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依附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依附论 依附论间接抒情的理论根据。抒情方式有直接、间接两种。间接抒情又有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之别。依附于事的抒情、即通过叙事抒情,依附于理的抒情,即通过议论抒情,依附于景的抒情,即通过描写景物抒情。依附论认为情感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有依附的,喜、怒、哀、乐、爱、憎,不是凭空产生的,或因事而动情,或因理而成情,或触景而生情,因而有效的感情传达,也要有所依附,即把感情产生形成的原因表达出来,使感情依附于事,依附于理,依附于景,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融化、渗透在事、理、景中,以含蓄着事、理、景的面目出现,成为可以被人再体验、再理解、再认识的事物。 ☚ 反映论 生活真实 ☛ 依附论dependency theory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依附于发达国家而得不到发展的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由 “拉美学派” 的经济学家提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卡多索(F.Cardoso)、桑托斯(M.Santos)、阿明(S.Amin)、弗兰克(A.Franc)、伊曼纽尔(A.Emannnuel)等。他们认为,建立在旧国际关系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已发展成为中心-外围的世界体系。处于这个体系中心的是少数发达国家,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外围,它们在贸易、技术、资本诸方面依赖于发达国家,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因而这些国家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拉美学派学者普遍认为,现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并不是因为他们正处在一切国家都要经历的早期阶段,这些国家的不发达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特殊形态,发展中国家的过去和现在,不同于中心发达国家的过去。现代的发达国家也经历过早期开发阶段,但他们强烈反对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依附论认为,中心与外围之间的不平等交换使外围国家生产的大量剩余转移到了中心国家,中心发达国家以这种剩余向外投资,从而取得更多的剩余。这样,中心越来越富,外围和中心的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外围国家的不发达是由中心国家造成的。如果世界资本主义的这种格局得不到改变,外围国家只能是不发达的,它们不可能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所以拉美学者对于这种经济关系的分析,通常称为 “不发达理论”。解决发展中国家不发达问题的关键,不是仿效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发展资本主义,而是设法与中心资本主义决裂。外围的发展,有赖于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社会革命是这类国家真正走上发展道路的前提。由于依附论表述了比较激进的观点,所以人们往往称之为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激进学派”。 依附论 依附论是关于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关系性质的一种理论。它认为不发达国家是处于边缘的国家,它是以占统治地位的工业发达国家作为中心,并依附于发达国家的。它认为所谓依附,就是指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其所从属的另一类国家经济的扩张和发展的制约。在经济方面产生依附关系时,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也会有所表现,也就是说依附论是一个总体概念。它认为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所以困难,就在于它们作为边缘国家对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依附。可见,依附论探讨的重点在于不发达国家的外部原因。依附论认为全面分析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后,可以发现“不发达”与“未发展”之间的区别:“未发展”是指发展以前的状况,而“不发达”则是指脱离了“未发展”阶段以后,却又形成依附于中心国家的边缘状况。因此,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一些不发达国家经济虽有一定的发展,但那是属于一种不发达的发展,就是说它没有脱离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一边缘”结构。 ☚ 货币贬值 所有权 ☛ 依附论 依附论Dependency Theory一般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出现的、研究外围资本主义发展机制的理论,它是在拉美经委会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帕尔马 (Palma,J.,1978,P. 881~924)将依附论归纳为对资本主义在第三世界是否仍然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反思,是关于资本主义在外围地区 (Periphery) 的发展受到抑制的一种理论,或在资本主义经济明显地走向国际化时不发达国家别无选择,只能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的理论,是对拉美经济发展分析的重新描述。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发生资本主义革命后,其经济发展普遍没有起色,巴兰(Baran,P.,1957) 提出了如下命题: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够摆脱经济上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地位,这是依附论的最初雏形。普雷维什 (Prebisch,R.,1962,P. 1~2) 则提出了基于中心外围结构的依附论,他认为和传统理论相反,发展中国家不仅不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分享经济利益,反而可能蒙受损失。发达国家在技术创新、劳动生产率和制造业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则是外围; 由于对制成品和初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结果制成品价格不随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下降,却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利润和工资的提高; 初级产品供给的增长均意味着其价格的下跌,结果中心国家成为技术创新者、国际分工利益独享者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 而外围国家则依附于中心,成为其附庸、原料供应者和技术模仿者。普雷维什的结论是: 为了打破中心—外围间的依附关系,发展中国家必须实施进口替代型战略。其后则由桑托斯 (Santos,D.,1992) 予以归纳并形成依附论主流学派,桑托斯将依附总结为三种形式,一是殖民地商业—出口依附,二是金融—工业依附,三是二战后出现的技术—工业依附,它们取决于世界市场所产生的不平等性和国际分工所产生的限定性。 ☚ 临界最小努力 中心外围论 ☛ 依附论 依附论指发展经济学中关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平等经济关系的一种理论。它强调贫穷的和欠发达的国家与地区 (即所谓“南方国家”和地区) 对富裕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即所谓“北方国家”) 的依赖性和附属性,认为南北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南方依附北方的关系。“依附论”者针对20世纪40年代末期刚刚实现独立,但经济尚未独立的一些亚、非、拉国家的现实情况,认为这些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收入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高,资本缺乏,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以及对外贸易的特殊格局 (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而且主要输向发达国家) 等,决定了它们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将严重依赖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出口市场及管理技能。他们非常重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认为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直接投资、开发性贷款等及其他优惠的无息或低息贷款是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美国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认为,穷国进口和出口的收入弹性的差异导致了外汇“缺口”——不会由于价格变动和对资源作相应的重新配置而消除的缺口。如果要全部填充缺口,那一定要利用外在力量——来自富国和国际机构的转移。这是典型的“资本依附论”。6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加之“南南合作”的兴起和强化以及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崛起,“依附论”逐步为“相互依赖论”所取代。即认为南北关系不再是“依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南北双方应积极对话和开展经济合作。 ☚ 技术创新类型 一般人类遗产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