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整对债务的期限和结构等重新进行调整。自从1982年爆发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以来,债务问题所涉及的各方,即债务国、债权国、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旨在解决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债务问题,这些措施包括到期债务重新安排,债务资本化或证券化,“贝克计划” 和 “布雷迪计划” 等,这一切行动均称为债务重整。债务重整主要涉及如下内容: 对到期和将要到期债务的结构调整、偿还期限和宽限期的延长,减免部分债务,债务转换即债务资本化或证券化等。具体是: ❶从1982年到1987年,巴黎俱乐部和重负债国共达成64项债务重新安排协议,重新安排债务额累计526亿美元。如1987年,巴西和巴黎俱乐部债权国达成重新安排其49. 92亿美元债务的协议,规定1987年8月1日至1988年7月31日到期的债务本金续借10年,宽限期增加5年,1988年8月1日至1990年3月31日到期的债务本金也续借5年,宽限5年,对于利息的支付也做了延期偿付的规定。到1988年为止,约有40个国家对其到期债务进行了重新安排,有的已重新安排多次。 ❷在减免债务方面,1981年6-9月,加拿大率先免除了14个非洲国家总额达5. 23亿美元的债务。1988年春季的西方七国首脑多伦多会议达成一致意向,减免重债国的债务。在此之前,英国勾销了南部非洲最穷国所欠10亿英镑的债务。法国在1989年也宣布从1990年起免除非洲35个最穷国的160亿法国法郎的债务。此外,联邦德国、日本等工业国也表示愿意部分减免债务国所欠的债务。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推出的 “布雷迪计划”,其中心点也在于减免债务国的部分债务本息。 ❸债权银行在于债务国达成协议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债务进行了转换,即所谓债务股权化或证券化。债务股权化指的是将贷款转换成为对债务国企业的股本投资的一种安排,债务国将其账面上的债务打折扣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将购得的债权按当时汇价折算成当地货币,转为对债务国企业的投资或购买其金融资产。目前,已经出现了承做拉美几个国家债务股权或债券交易的二级市场。债务证券化是指债权银行按一定折扣把旧债务转换成为新债券的一种安排,新债券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手。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外,国际社会为解决债务危机问题,还提出了其他许多设想。如债务商品化,债务非美元化,多边官方援助等。但目前为止,债务重整的实际效果不大。例如,到期债务重新安排虽然暂时缓解了无法偿还债务本息的问题,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并没有减轻。减免债务只限于债权国的政府贷款,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结构中,却有60%左右是积欠西方国家私营商业银行。债务证券化也因债务国的债务转换证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日益低落而难以维持。总之,债务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结构性问题,而且国际债务形势仍不乐观,债务危机的彻底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债务重整 债务重整对债务的期限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重新调整和安排。它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1982年8月20日,墨西哥政府面对资本大量外流,商业银行贷款日益减少,以及官方储备急剧下降的局面,被迫宣布无力偿还到期外债,由此而爆发了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日益恶化,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面对这种情况,国际社会及一些发达国家提出了许多计划和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缓”、“减”、“免”、“转”等途径,来解决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债务问题。这些措施包括到期债务的重新安排、债务的资本化或证券化,以及“贝克计划”、“布雷迪计划”、“宫泽计划”、“特丽尼达条款”等。这些行动统称为债务重整。 债务重整主要涉及以下内容:对到期和将要到期债务的结构调整,偿还期和宽限期的延长,减免部分债务,债务转换等。具体包括: ❶贝克计划。这是美国前财政部长贝克1985年10月和1987年9月提出的两个计划。1985年10月,贝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年会上提出了第一个“贝克计划”,称为“贝克建议”。该建议强调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与其经济增长同步的调整规划,同时鼓励私人和公共部门提供新贷款,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提高其偿债能力。这一建议当时主要是针对累计外债总额为4300亿美元的15个重债务国的情况而提出的。但是,这一建议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实施。1987年9月,贝克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又宣布了一个新的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设立一项特别基金,资助债务国;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协助债务国折价出售债务,将债权转化为股权。 ❷“布雷迪计划”。该计划于1989年3月由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提出,是一项关于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新政策。