诉病人:“一根管子装的清水,另一根装的是酒,请你仔细地闻闻,指出那一根管里装的是酒。”假如病人说在某一根管子内闻到了酒香,则证明其具有暗示性。
治疗准备 治疗室需安静、整洁、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光线暗淡、陈设简单,以具有医疗气氛。治疗前,先让病人在室内静坐一会,精神放松。然而告诉病人,治疗的目的、意义、方法及需配合的要求。要注意解除病人的顾虑,增强治疗信心,治疗时能集中注意。最好另有一位医生或护士在场,协助工作。
治疗时,医生应以熟练的技巧,简短有力的语言,生动和有吸引力的动作和姿势来影响和支配病人的意志,使病人进入催眠状态。
治疗方法 催眠的方法很多如听单调、重复的声响;凝视发光的物体;或对额部重复轻柔按摩。几分钟后,以柔和、坚定的语调反复地说:“现在你感到疲倦了,全身肌肉放松了,心情平静了,……你的眼睛已疲乏得睁不开了,想闭眼睛了,闭眼了,你要睡着了……。”是否进入睡眠状态,以及催眠的深度,可根据患者的面部表情、眼睑和四肢的松弛程度,随意运动的消失,及呼吸、脉搏变得缓慢均匀等来判断。
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后,可以启发、追索遗忘的病因;了解压抑的痛苦情绪冲突。进行暗示治疗时,要根据症状特点,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措施。如对有焦虑恐惧情绪的患者,可以安慰、鼓励,用温和的语调缓慢地重复说:“使你焦虑、恐惧的原因已找到了,现在你可以愉快起来了,大家都很关心同情你,你一定会愉快,勇敢起来……。”对口吃的患者,可说:“你现在讲话时不紧张了,可以慢慢地讲清楚话了,现在我们可以一道练习讲话……。”对癔症性感觉或运动障碍患者,以坚定有力的命令语调说:“现在你可以××了,可以××了,再练习下去吧!……”同时,可以鼓励患者作一些功能训练的动作。
催眠也可以集体形式进行,称为集体催眠治疗。让患同一类病的患者集中于一室,静卧床上。可以微弱、单调的声、光刺激为先导,使病人产生松弛感,有入睡的倾向。然而医生来回于室内,用语言命令,诱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进行治疗。
催眠治疗结束后,可以命令病人于5分钟后醒来。或者对病人讲:“好了,治疗结束了,你可以舒舒服服地睡一觉,睡醒后,你一定会精神饱满,头脑清醒。”这种解除催眠状态的方法较好,病人醒后,无不舒服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