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俞平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俞平伯1900—1990

浙江德清人
著名作家。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等职。著有《红楼梦辨》、《诗的歌与诵》、《读词偶得》等。
名:铭衡
乳名:僧宝
幼字:直民
字:平伯、平
号:屈斋
笔名:一公、环、萍、援试、眓初
西文笔名:O.M(合署)、Y.P.
别名:古槐居士、司屋居士、吾庐

俞平伯

俞平伯研究资料
俞平伯与天津
《冬夜》作者俞平伯
《燕知草》的作者——俞平伯
关于俞平伯
孙玉蓉
孙玉蓉
谢冰莹
张秀亚
张秀亚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616页
天津日报1984年2月5日
*作品1961年2卷10期
*现代学苑1964年1卷2期
*纯文学1968年3卷2期,*中国近代作家
与作品第459页
俞平伯幼受曲园老人的熏陶
初探与辩证(关于俞平伯)
俞平伯先生的书房和居室
俞平伯史料二题
俞平伯评传
俞平伯
俞平伯
郑逸梅
孙玉蓉
孙玉蓉
孙玉蓉
鲍 昌等
康培初
李立明
今昔谈1981年2期,艺坛百影第75页
津门文学论丛1983年2期
津门文学论丛1984年1期
津门文学论丛1984年3期
津门文学论丛1985年1期
*文学作家时代第18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281页

俞平伯
俞平伯
鲍 晶 孙玉蓉
阿 英
中国现代作家评传第321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14页,阿英
文集第114页
家学渊源的俞平伯
俞平伯
后四金刚——俞平伯
俞平伯(1899—)
彦 火
陈敬之
曹聚仁
编纂组
*当代中国作家风貌第58页
*早期新散文的重要作家第67页
我与我的世界第135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20册第264页

俞平伯

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上、下)
俞平伯——“红学”三十年
俞平伯先生与“红楼”电视
在跑马地亚洲酒店听“红楼”——俞平伯印象记
关于“名士风流”
嬿婉通信六十年——记俞平伯夫妇
是真名士自风流——俞平伯印象
周作人 俞平伯
斯 文
邓云乡
林 湄
吴小如
孙玉容
木 示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2册
上海政协报1986年12月19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1987年2月6日
文学报1987年2月19日
团结报1987年5月30日
沈阳日报1987年10月22日
文艺报1987年12月12日,文艺界通讯
1987年11期
俞平伯与《燕知草》
著名文学家俞平伯先生逝世
伏 琛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8月4日
文学报1990年10月18日
俞平伯先生和夫人
我的外祖父俞平伯
吴小如
韦 奈
文汇报1990年10月24日
浙江日报1990年11月3日,文艺界通讯
1986年3期
悼念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生前身后事
清风明月,高山流水——我心中的俞平伯先生
敬悼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幼受曲园老人的熏陶
张中行
曾利明
吴组缃
钟敬文
郑逸梅
光明日报1990年11月4日
文学报1990年11月8日
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
文艺报1990年12月15日
今昔谈1981年2期

俞平伯传略
俞平伯资料三题
重新评价俞平伯红学研究
红学大师俞平伯
胡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召开的俞平
伯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孙玉蓉
孙玉蓉
牟小东
文 言
晋阳学刊1986年1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1期
中国建设1986年4期
新闻记者1986年6期
党史通讯1986年7期
俞平伯先生
记俞平伯
俞平伯的晚年生活
谊长逾半纪,情重若弟兄——谈俞平伯先生与
王伯祥先生的友谊
张中行
蒋和森
木 示
王湜华
读书1989年5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90年4期
顾颉刚与俞平伯二十年代的交谊
周作人致俞平伯书信选注
试论俞平伯藏《苦雨翁书札》
王煦华
孙玉蓉选注
孙玉蓉
新文学史料1990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95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95年1期
著名文学家、《红楼梦》研究家俞平伯在北京逝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362页
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古典文学家俞平伯
(1900—1990)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9页
庆贺俞平伯先生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
俞平伯与曲园
梓室随笔:拆书小记
俞平伯教授《古槐书屋词》的出版
俞平伯教授的新作《重圆花烛歌》
胡 绳
陈从周
陈从周
周颖南
周颖南
先贤和故友第150页
陈从周散文第57页
陈从周散文第75页
颖南选集第117页
颖南选集第125页

