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申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申鉴 思想著作。五卷。东汉荀悦撰。成书于东汉末年。 荀悦,字仲豫,生于汉建和二年(148年),卒于建安十四年(209年)。颖川郡颖阴县(今河南许昌)人。曾任侍中之职。荀悦少年好学,喜著述。灵帝时因宦官当权,托病隐居。建安初年,被辟召到曹操府,迁黄门侍郎,在献帝宫中侍讲,累迁秘书监、侍中。其间荀悦著有《申鉴》、《汉纪》等书。 荀悦志在匡扶献帝。因曹操揽政,荀悦慨叹世风日下,大道不行,便把自己的一腔抱负和谋略,著述成书,题名《申鉴》。意为重申历史经验,供皇帝借鉴。 《申鉴》全书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政体》篇主要论述治国为政的根本原则与方法。提出“仁义为道之本,法教乃政之经。”并要求统治者在确定治国的方案时,一定要体察民风民情,要关心民众的好恶与哀乐,因为只要“君降其惠”,老百姓就会争着为国家出力。在具体的治理措施上,荀悦主张儒家提出的德治之法,认为只有以道德治民,才能事半功倍,如果靠计谋去治民,那只能是劳而无功。因为荀悦认为,根据历史的经验,一国之主必须是大公无私的,否则,只要有一念之私,即会丧国。所以,荀悦认为,对于一个真正懂得治国之道的统治者来说,只要心存宽恕,行为正直,便足可治天下。《时事》篇主要论述了当时所宜实行的若干具体政策和制度。在政治上,要求君主守正避邪、刑德并用,同时要注意德不能讲虚名,刑不可太苛急;经济上,要求阻止土地兼并,限制豪民的田宅之数,禁止私相买卖;军事上,提出“民不知兵”是国之大患,只有设立专门的官员,掌握军事,向百姓讲习兵法,才能消祸于无形;学术上,认为自西汉以来,学者们各据一派,门户过深,且争论不休,因此应该广设“博士”之官,使各家各派得以会聚一所,互相讨论。另外,此篇还对刑法、官俸、祭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俗嫌》篇批评了世俗盛行的卜筮、禁忌、祈清、神仙方术、谶纬等宗教习俗,明确提出:方位干支吉凶之说不可凭,避疾厄之说不足信,黄白之术不足信,神仙长生之说,实为妄诞无稽。但是荀悦并不因此否认鬼神的存在,如他批评陈牺牲、列玉帛,设酒膳,以祈鬼神,只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但同时,他又提出,只有心诚,才能真正与神相交通。另外,荀悦还提出对于世俗的一些迷信做法,要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如黄白成仙之术,虽属荒谬,但不能否认它有一定的疗疾的功效;如对《纬书》,虽然是后世之人借孔子之名伪作的,但不一定非要禁止它,只要人君不听浮说、不信虚言就可以了。《杂言》上、下篇主要讨论了学习、修养、人性善恶、君臣职责和关系等问题。关于君臣关系,《杂言》上篇认为,致治之道既赖于君,亦赖于臣,只有为君者存公明之心,才能容纳贤臣,才能治好国家。并认为,人君难行的在于抑情欲以成功行,人臣难行的在于不贪利,不争斗,只有国之贤臣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为了维护大道,敢于违逆人君,所以人君要特别注意识别贤臣。《杂言》下篇在讨论人的学习和修养时,主要论述了人在修养时应注意的几条准则,首先应该谨言慎行,使精神清静,这样才能德平通道;其次是要一心为公,只有系心于公,才能不忧、不惑、不惧,才能知天命、明物理;再次是要知耻知足,只有知耻,才能向高尚的人学习,使自己接近于圣贤,只有知足,才能安于贫贱;等等。 《申鉴》中的思想大多为应时而作,在理论上缺乏新的建树,故对后世的影响不是很大。 明代的黄省曾对《申鉴》作了注释。《申鉴》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黄氏文始堂刊本,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小万卷楼丛书》本及《诸子集成》本等。 申鉴 申鉴书名。汉荀悦著。五卷。汉献帝时,荀悦侍讲禁中,见政移曹氏,志在兴革,但谋无所用,乃作此书。《申鉴·俗嫌篇》中,曾提到了气功导引可以治病和意守脐下的重要性。如“若夫导引蓄气,历藏内视,可以治疾”;“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受四气也。……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为术”。 ☚ 周易参同契 金匮要略 ☛ 借鉴 借鉴镜(借镜) 借观 蓍龟 资鉴 ☚ 借用2 试验、实践 ☛ 申鉴书名。东汉荀悦著,清黄有曾注。5卷。本书申述汉代故事,作为后世帝王之借鉴,因前鉴已明,今重复申述之,故曰“申鉴”。内有政体、时事、俗嫌、杂言等目。“政体”、“时事”二篇言制治要旨;“俗嫌”一篇排斥占验术数;“杂言”二篇剖析义理。全书文义曾由注者参引五经、三史、春秋内外传、老庄、淮南、天官、地志、汉书、周礼、国语、论语等书详加训释,并补正其脱简衍误。 申鉴东汉荀悦著。全书五篇:《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后汉书·荀悦传》载:“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全书内容偏重政论,其意在申明历史教训以为借鉴。《政体》:主张以仁义为治术之本。“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认为“以道德治民者”是渡水之舟, “乘舟逸而安”,强调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同时强调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认为人应以“中、和、正、公、诚、通”为行事的“六则”,“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以身极作诚,以变数作通。”《时事》:主张“刑德并用”,“初教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未可以备,谓之虚教。