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申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申鉴

 思想著作。五卷。东汉荀悦撰。成书于东汉末年。
 荀悦,字仲豫,生于汉建和二年(148年),卒于建安十四年(209年)。颖川郡颖阴县(今河南许昌)人。曾任侍中之职。荀悦少年好学,喜著述。灵帝时因宦官当权,托病隐居。建安初年,被辟召到曹操府,迁黄门侍郎,在献帝宫中侍讲,累迁秘书监、侍中。其间荀悦著有《申鉴》、《汉纪》等书。
 荀悦志在匡扶献帝。因曹操揽政,荀悦慨叹世风日下,大道不行,便把自己的一腔抱负和谋略,著述成书,题名《申鉴》。意为重申历史经验,供皇帝借鉴。
 《申鉴》全书包括《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五篇。《政体》篇主要论述治国为政的根本原则与方法。提出“仁义为道之本,法教乃政之经。”并要求统治者在确定治国的方案时,一定要体察民风民情,要关心民众的好恶与哀乐,因为只要“君降其惠”,老百姓就会争着为国家出力。在具体的治理措施上,荀悦主张儒家提出的德治之法,认为只有以道德治民,才能事半功倍,如果靠计谋去治民,那只能是劳而无功。因为荀悦认为,根据历史的经验,一国之主必须是大公无私的,否则,只要有一念之私,即会丧国。所以,荀悦认为,对于一个真正懂得治国之道的统治者来说,只要心存宽恕,行为正直,便足可治天下。《时事》篇主要论述了当时所宜实行的若干具体政策和制度。在政治上,要求君主守正避邪、刑德并用,同时要注意德不能讲虚名,刑不可太苛急;经济上,要求阻止土地兼并,限制豪民的田宅之数,禁止私相买卖;军事上,提出“民不知兵”是国之大患,只有设立专门的官员,掌握军事,向百姓讲习兵法,才能消祸于无形;学术上,认为自西汉以来,学者们各据一派,门户过深,且争论不休,因此应该广设“博士”之官,使各家各派得以会聚一所,互相讨论。另外,此篇还对刑法、官俸、祭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俗嫌》篇批评了世俗盛行的卜筮、禁忌、祈清、神仙方术、谶纬等宗教习俗,明确提出:方位干支吉凶之说不可凭,避疾厄之说不足信,黄白之术不足信,神仙长生之说,实为妄诞无稽。但是荀悦并不因此否认鬼神的存在,如他批评陈牺牲、列玉帛,设酒膳,以祈鬼神,只是形式主义的做法,但同时,他又提出,只有心诚,才能真正与神相交通。另外,荀悦还提出对于世俗的一些迷信做法,要采取客观分析的态度,如黄白成仙之术,虽属荒谬,但不能否认它有一定的疗疾的功效;如对《纬书》,虽然是后世之人借孔子之名伪作的,但不一定非要禁止它,只要人君不听浮说、不信虚言就可以了。《杂言》上、下篇主要讨论了学习、修养、人性善恶、君臣职责和关系等问题。关于君臣关系,《杂言》上篇认为,致治之道既赖于君,亦赖于臣,只有为君者存公明之心,才能容纳贤臣,才能治好国家。并认为,人君难行的在于抑情欲以成功行,人臣难行的在于不贪利,不争斗,只有国之贤臣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往往为了维护大道,敢于违逆人君,所以人君要特别注意识别贤臣。《杂言》下篇在讨论人的学习和修养时,主要论述了人在修养时应注意的几条准则,首先应该谨言慎行,使精神清静,这样才能德平通道;其次是要一心为公,只有系心于公,才能不忧、不惑、不惧,才能知天命、明物理;再次是要知耻知足,只有知耻,才能向高尚的人学习,使自己接近于圣贤,只有知足,才能安于贫贱;等等。
 《申鉴》中的思想大多为应时而作,在理论上缺乏新的建树,故对后世的影响不是很大。
 明代的黄省曾对《申鉴》作了注释。《申鉴》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黄氏文始堂刊本,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印明文始堂本、《龙溪精舍丛书》本、《小万卷楼丛书》本及《诸子集成》本等。
申鉴