俞平伯1900——

名銘衡,小名僧寶,字平伯、直民,號屈齋,原籍浙江德清,1900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生於江蘇蘇州。1908年入私塾,後改入家學。1911年赴上海,習英文和算學。1915年春,入蘇州平江中學; 秋,入北京大學文科。1918年底,加入新潮社。1919年4月,加入北京大學平民教育演講團。1919年底,畢業於北京大學。1920年初,赴英國; 4月回國抵杭州; 秋,入杭州第一師範學校執教。1921年1月,加入文學研究會。1922年1月,與朱自清等創辦《詩》月刊; 同年7月,赴美國考察教育。1923年秋,在上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任教。1924年11月,加入語絲社。1925年底赴北京,在燕京大學任教。1928年10月,任清華學校大學部中國文學系講師。1929年在北京大學兼課。抗日戰争期間,被聘在中國大學國學系任教。1945年抗戰勝利後,受聘在臨時大學補習班任教,後轉北京大學任教授,並加入九三學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1952年調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1953年2月,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現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古典文學研究室研究員,並參加第一、二、三、四届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 (後改名爲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當選爲全國文聯委員,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委員。還被選爲第一、二、三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届全國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第一、二、三届全國社員代表大會代表,第四、五、六届中央委員會委員。1980年7月,被聘爲中國紅樓夢學會顧問。1981年被聘爲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研究室《詞學》編委會編委。著有《俞平伯散文選集》、《古槐書屋詞》、《清真詞釋》、《紅樓夢辨》、《紅樓夢研究》等。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春归何速。

好梦迷离续。

一片飞花红影逐。

还要阿娘叮嘱。

荒台池馆沉沉。

独怜梅树情深。

记压黄金钏匾,不知甚处相寻。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支拄晴空,淡树色轻飔,金翠零乱。

飒合萧森,如画冷红愁颤。

枯坐念我无憀,共旧迹、旧情都换。

倚莫天、约略年时,深巷夕曛还煖。

货郎挑担迎门看,叩圆钲、卖糖声软。

灯前怕读欧阳赋,凄绝垂髫心远。

尘梦有忆温馨,乳燕春来频见。

怎凤城秋早,归思迥,难排遣。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暝雀寻巢后,荒野动更时。

纵莫雨来初,伊谁同听,夜天明处,催迫知悲。

也难语、心事寒饥。

空枝伴得乌啼。

一霎在前溪,唤断梦、又去苑墙西。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碧天沈,红日丽。

银样镰弯,时样眉弯翠。

终古问谁猜此谜。

才捲帘衣,一剪西方媚。

未辉光,先旖旎。

青姊迟来,我侑长星醉。

秋永尘寰添一例。

约袖盈盈,下拜团圆你。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一曲嘉隆旧。

叹跫然、足音空谷,寂寥良久。

欣遇莺啼花开日,多少朋来聚首。

总梁魏、风流难又。

慢转歌喉低按拍,只怀庭、成法犹堪守。

启兰菊,青年秀。

岭梅驿使怀琼玖。

海南天、彩云飞堕,馨香盈袖。

身后是非闲得失,评泊琵琶能究。

记京国、初逢把酒。

慕想董公真健者,更春深、陌上重来候。

歌下里,为君寿(一九五七年)。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稻塍径窄,耐浅寒、低颦屡整罗裳。

风嫩波沈,橹稀人淡,深秋共倚斜阳。

暮山静妆,对镜奁、还晕丹黄。

溯来时、翠柏阴多,故家乔木感凄凉。

谁醒泛秋轻梦,近荒城一角,夜色茫茫。

邀醉清灯,留英残菊,连宵倦客幽窗。

旧游可伤,纵再来、休管沧桑。

更西湖、倩影兰桡,那堪思故乡。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沈沈寒雨如年夜,西窗只馀凄哽。