未可以密,谓之峻刑。虚教伤化,峻刑害民。”《杂言上》:提倡敦学修品,认为君子有“三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则”。并提出只要认真修养,“非下愚,则皆可以为尧舜矣”。《杂言下》:主张“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分为三品,“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每品中又各分为三,共九品。上智与下愚均极少,大多数“众人之性”可教而为善,也可以纵而为恶。强调“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盖由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有《龙溪精舍丛书》、《小万卷楼丛书》本以及《四部丛刊》本。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申鉴 182 申鉴东汉政论著作。荀悦著。本书内容以儒术论政治,在伦理上偏重伦理政治方面。首先,强调道德教化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 “政之大经,法教而已”。教即道德教化,其内容是仁和义,其目的是使人向善。认为仁与义乃“人之道”,“而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其次,本书还论述了人性问题,认为“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并把人之性情分为三品,“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三品又各可分为三品,九品中真正属上智下愚者极少,绝大多数人均可造就,并指出 “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最后,本书提出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知耻”、“知足”二原则,认为“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知耻知足,就圣贤可几,固陋可安。本书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及《小万卷楼丛书》本。 ☚ 复性书 新原道 ☛ 申鉴 申鉴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荀悦著。荀悦(148—208),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先秦荀子后裔。早年曾隐居,汉献帝时应曹操征辟,任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等职,与从弟荀或、名士孔融俱侍讲宫中。另曾仿《左传》体裁,以编年体改写《汉书》,撰成《汉纪》三十篇。此书共五篇,内容偏重政论,其意在申明历史教训以为借鉴。 ☚ 政论 中论 ☛ 申鉴五卷。汉荀悦 (148—209)撰。荀悦字仲豫,颍阳(今河南许昌)人,相传是荀子的后代。幼年家贫无书,每见一书,览后多能背诵。献帝时,侍讲禁中,官至秘书监、侍中。献帝因班固《汉书》文字繁多难读,乃命悦依《左传》体编写《汉纪》,历时三年,全书告成。辞约事详,世称良史。悦志在诤言进谏,而谋无所用,乃作 《申鉴》 五篇。卷一 《政体》,卷二《时事》,卷三 《俗嫌》,卷四 《杂言上》,卷五 《杂言下》。书中崇尚儒术,以仁义为道之本。主张“德刑并用”;反对富人民田逾限;提出“耕而勿有”的空想。驳斥谶纬符瑞等迷信,以神仙术为虚诞,主张秉中和以养性。强调学习,认为“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人非下愚,则皆可以为尧舜。”认为万物各有性,主张“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法抑其恶”。可见《申鉴》之实,即行仁政之旨。是书《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五卷,每卷为一篇。明黄省曾为《申鉴》作注,引据博治,多得悦旨。有《汉魏丛书》本,潮州郑氏龙溪精舍重刻明黄省曾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黄省曾刻本,金山钱氏《小万卷楼》校刻本,附补遗、札记。卢文弨、孙诒让皆有条教。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百子全书》本。 申鉴学术类著作。东汉荀悦撰。五卷。《后汉书》本传、《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今存明黄省曾注。有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清《四库全书》抄本、《增订汉魏丛书》等,民国《百子全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丛刊》、《诸子集成》、《四部备要》等。旨在申述历史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名。主张刑德并举,摒“四患”(伪、私、放、奢)、崇“五政”(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提出“耕而勿有”,使流民依附了土地上耕种而不占有,以解救政府财源和兵源的匮乏。反对诸侯专封,大夫专地,富人兼并。批评谶纬、符瑞和黄白之术,要求“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申鉴东汉荀悦撰写的政论文章,共五篇。提出了治国安邦的一系列主张。强调致治之术在于屏四害、崇五政。该文成为他后来撰写《汉纪》的思想基础。见 《后汉书》卷62。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