这一计划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资金的支持下,将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战略从发放新贷款转向减轻重债务国的债务负担,以促进债务国的结构改革和经济增长。与贝克计划相比,这一计划把解决外债的重点放在债务本息的减免上,而不是放在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上。 ❸“宫泽计划”。1986年,日本大藏相宫泽喜一代表日本政府向国际金融机构提出一项10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该计划包括三个内容:债务国将其部分债务“债券化”;对余下的未经债券化的债务重新安排偿还期,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对已经采取上两个步骤的国家,双边和多边机构将增加对其的贷款。 ❹英国的特丽尼达减债条款。该建议在1990年由当时英国的财政大臣梅杰提出。这一建议要求免除发展中国家三分之二符合条件的债务余额,对剩余部分重新安排,放宽偿还期和宽限期,在重新安排后的5年内应付利息可予以资本化。此外,1987年在联合国贸发会议第7届会议上提出了解决债务问题的“缓”、“减”、“免”、“转”四种办法;1988年6月在加拿大多伦多的7国首脑会议上,7国领导人也提出了解决债务问题的“多伦多条款”;巴黎俱乐部也为债务的重新安排做出了努力。这一切,也是债务重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务重整的实际结果是: ❶从1982年到1987年,巴黎俱乐部和重负债国共达成64项债务重新安排协议,重新安排债务额累计526亿美元。 ❷在减免债务方面,1981年6~9月,加拿大率先免除了14个非洲国家总额达5.23亿美元的债务。此后,英国、法国、德国等都先后减免了债务国所欠的债务。 ❸债权银行在与债务国达成协议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债务进行了转换,即所谓债务股权化或证券化。 目前,债务重整的措施,主要是围绕债务资本化、债权交换、债务购回、减少债务偿还额、债务商品化、债务非美元化和多边官方援助等方面展开的。到目前为止,债务重整的实际效果并不大。例如,到期债务重新安排虽然暂时缓解了无法偿还的债务本息问题,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并没有减轻。减免债务只限于债权国的政府贷款,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结构中,却有60%左右是积欠西方国家私营商业银行的。债务证券化也因债务国的债务转换证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日益低落而难以维持。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国际社会继续共同努力。 ☚ 原油冲击 布雷迪计划 ☛ 债务重整 债务重整对债务的期限和结构等重新进行调整。自从1982年爆发第三世界债务危机以来,债务问题所涉及的各方,即债务国、债权国、国际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提出了许多设想和建议,旨在解决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发展的债务问题,这些措施包括到期债务重新安排,债务资本化或证券化,“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等,这一切行动均称为债务重整。 债务重整主要涉及如下内容:对到期和将要到期债务的结构调整、偿还期限和宽限期的延长,减免部分债务,债务转换即债务资本化或证券化等。具体是: ❶从1982年到1987年,巴黎俱乐部和重负债国共达成64项债务重新安排协议,重新安排债务额累计526亿美元。如1987年,巴西和巴黎俱乐部债权国达成重新安排其49.92亿美元债务的协议,规定1987年8月1日至1988年7月31日到期的债务本金续借10年,宽限期增加5年;1988年8月1日至1990年3月31日到期的债务本金也续借5年,宽限5年;对于利息的支付也做了延期偿付的规定。到1988年为止,约有40个国家对其到期债务进行了重新安排,有的已重新安排多次。 ❷在减免债务方面,1981年6~9月,加拿大率先免除了14个非洲国家总额达5.23亿美元的债务。1988年春季的西方七国首脑多伦多会议达成一致意向,减免重债国的债务。在此之前,英国勾销了南部非洲最穷国所欠10亿英镑的债务。法国在1989年也宣布从1990年起免除非洲35个最穷国的160亿法国法郎的债务。此外,联邦德国、 日本等工业国也表示愿意部分减免债务国所欠的债务。1989年3月美国财政部长布雷迪推出的“布雷迪计划”,其中心点也在于减免债务国的部分债务本息。 ❸债权银行在与债务国达成协议的基础上,还对部分债务进行了转换,即所谓债务股权化或证券化。债务股权化指的是将贷款转换成为对债务国企业的股本投资的一种安排,债务国将其帐面上的债务打折扣出售给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将购得的债权按当时汇价折算成当地货币,转为对债务国企业的投资或购买其金融资产。目前,已经出现了承做拉美几个国家债务股权或债券交易的二级市场。债务证券化是指债权银行按一定折扣把旧债务转换成为新债券的一种安排,新债券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转手。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措施外,国际社会为解决债务危机问题,还提出了其他许多设想。如债务商品化,债务非美元化,多边官方援助等。但到目前为止,债务重整的实际效果不大。例如,到期债务重新安排虽然暂时缓解了无法偿还债务本息的问题,但债务国的债务负担并没有减轻。减免债务只限于债权国的政府贷款,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结构中,却有60%左右是积欠西方国家私营商业银行的。债务证券化也因债务国的债务转换证券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日益低落而难以维持。总之,债务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结构性问题,而且国际债务形势仍不乐观,债务危机的彻底解决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 偿债率 巴塞尔协议 ☛ 00001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