渐减清晖,频移永漏,自惜伶俜孤影。

瞢腾梦醒。

已金粟垂花,玉荷生暝。

几许兰膏,为谁辛苦镇长炯。

华堂欢宴乍歇,背人深拥髻,娇倩曾凭。

未驻春嬉,唯怜岁晚,咫尺天涯愁凝。

凭伊管领。

点无际昏茫,一星犹迥。

伫立遥天,晓风帘外冷。


2

(词)近现代·俞平伯

怒涛狂,眉月俏,孤客绵绵道。

东去遥云,可傍鬓边照。

怜他绣倦宵清,炉熏梦远,浑不识、归来恁早。

逐征棹。

去来三度相随,应被姮娥恼。

底事匆匆,幽恨漫萦绕。

未妨鸾鹤心期,都和浪咽,索换取、镜中人笑。

(词)近现代·俞平伯

倦流尘,愁暮雪,蝉鬓添憔悴。

邂逅芳馨,还约明朝醉。

依前柔素分柑,春红映酒,都不似、那时情味。

寂寥意。

从教竹马嬉游,承平梦儿里。

巷陌人家,飞燕夕阳媚。

独怜一点灯青,垂髫曾共,却照影、凄然无睡。


6

(词)近现代·俞平伯

好天良夜秋如水。明灯一觉黄昏睡。

睡醒见伊么。更深梦也多。

夜天都是雪。零乱成双蝶。

閒院午阴迟。衾寒许枕知。

(词)近现代·俞平伯

桥头尽日经行地。桥前便是东流水。

初日翠连漪。溶溶去不回。

春来依旧矣。春去知何似。

花草总芳菲。空枝闻鸟啼。

(词)近现代·俞平伯

今宵好向郎边去(后主句)。阿谁认得迷离路。

飞去又飞还。山前仍有山。

归来残睡冷。罗帐孤灯暝。

雅雀噪帘东。明眸一线红。

(词)近现代·俞平伯

烟空一望无相识。飘零不记闲踪迹。

料理浴⑴归舟。夕阳明舵楼。

云端疑幻墨。知是谁家笔。

欹枕看鱼禽。碧波红浅深。

(词)近现代·俞平伯

匆匆梳裹匆匆洗。回廊半霎回眸里。

灯火画堂云。隔帘芳酒温。

沈冥西去月。不见花飞雪。

风露湿闲阶。知谁寻燕钗。

(词)近现代·俞平伯

凭肩几处同油壁。閒循荒沼低鬟立。

风起又花残。空怜玉臂寒。

开年花事好。驼陌游骢早。

谁见复来时。绿阴红满枝。


7

(词)近现代·俞平伯

周甲良辰虚度,一年容易秋冬。

休夸时世若为容。

新妆传卫里,裙样出唐宫。

任尔追踪雉照,终归啜泣途穷。

能诛褒妲是英雄。

生花南史笔,愧煞北门公。

(编者注:初收《忆》。)
(词)近现代·俞平伯

梦醒簟纹在臂,倦闻帘押丁东。

借君短榻病惺忪。

榴红裙衩小,荷翠鬓云松。

回眄当年香垒,原来只恁匆匆。

天涯是处有秋风。

身如黄叶子,霜雪会怜侬⑴。

(词)近现代·俞平伯

几日东风频拂面,六街微暖泥侵。

檐牙冻雪啄鸣禽。

残冬犹胜往,烽火照城阴。

一片晕红无那,三分芳酒须斟。

为君祝健最深深。

愿同如愿女,宛转称人心(己丑【一九四九年】仲冬)。

(词)近现代·俞平伯

九世同居须百忍,而今谁会伦常。

蒲关爱妾殉痴张。

为臣全大义,黎庶亦偕亡。

今古完人多少,空余烟墨茫茫。

通财交友岂非良。

牛衣空对泣,富贵莫相忘。

(词)近现代·俞平伯

康同璧夫人约曲社诸君于其何家口寓罗园观太平花,赋《木兰花慢》示客,答赋此解。

绕屋繁英霏雪,清香淑景时和。

人宜击壤太平歌。

雏娃舒绛袖,霜鬓兴婆娑。

薇浣新词漱玉,休嗟岁月摩诃(原词中语。)。

好花应喜客来过。

莺桃红豆似,秉烛夜游么(清真《大酺》词意。)。

(词)近现代·俞平伯

惆怅西堂人远,仙家白玉楼成。

可怜残墨意纵横。

茜纱销粉泪,绿树问啼莺。

多少金迷纸醉,真堪石破天惊。

休言谁创与谁承。

传心先后觉,说梦古今情。

(词)近现代·俞平伯

谁惜断纹焦尾,高山流水人琴。

禅心无那似诗心。

蜻蜓才点水,飞絮漫留萍。

