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俚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俚语 俚语谚语的一部分。通俗口语的一种。带有地方性。在古代被称为“俚言”、“俚谚”。它出自田野里巷普通百姓之口,通俗、质朴,而又能讲明深刻的哲理,反映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语言艺术。 ☚ 修建号子 俗语 ☛ 俚语lǐyǔ〈名〉民间的、粗鄙的词语:村歌俚语不登大雅之堂。 俚语又称俚俗词语。指民间口语中使用的通俗而又粗鄙的词语。如:“脓包、烂污、小赤佬、窝囊废、上西天、王八蛋、吹胡子瞪眼、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其突出特点是:(a)口语性。来源于口语,运用于口语。(b)方言性。一般都带有方言色彩。关于其范围,认识不一。有人把它等于俗语,认为凡通俗而固定的语句均为俚语。有人认为它是俗语中除谚语以外的部分。一般认为它是带有方言性的在口头运用的通俗词语。 俚语 俚语也叫“俚言”。是在民间流行的通俗语句,常常带方言性。《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新唐书· 韦绶传》:“绶数为俚言,以悦太子。”王安石《次韵酬段约之见招》(一作《即事》):“佳招欲覆杯中渌,丽唱仍添锦上花。”李璧注:“‘锦上添花’,俚语。” ☚ 俗话 俚言 ☛ 俚语俗语的一种。指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口语词语。例如明·陈士元《俚语解》卷一: “漏天:俗憾久雨不晴,谓之漏天。杜诗‘鼓角漏天东’;又‘猛欲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又‘地近漏天终岁雨’注云:梁益四时多雨,俗称漏天。”又卷三: “酒囊饭袋:祢衡云‘荀彧可与强言,余皆酒囊饭袋耳’。俗语本此。”“漏天”、“酒囊饭袋”均属俚语。俚语一般都比较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民间 民间野(草野;山野;巷野) 民所 俚巷 俚俗 衡里 衡巷 衡闾 闾巷 闾亭 闾阎 阎伍 陇亩 阡巷 闤闠 委闾 委巷 泥土 草间 草茅 草莽 草莱 草菅 草泽 蓬艾 蒿艾 蒿莱 蒿蓬 另见:人间 社会 人民 ☚ 人间 世界 ☛ 语句 语句群众中传流的固定语句:谚(谚语;谚言;农~;民~) 谣语 ☚ 字句 标题 ☛ 各种语言 各种语言国家法定使用的语言:国语 ☚ 语言 文学 ☛ 俚语 094.俚语(p216.2)书证引作: 《五代史·王彦章传》: “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 ‘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 侯 保人 ☛ 俚语 俚语liyu语言中通俗的语词。一般地带有方言性质和浓重的口语色彩,与庄重严肃的书面话形成鲜明对比。例如表示“死”,书面语中有“去世、逝世、牺牲、殉职、就义”等一系列词,庄重典雅。用俚语来表达这个意思,则有“完蛋了”、“翘辫子了”、“上西天了”、“蹬腿”、“呜呼哀哉”、“见阎王”等等。俚语通俗、生动,往往用于表示嘲讽、咒骂或轻蔑、厌恶的场合,常含有诙谐色彩。 ☚ 成语 谚语 ☛ 俚语 俚语Li yu通俗的民间用语。常带有方言性质和诙谐色彩。通行面极窄。北京话里的“撒丫子”(放开步子跑)、“开瓢”(打破头),都是俚语。俚语同“流行语”既有差别,又难于分得一清二楚。常见的流行语是青少年群体内部交际时使用的口语,它有“新造的”、“迅速变化着的”等特点,与俚语是土话,一地之语,在使用范围和生命期上都有明显的差别。但流行语中有一部分是“起用”土话或者是土语的引申的,就难于与俚语分清了。如北京青年流行语中的“仔扭Ziniu”(找麻烦,啰嗦)、“臭了街了”(同类的货物太多了,不希罕了),这样的话北京早就有。“仔扭”,来源于车轮的“滋扭滋扭Ziniu”,令人嫌烦的声音,过去就有“找麻烦”的意思。“臭了街了”,来源于黄花鱼上市太多卖不出去,臭了街了。 ☚ 成语 俗语 ☛ 俚语俗语中粗俗的、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口语词。如上海话的“拆烂污”(喻不负责任,搞坏了事情),北京话的“开瓢儿”(打破头)。 俚语 俚语俗语的一种。语言中通俗的语词,一般带有口头和方言性质,同庄严词形成对照。如表示“死”的词,庄严词语称“逝世”、“牺牲”等,而俚语则说:“上西天了”、“没熬过来”等。俚语多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愿望。有些俚语多用于嘲讽、咒骂等。 ☚ 惯用语 谚语 ☛ 俚语俚語lǐ yǔ方言俗语。《永嘉先生伤寒讲义· 自序》:“葛洪曰:伤寒,通儒雅名也,俚俗则称为天行,或曰时行。” 俚语slang 俚语slang 俚语slan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