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傣族传统伦理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傣族传统伦理思想

傣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傣族自称“傣”,因地区不同又有“傣仂”、 “傣雅”、 “傣绷”、 “傣哪”、“傣端”等。过去他称“摆夷”、“摆彝”等。现有1,025, 128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区,在云南的新平、元江、景东、景谷、普洱等30多个县、市亦有分布。解放前,大部分地区处于封建领主经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则处于由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转化的过程。傣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封建领主制经济关系相适应的伦理思想是《土司对百姓的训条》,它鲜明地反映了领主制社会强烈的等级观念。训诫百姓要安守自己的等级,不得有丝毫的僭越。他们认为,人们天生就被分成许多等级,相互间的等级差异存在着严格的尊卑界限,它们是不可逾越的。民谚中有“泽召宾召,泽拍宾拍”的说法,意思是“官种的后代永远是官种,民种的后代永远是民种”。这种等级意识又被融进了血统意识。受此种观念的制约,领主阶级绝不和农民阶级建立正式的婚姻关系。可以例外的是,领主可以娶农民的女儿为妾,但妾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卑下,所生子女也没有财产继承权,甚至不能与正妻子女同姓。扩及到社会生活领域,凡是官员判罪、取证等,皆要看被告人和证人是属于什么等级。农民遇到领主要表示退让、躬腰、自称“怀”即“小人”。不同等级的人的服饰也有讲究,不得随便穿戴。由于过去几乎是全民信奉小乘佛教,故宗教道德意识在傣族伦理思想中亦占有一定的地位。男性在未成年之前,皆要入佛寺当一段时间的和尚,以便学习佛教教义,懂得佛教戒律和传统文化,否则称为“岩冷”,即无知无识、不懂礼节的野人,从而受到鄙视,甚至连妻子也很难娶到。相反,和尚,特别是有学问的佛爷,却会受到普遍尊敬,故传统道德训条中要求人们:“大佛爷是教过你读书的人,你有势力的时候,也不能欺压他们。”此外,佛教中关于乐善好施的道德观念、佛教所倡行的种种戒律,对傣族人的思想和行为也起到了很大的规范性作用。很早就流传下来的许多道德训条,包括《土司对百姓的训条》、《爷爷教育子孙的训条》、《教育女人做媳妇的训条》等,除反映了强烈的等级观念外,还告诫人们“应当怎么做”, “不应当怎么做”; “怎样做是道德的”,“怎样做是不道德的”。阐释了道德的“应然性”与“实然性”,尤偏重于“应然性”。伦理思想在诗歌中亦有反映。如《召树屯》、《娥并与桑洛》、《兰嘎西贺》及《线秀》、《葫芦信》与《千瓣莲花》等,讴歌了人民忠贞、纯洁的爱情及公正、合理、仁爱、善良、勤劳、勇敢等优秀道德品质。某些地区,仍有平均分配;强调公正、民主;盛行对偶婚姻,男女结合与离异均有较大自由等原始道德观念的遗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1:4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