多少深闺幽怨,情天幻境娥英。

知从罗绮悟无生。

蘅潇相假借,兼美亦虚名。


9

(词)近现代·俞平伯

西湖忆,二忆忆山家。

泉水新沾柴火气,毳尘初上味还差。

开盏看春芽。

明前细,可比雨前佳。

龙井狮峰名色好,不如来啜本山茶。

几碗夕阳斜。

(词)近现代·俞平伯

江南好,长忆在吴城。

门户窥人莺燕懒,日斜深巷卖饧声。

吹彻杏花明。

(词)近现代·俞平伯

西湖忆,第一忆湖堧。

孤屿晴开楼阁艳,南屏翠合磬钟寒。

红上玉阑船。

清镜里,何地著从前。

春水不知秋鬓薄,家山且傍故人看。

如梦也原难。

(词)近现代·俞平伯

茶时分,风弄晚枝愁。

青眼思眠浑似柳,黄花多瘁却宜秋。

何计是淹留。

(词)近现代·俞平伯

江南好,长忆在吾乡。

鱼浪乌篷春拨网,蟹田红稻夜鸣榔。

人语闹宵航(一九一八年夏在北京作。)。

(词)近现代·俞平伯

西湖忆,三忆酒边鸥。

楼上酒招堤上柳,柳丝风约水明楼。

风紧柳花稠。

鱼羹美,佳话昔年留。

泼醋烹鲜全带柄,乳莼新翠不须油。

芳指动纤柔。

(词)近现代·俞平伯

苏州好,水调旧家乡。

只爱清歌谐笛韵,未谙红粉递登场。

爨弄兴偏长。

(词)近现代·俞平伯

江南好,长忆在山塘。

迟日烘晴花市闹,邻滩打水女砧忙。

铃塔动微阳。

(词)近现代·俞平伯

① 编者注:初收《忆》,北京朴社1925年12月初版。

江南好,长忆在西湖。

云际遥青多拥髻,堤头腻绿每皴螺。

叶艇蘸晴波。


18

(词)近现代·俞平伯

一树梨花雪四垂。

三分春色占萍池。

几回玉蝶扑帘儿。

惘惘停眸谁爱惜,匆匆闲忆总成悲。

灯前重理砑罗衣。

(词)近现代·俞平伯

一自当年嫁小乔。

楼头悲恨已烟销。

重逢如见尽无聊。

斜日秋深闻炒栗,城荒春暖换饧箫。

閒庭花湿晚枝娇。

(词)近现代·俞平伯

昨夜风恬梦不惊。

今朝初日上帘旌。

半庭残雪映微明。

渐觉敝裘堪煖客,却看寒鸟又呼晴。

匆匆春意隔年生。

(词)近现代·俞平伯

尽日楼居不见春。

也无巢燕语梁尘。

帘衣如水絮如云。

电炬飞光堪永昼,通宵鼓笛不眠人。

梨花深巷梦黄昏。

(词)近现代·俞平伯

短烛荧荧悄未收(清真句)。

重帘微月下银钩。

伤春何意亦悲秋。

新刺香囊怜叩叩,旧抛罗帕已休休。

寒欺零露夜凝愁。

(词)近现代·俞平伯

坊陌泥侵未出游。

夕阴如水罨閒愁。

却怜残醉共藏钩。

袖角燕支沈絮语,灯前蝉鬓竞花羞。

凉宵春浅误清秋。

(词)近现代·俞平伯

终岁凝尘掩曲房。

阑干时霎月昏黄。

飘来桂子不闻香。

恻恻玉蟾愁子夜,沈沈银兔隔西窗。

吴仙头白羿妻孀(残月)。

(词)近现代·俞平伯

烟水湖船旧爱稀。

软红行迹亦全非。

随人歌舞乐难违。

岂必游骖临曲陌,何须新燕惜驰晖。

归来赢得露沾衣。

(词)近现代·俞平伯

绀碧云衣动玉楼。

凭肩絮语甚閒愁。

前宵蓬海试冰游。

红烛酣春曾几日,迎凉星火渐西流。

藕花风冷饯残秋。

(词)近现代·俞平伯

夜久谁来款绮寮。

空庭渐有屐声高。

黑貂裘上雪鹅毛。

乍握柔荑欢意浅,重逢樱颗旅情骄。

倾残银蜡泪花飘。

(词)近现代·俞平伯

大漠孤悬落日黄。

哀嘶征马未收缰。

垂杨风里辘轳忙。

何事归人迎蜜炬,谁家游女伴欢郎。

闲眠滋味一思量。

(词)近现代·俞平伯

思昔吟尊伴老坡(丁丑春令兄公渚曾于斯招饮。)。

东樱笑处客来过。

扬尘知不近行窝。

九点烟螺真到海,千重风浪胜观河。

小楼入画未蹉跎。