申鉴

书名。汉荀悦著。五卷。汉献帝时,荀悦侍讲禁中,见政移曹氏,志在兴革,但谋无所用,乃作此书。《申鉴·俗嫌篇》中,曾提到了气功导引可以治病和意守脐下的重要性。如“若夫导引蓄气,历藏内视,可以治疾”;“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所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受四气也。……故道者,常致气于关,是为术”。

☚ 周易参同契   金匮要略 ☛
借鉴

借鉴

镜(借镜) 借观 蓍龟 资鉴
借鉴并考校:镜考
借鉴于这一点:有鉴于此
引为借鉴:申鉴
为后世借鉴:后镜
后来的借鉴:后事之师
以往事而借鉴:追鉴
 以历史作为借鉴:镜史 以史为鉴
斟酌古代的历史,作为今天的借鉴:酌古斟今
把古代兴衰成败的失误作为当今的借鉴:以古为鉴 以古为镜
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以往鉴来
知道过去的经验教训,将其作为现在的借鉴:知往鉴今
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借镜观形
择古之善者为治今的借鉴:酌古御今
前人失败的教训就在眼前,应该借鉴:殷鉴不远 殷鉴非远
借鉴他人的长处补救自己的短处:攻错(他山~)
借鉴古代事物来认识了解今事物:鉴古观今
融会借鉴:融镜 镕鉴
审查借鉴:审鉴
参考借鉴:参镜
训典借鉴:训鉴
(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借鉴)

☚ 借用2   试验、实践 ☛

申鉴

书名。东汉荀悦著,清黄有曾注。5卷。本书申述汉代故事,作为后世帝王之借鉴,因前鉴已明,今重复申述之,故曰“申鉴”。内有政体、时事、俗嫌、杂言等目。“政体”、“时事”二篇言制治要旨;“俗嫌”一篇排斥占验术数;“杂言”二篇剖析义理。全书文义曾由注者参引五经、三史、春秋内外传、老庄、淮南、天官、地志、汉书、周礼、国语、论语等书详加训释,并补正其脱简衍误。

申鉴

东汉荀悦著。全书五篇:《政体》、《时事》、《俗嫌》、《杂言上》、《杂言下》。《后汉书·荀悦传》载:“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全书内容偏重政论,其意在申明历史教训以为借鉴。《政体》:主张以仁义为治术之本。“夫道之本,仁义而已矣。”认为“以道德治民者”是渡水之舟, “乘舟逸而安”,强调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不善禁者,先禁人而后身;善禁之至于不禁,……若乃肆情于身而绳欲于众,行诈于官而矜实于民,求己之所有余,夺下之所不足,舍己之所易,责人之所难,怨之本也”。同时强调对百姓实行道德教化。“教化之废,推中人而坠于小人之域,教化之行,引中人而纳于君子之途。”认为人应以“中、和、正、公、诚、通”为行事的“六则”,“以天道作中,以地道作和,以仁德作正,以事物作公,以身极作诚,以变数作通。”《时事》:主张“刑德并用”,“初教必简,刑始必略。事渐也,教化之隆,莫不兴行,然后责备。刑法之定,莫不避罪,然后求密。未可以备,谓之虚教。未可以密,谓之峻刑。虚教伤化,峻刑害民。”《杂言上》:提倡敦学修品,认为君子有“三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则”。并提出只要认真修养,“非下愚,则皆可以为尧舜矣”。《杂言下》:主张“性三品”说,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分为三品,“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每品中又各分为三,共九品。上智与下愚均极少,大多数“众人之性”可教而为善,也可以纵而为恶。强调“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剖析事理,亦深切著明。盖由原本儒术,故所言皆不诡于正也。”有《龙溪精舍丛书》、《小万卷楼丛书》本以及《四部丛刊》本。收入《诸子集成》、《百子全书》。

