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性音乐
创始者为美国人约翰·凯奇。 因乐谱上只有大致的标记,演奏者可在演奏过程中作种种随心所欲的想象和发挥,故称偶然音乐。在理论上,凯奇认为我们通常听到的音乐与现实世界毫不相干,是虚构的美,音乐是一种无目的游戏,它真正的美应该产生于与听众同时存在的瞬间,即偶然发生的音响,他因此主张“尽一切可能的方法来制造音乐”。在这种理论和审美观指导下,他创作了不少五花八门的音乐,1951年制作的《想象中的风景第四号》就是由24人操纵的12部收音机,用各种频率同时发出杂乱的音响。1954年创作的“钢琴曲”《4分33秒》,演奏者根本不触琴键,而只是在钢琴前静坐4分33秒。他自称,听众虽听不到钢琴的声音,但却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外界声响,而这种“声响”才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真正的音乐。
为了标榜偶然性音乐是“从人为的体系中解放出来的艺术”,凯奇及其追随者们用挤擦、猛击等种种方式发出声音,将废纸、地图、星座图作为创作依据,此外还通过扔硬币、掷骰子、占卜等,确定作品的音高、力度、时值及配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