(词)近现代·俞平伯

疏艳江梅雪几枝。

昏暝篱角一灯时。

回灯宜见玉娇姿。

翠翼不辞珊枕腻,鸳情无缝绣帘垂。

西来檀粉为伊施。

(词)近现代·俞平伯

留得兰薰衣袂香。

燕支一掬水微凉。

雀钗飞动鬓边光。

柳眼青多莺渐懒,今年春草又池塘。

深深浅浅燕思量。

(词)近现代·俞平伯

飒飒西风夜已凉。

灯清人也倦思量。

薄帷如纸月如霜。

为盼归鸿舒泪眼,飘然黄叶满江乡。

遥知此夕共茫茫。

(词)近现代·俞平伯

一九七三年癸丑仲秋廿六日梦中得词半首,不知其意,不能续也。至丙辰七月初二日晨,唐山大地震波及京津。初五,枕上忽忆前句“京东二百里余赊”者,岂即丰南、唐山之谓欤。遂续成之。末韵借用成句,“增”“减”指户籍生灵。何业并命于一朝呓梦,何心先兴于两载,如斯浩劫,迥绝言诠矣。

雨里宵灯晕彩霞。

当时一去又天涯。

京东二百里余赊。

拾得未明何所谓,寻来如梦或非差。

算增算减总由他。

(词)近现代·俞平伯

瘦减秋闺昨夜眠。

还留密宠掷银笺。

背人凄咽立灯前。

不再楼头同一醉,出门挥手两风烟。

却言相见有明年(一九二六年)。

(词)近现代·俞平伯

莫把归迟诉断鸿。

故园即在小桥东。

暮天回合已重重。

疲马生尘寒日里,乌篷扳橹月明中。

又拼残岁付春风。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小扇团团雪,轻罗剪剪冰。

偶循阑曲听蛩声。

恰讶一枝凄艳付閒庭。

索笑脂饧泫,低眸粉泪清。

幽姿何意媚宵行。

宛转因风屧响逗流萤。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寒叶堕缘阶。

闲闺撩乱怀。

盼南天、雁不飞回。

何处迷津能止楫,有故国、夕阳哀。

无主好楼台。

嵯峨出异才。

旧红墙、只燕曾来。

闻道秦淮瑶殿影,也羞见、月华开。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漫说姻缘凤卜。

谁道鸾拘凤束。

荏苒十年间,欠了一场痛哭。

休哭。

休哭。

且待重谐花烛。


1

(词)近现代·俞平伯

南国莺娇。

叹嬉恬梦浅,渐远虹桥⑴。

好风偏鬓影,暗陌咽饧箫。

微阳春尽去墙腰。

露桃拥鬟,池台语销。

黄昏懒,试静睡、夜灯留照。

山悄。

波渺渺。

襟上酒痕,前事空怀抱。

记否来时,不如归矣,凄怨天涯芳草。

憔悴行吟迫中年,杜鹃啼罢残英老。

湖烟深,漫回头、寂对霜晓。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

诗人、散文家。原名铭衡。浙江德清人。早年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影响较大的社团成员之一,也是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倡导“诗的平民化”,参与创办第一个诗刊物《诗》。诗作受旧体诗词影响较大,散文也带有旧笔记文的色彩。20世纪20年代后期以后,主要致力于《红楼梦》研究。著有诗集《冬夜》《西还》《忆》《古槐书屋词》等,散文集《燕知草》《杂拌儿》等。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脂砚斋红楼梦辑评》《唐宋词选释》《俞平伯旧体诗钞》和校点本《浮生六记》。有《俞平伯文集》《俞平伯散文选集》《俞平伯学术精华录》。