申鉴

182 申鉴

东汉政论著作。荀悦著。本书内容以儒术论政治,在伦理上偏重伦理政治方面。首先,强调道德教化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 “政之大经,法教而已”。教即道德教化,其内容是仁和义,其目的是使人向善。认为仁与义乃“人之道”,“而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其次,本书还论述了人性问题,认为“性情相应,性不独善,情不独恶”,并把人之性情分为三品,“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三品又各可分为三品,九品中真正属上智下愚者极少,绝大多数人均可造就,并指出 “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最后,本书提出道德修养与为人处世的“知耻”、“知足”二原则,认为“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知耻知足,就圣贤可几,固陋可安。本书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四部丛刊》本及《小万卷楼丛书》本。

☚ 复性书   新原道 ☛
申鉴

申鉴

东汉政治哲学著作。东汉荀悦著。荀悦(148—208),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先秦荀子后裔。早年曾隐居,汉献帝时应曹操征辟,任黄门侍郎、秘书监、侍中等职,与从弟荀或、名士孔融俱侍讲宫中。另曾仿《左传》体裁,以编年体改写《汉书》,撰成《汉纪》三十篇。此书共五篇,内容偏重政论,其意在申明历史教训以为借鉴。
在天人关系上,持自然意义上的“天人感应”说。认为“人承天地,故动静顺焉。顺其阴阳,顺其日辰,顺其度数。内有顺实,外有顺文。文实顺,理也。休征之符,自然之应也”(《俗嫌》)。即把天人感应理解为人顺应天地之理。对卜筮等迷信作了一定的批判。但沿袭了骨相说,认为骨相是由神气决定的,规定了人事的成败。“夫神气,形容之相色也,自然矣。贰之于行,参之于时,相成也,亦参相败也。”(同上)批评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之术,认为人的生死,“终始,运也;短长,数也。运数,非人力之为也”(同上)。但如养性得法,可以长寿,“寿必用道,所以尽命”(同上)。主张以人事为重而以敬神为轻,“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时事》)。但又维护天命,“人主承天命以养民者也”(《杂言上》),认为统治者对人民的统治是承天命之旨意。
在人性问题上,持“性三品”说。认为“生之谓性也,形神是也。所以立生终生者之谓命也,吉凶是也”(《杂言下》)。这里的“性”指人的形体、精神等,“命”指人事的吉凶。天命、人事有上、中、下三品。上、下品不可变易,中品即大多数人,通过人事可以使本来相近的命运发生变化,取得不同的吉凶后果。“有三品焉,上下不移,其中则人事存焉尔。命相近也,事相远也,则吉凶殊也。”(同上)强调君子“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同上),通过人为的穷理尽性以实现天命。批评了孟子“性善”、荀子“性恶”、公孙龙子“性无善恶”、扬雄“善恶浑”等观点,认为这些观点都未说透道理。认为人性有三品,三品再各分为三,共有九品。其中大多数人性中兼有善恶,善恶交互相争,所以要用“教”发展其善性,用“法”消除其恶性。“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待法而消,唯上智下愚不移,其次善恶交争。于是教扶其善,法抑其恶。”(同上)经过教化,从善者可占一半,畏刑去恶者占四分之三,不为教化而又不为刑消者只占九分之一,而这一分中还有能稍稍改变的。批评传统的“性善情恶”的观点,认为“性不独善,情不独恶”(同上)。因为情依据性,是性的外在表现,“实见于外,故谓之情尔,必本乎性矣”(同上);性有善有恶,情欲也并不都是邪恶的。
在政治上,主张“法”和“教”并举。“故凡政之大经,法教而已矣。”(《政体》)教和法这二者对于上、中、下三品之人是区别对待的:教化对君子,刑法对小人,中人则教法兼施。“故礼教荣辱以加君子,化其情也;桎梏鞭朴以加小人,治其刑也”;“若夫中人之论,则刑礼兼焉”(同上)。并强调只有在民“畏死”和“乐生”的情况下,教化和刑法才能起到作用,“民不畏死,不可惧以罪,民不乐生,不可劝以善”(同上)。沿袭了重本抑末的思想,主张“绝末伎,同本务”(《时事》)。但仍重视商品流通,认为除对谷物和牛马等物资要有限制外,“若其他物,彼以其钱取之左,用之于右,贸迁有无,周而通之,海内一家,何患焉?”(同上)抨击当时虚伪的社会风尚和朋党恶习。
在知行问题上,认为人的心意、言论和行事三者需要互相参验。“夫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也。”(《政体》)强调“真实”是认识和事功的根本,也是其检验的标准,“君子所以动天地应神明正万物而成乎王治者,必本乎真实而已”(同上)。承认有生而知之,但认为多数人需要学而知之。“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杂言上》)
此书赞同定儒学于一尊,说:“抑百家,崇圣典,则道义定矣”(《时事》)。力图重振儒学权威,以此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有《龙溪精舍丛书》本、《小万卷楼丛书》本以及《四部丛刊》本。

