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gler-Najjar 综合征
本综合征又称先天性葡糖醛酰移换酶缺乏症,是由于肝细胞先天缺乏葡糖醛酰移换酶而致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增高,出现黄疸。根据酶缺乏的程度,本病可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葡糖醛酰移换酶完全缺乏,表现为明显的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新生儿出生后1~4天即有黄疸。由于非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对脑组织有亲和力,新生儿在2周内出现痉挛、角弓反张等核黄疸症状,多在短期内死亡。某些因素如酸中毒、低白蛋白血症以及磺胺、乙酰水杨酸等药物,可影响非结合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诱发核黄疸。肝脏外观尚正常,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胆汁呈无色。血清胆红素为17~48 mg/dl,其中90%属非结合性胆红素;溴磺酞钠试验和胆囊造影结果无异常。诊断主要根据血中非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且无溶血证据。换血疗法或可改善症状,苯巴比妥钠等酶诱导剂治疗无效。
Ⅱ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系葡糖醛酰移换酶部分缺乏所致。新生儿至十岁儿童可患本病,病情较轻,黄疸亦低于Ⅰ型。血清胆红素为5~22mg/dl。核黄疸少见。因乙酰水杨酸等药物可与非结合胆红素竞争同白蛋白的结合,故可诱发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苯巴比妥钠等酶诱导剂常可改善病情,使黄疸减轻。采用光疗,利用日光或一定波长的人工灯光照射患儿,光能使胆红素9α异构体ZZ变成异构体EE,后者无需葡糖醛酰移换酶结合即可直接排出体外,从而加速非结合胆红素的排泄,使黄疸减轻。预后较Ⅰ型好,轻型患者可存活至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