☚ 周贻白   杨骚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1949年以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一生著述丰富。“五四”新文学时期曾是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成员,著有诗集、散文集多种。在古典文学研究方面,出版于1923年的《红楼梦辨》(五十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是“新红学”的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1954年曾引起广泛的批评和讨论。另外有《读词偶得》、《清真词释》和《论诗词曲杂著》等,对古代曲学颇多精深独到之研究。

☚ 陈汝衡   胡士莹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8—

原名俞铭衡,字平伯。笔名有一公、蘋初、援试、屈斋、赵心馀等。浙江德清人。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191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受新文学运动的影响,1918年初开始创作新诗,并在《新青年》月刊上发表诗论,提出“雕琢是陈腐的。修饰是新鲜的。文词粗俗,万不能抒发高尚的理想”的观点。同年底参加新潮社,成为《新潮》月刊的主要撰稿人。其间参加五四运动。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0年初赴英国留学。4月由英国回到杭州,在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与朱自清等共同探讨新诗的创作和发展。1921年初加入文学研究会。年底同朱自清、叶绍钧、刘延陵组成中国新诗社,并于次年1月创办《诗》月刊。在创刊号发表诗论代表作《诗底进化的还原论》,提出推翻“诗底王国”、“恢复诗底共和国”等主张。1923年秋到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此后成为《语丝》、《骆驼草》的主要撰稿人。1925年至1949年,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校任教,并从事古典诗词曲的研究工作。为九三学社早期成员。建国后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1952年后,任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为著名红学家。同时为历届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二十年代,他著有新诗集《冬夜》(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西还》(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忆》(北京朴社1925年版)和《雪朝》(8人合集,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朱自清认为他“旧诗词功力甚深”,所以新诗中“能有‘精炼的词句和音律’;写景抒情,清新婉曲。也颇喜欢说理;胡适氏说他想兼作哲学家,反叫他的一些好诗被哲理埋没了。但情理相融的大篇也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诗话》)。

☚ 侯唯动   俞灰马 ☛

俞平伯

俞平伯

(生平经历、诗歌创作及其他文学活动参阅诗歌卷)“五四”时期,俞平伯努力创作新诗和散文,散文集有《剑鞘》(与叶绍钧合集,收《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雪》等9篇),《燕知草》(1930年)、《杂拌儿》(1928年)。三十年代又有《杂拌儿之二》(1933年)、《古槐梦遇》(1936年)、《燕郊集》(1936年)等。俞平伯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渴望挣脱命运的束缚,他的作品凝结着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索。胡适说,俞平伯在做诗时“偏要想象作哲学家”(《俞平伯的〈冬夜〉》),而他的散文哲学意味愈加浓重,借景寄志可谓其散文的一大特色,有人称他的散文是“言志的小品”。《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在二十年代曾传诵一时,前者渲染一种“怪异样的朦胧景色”,即“近于佛家的所谓‘空’”。连贯全文的不是现实中的景物变化,而是作家内在的理性思辨过程;后者写似梦非梦的情景,甚至作者“连自己在明月中的影子,看起来也朦胧得甚于烟雾”。这就形成了俞平伯散文的独特审美特点,深邃的哲学意味。朱自清在《〈燕知草〉序》(1928年12月)中谈到:近年来俞平伯自己也“觉得描写太板滞,太繁缛,太矜持,简直厌倦起来了;他说他要素朴的趣味。”俞平伯追求素朴的语言,这是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但由于作者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在那工农奋起、血战方酣的岁月中,俞平伯承认自己是“逢人说梦之辈”(《燕知草·自序》),甚至在烽火遍地的三十年代,又照样做着没有做完的梦,《古槐梦遇》便是这些梦境的记录。《杂拌儿之二》中的《十七年一月十一日小记》,甚至记下了他对“共产化”十分恐怖的一场恶梦。俞平伯主张“躺着” “做诗”(《古槐梦遇》),他思想影响了文学创作,不久就转向古典诗词小说的研究去了。

☚ 钟敬文   浦熙修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

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燕京、清华、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以研究《红楼梦》著名,于词曲亦为专长,尤精于考辨与赏鉴。四十年代由开明书店出版的《读词偶得》与《清真词释》二书,多示学词门径,为在大学课词所撰。《唐宋词选释》成于1962年,选录唐宋词二百馀首,自具手眼,释词亦每有胜义。其词学论文后皆汇集于《论诗词曲杂著》一书。