☚ 政论   中论 ☛

申鉴

五卷。汉荀悦 (148—209)撰。荀悦字仲豫,颍阳(今河南许昌)人,相传是荀子的后代。幼年家贫无书,每见一书,览后多能背诵。献帝时,侍讲禁中,官至秘书监、侍中。献帝因班固《汉书》文字繁多难读,乃命悦依《左传》体编写《汉纪》,历时三年,全书告成。辞约事详,世称良史。悦志在诤言进谏,而谋无所用,乃作 《申鉴》 五篇。卷一 《政体》,卷二《时事》,卷三 《俗嫌》,卷四 《杂言上》,卷五 《杂言下》。书中崇尚儒术,以仁义为道之本。主张“德刑并用”;反对富人民田逾限;提出“耕而勿有”的空想。驳斥谶纬符瑞等迷信,以神仙术为虚诞,主张秉中和以养性。强调学习,认为“生而知之者寡矣,学而知之者众矣”,人非下愚,则皆可以为尧舜。”认为万物各有性,主张“性虽善,待教而成;性虽恶,法抑其恶”。可见《申鉴》之实,即行仁政之旨。是书《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五卷,每卷为一篇。明黄省曾为《申鉴》作注,引据博治,多得悦旨。有《汉魏丛书》本,潮州郑氏龙溪精舍重刻明黄省曾刻本,《四部丛刊》影印明黄省曾刻本,金山钱氏《小万卷楼》校刻本,附补遗、札记。卢文弨、孙诒让皆有条教。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 《百子全书》本。

申鉴

学术类著作。东汉荀悦撰。五卷。《后汉书》本传、《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皆著录。今存明黄省曾注。有明《汉魏丛书》、《广汉魏丛书》,清《四库全书》抄本、《增订汉魏丛书》等,民国《百子全书》、《龙溪精舍丛书》、《四部丛刊》、《诸子集成》、《四部备要》等。旨在申述历史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故名。主张刑德并举,摒“四患”(伪、私、放、奢)、崇“五政”(兴农桑、审好恶、宣文教、立武备、明赏罚)。提出“耕而勿有”,使流民依附了土地上耕种而不占有,以解救政府财源和兵源的匮乏。反对诸侯专封,大夫专地,富人兼并。批评谶纬、符瑞和黄白之术,要求“在上者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

申鉴

东汉荀悦撰写的政论文章,共五篇。提出了治国安邦的一系列主张。强调致治之术在于屏四害、崇五政。该文成为他后来撰写《汉纪》的思想基础。见 《后汉书》卷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