☚ 夏承焘   唐圭璋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

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浙江德清县人。1919年北京大学文科毕业,后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中国学院等学校。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起调入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现在的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至逝世。
俞平伯先生在古诗方面的著述有《读〈诗〉札记》,共由十七篇文章组成。其中涉及到《诗经》的文章大抵是就《诗经》的若干作品具体论说。他认为《毛诗序》是汉人卫宏所作,在释《召南·小星》中,他说:
“东汉初年卫宏作《毛诗》伪序,特创谬论;而郑玄因以作笺,推波助澜,愈说愈远。后人更茫然不省根由,于是《小星》一诗遂成为纳妾之口实。……卫郑两家安得逃其责耶?”
在申述自己见解的同时,愈平伯常常伴随着对前人训诂、考订和论辩的探讨,或扬弃,或择从。他以为朱熹《诗集传》是“攻击《小序》之祖师,但他实往往做《小序》的奴才”。对摆脱三家诗和毛、郑、卫旧说的姚际恒《诗经通论》和崔述《读风偶识》肯定较多,文中引用姚说尤多,但并不盲从,不时还指出其“未当”和“武断”之处。此外,对清人王夫之《诗经稗疏》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说》的见解常有引用,对自宋以来的王质、郑樵和陈奂等人的见解也有探讨,还涉及程大昌和王粲等人的一些看法。总之,对前人训诂、考证、论辩引用很多。在对字义训诂和引申方面,俞平伯态度很严谨,《召南·野有死麕》中有“无感我帨”句,“帨”字只见于《礼记》,指女子佩带物,用来解释本诗即很通顺,有人却引用为门帘,俞平伯认为此非善解。还有人认为《邶风·静女》中“彤管”为“彤菅”之误,俞平伯认为这是孟浪之举。
在疏通文义的同时,俞平伯总是提出他的文学理解,而且深中肯綮,对《周南·卷耳》一诗的分析即是一例。前人解本诗异说很多,诗中所用六个“彼”字、七个“我”字,歧义也很多。俞平伯经过一番梳理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
此诗作为民间恋歌读,首章写思妇,二至四章写征夫,均系直写,并非代词。当携筐采绿者徘徊巷陌,回肠荡气之时,正征人策马盘旋,度越关山之顷。两两相映,境殊而情却同,事异而怨则一。由彼念此固可,由此念彼亦可,不入忆念,客观地映发亦可。所谓“向天涯一样缠绵,各自飘零”者,或当有诗人之旨乎?
俞先生的这种见解,未必人人同意,但这种见解本身就有诗意,这正是他高超的艺术鉴赏力的表现。

☚ 罗根泽   姜亮夫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

名铭衡,字平伯,以字行,别号古槐居士,简称槐客。浙江德清人,生于苏州。他是清代经学大师俞樾的曾孙。1915年入北京大学理科,后转文科。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1923年任教于上海大学,丁玲、施蛰存等名家,都曾受业于他。有《古槐书屋词》和《唐宋词选释》。著作既博且深,影响很大。

☚ 夏承焘   唐圭璋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Yu Pingbo

现代诗人、散文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原名俞铭衡,字平伯,别名古槐居士。原籍浙江德清县,生长在江苏苏州,俞家是一个书香门庭的经学世家。
俞平伯从小入私塾学习,1911年去上海学习英语和数学。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部。在北大期间,他一面专攻古典诗词,一面探讨新诗创作。在“五四”时代精神的冲击和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加入了进步的新文学社团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参与创办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月刊。1922年3月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冬夜》,1922年6月又与朱自清等人出版了诗歌合集《雪朝》(其中第三集为俞平伯专集)。此后还陆续出版了《西还》、《忆》、《呓语》等诗集。俞平伯的诗作清新淡雅,善于物我一体,托物言志,以启发读者思索生活。他的诗还想象奇特,富有象征意义,流露出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他的诗集里,最有影响的是《冬夜》,它不仅是现代新诗史上最早出现的新诗集之一,而且集中体现了俞平伯平实悠远的艺术个性和追求。1925年以后,俞平伯的散文创作渐多,先后创作并出版了《燕知草》(1928)、《杂拌儿》(1928)、《杂拌之二》(1933)、《古槐梦遇》(1936)、《燕郊集》(1936)等散文集。他的散文融抒情、写景、议论为一体,尤其善用既写实又空灵的笔调,自然而真切地表述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他的散文创作深受周作人小品散文的影响,属于学者一类的散文,但他写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描写细腻委婉,用笔缜密,含蓄有蕴,古朴典雅,并且飘逸着一股“涩若青果”的清香,使人回味不尽。他那杂揉着文言、口语、方言等多种因素的语言形式,富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他的《打桔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西湖的六月十八夜》等,都是现代散文史上传诵一时的名篇佳作。此外,俞平伯从20年代初至今,潜心钻研《红楼梦》60余年,1923年出版的《红楼梦辨》(50年代初改名《红楼梦研究》再版)是“新红学派”的重要代表论著,此后又陆续发表近40万字的研究论著,为《红楼梦》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俞平伯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何其芳   周扬 ☛
俞平伯

俞平伯

现代著名作家、诗人、散文家、学者。生于1900年。原名俞铭衡。浙江德清人。俞平伯早年曾积极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加入过“新潮社”、“文学研究会”等新文学团体,倡导“诗的平民化”,努力创作新诗和散文,并成为新文学运动初期的重要诗人之一。1922年,俞平伯与朱自清等人一起共同创办《诗》月刊,宣传和提倡新诗创作。俞平伯在1949年以前,一直在上海大学、燕京大学、北平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学院等大学教书。新中国成立以后,俞平伯曾先后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俞平伯几十年来一直笔耕不辍,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有:新诗集《冬夜》、《西还》、《忆》、《雪朝》等,旧体诗集《古槐书屋词》、《遥夜闺思引》等,散文集《剑鞘》、《燕知草》、《杂拌儿》、《杂拌儿之二》、《燕郊集》等,评论集《〈红楼梦〉辨》、《读词偶得》、《清真词释》、《读诗札记》等等。俞平伯是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学者,他的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更是脍炙人口,曾广为传诵。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姚雪垠   贺敬之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

现代诗人、散文家,红楼梦研究家。浙江省德清县人。原名俞铭衡。北京大学文科毕业。解放前曾在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平大学和中国学院等校任教多年。解放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52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为中国民主革命同盟会会员。九三学社委员。并被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国文联委员。“五四”时期,俞平伯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努力创作新诗和散文,加入过北京大学的新潮社、文学研究会,语丝社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新文学团体。他的主要作品有新诗集《冬夜》、《忆》和《雪朝》(与朱自清等人合集)、旧体诗集《古槐书屋词》和《遥夜闺思引》、散文集《燕知草》、《杂伴儿》、《杂伴儿之二》、《燕郊集》。俞平伯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渴望挣脱命运的束缚,作品中凝结着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索。后来,开始转向古典诗词小说的研究。1952年出版的文学论集《红楼梦研究》中表现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曾受到过广泛的讨论和批判。

☚ 闻一多   冰心 ☛
俞平伯

俞平伯1900~1990

现当代诗人、散文家、学者。名铭衡。原籍浙江德清。生于江苏苏州。1915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五四”时期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为“新潮社”发起人之一,并开始新诗创作,提倡“诗歌的平民化”。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次年与朱自清等创办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新诗杂志《新诗》月刊。同年出版的新诗集《冬夜》,多借景抒情,表现“为爱而活着”的信念,色调凄清。1923年任教于上海大学。同年出版《红楼梦辨》后修改易名为《红楼梦研究》,于1952年再版。另写有《西还》和《忆》两部诗集,或表现对人生的冥想,或转向童年生活的缅怀。艺术上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形成长于描写、精于音节、喜于说理的特点和委婉缠绵的风格。1925年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时,先后出版了《杂拌儿》、《燕知草》、《杂拌儿之二》、《古槐梦遇》等散文集。这些散文刻意师法周作人和明人小品,缺少时代气息;文笔繁缛晦涩,思绪玄妙感伤,造成朦胧空灵的意境。另撰有《读诗札记》、《读词偶得》等专著。抗战爆发后执教于中国大学。1945年加入九三学社。出版了学术著作《清真词释》。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此间有《脂砚斋红楼梦辑评》、《〈红楼梦〉八十回校本》、《唐宋词选释》等重要学术著作。

☚ 阿英   李金发 ☛
000063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1: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