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平衡分析
为满足2000年工农业用水的需求,对水资源应采取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措施。在节流方面,一是加强管理运用,并采取一些经济措施。二是提高水的利用率,推行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或采用节水新技术等各种措施。除了管理措施外,都存在投入和经济问题,应该择优推广。在开源方面,要管好用好现有工程和抓好在建工程,使现有工程和在建工程充分发挥其作用。布设新的工农业生产项目,要在现有水源条件好的地方优先发展,约可增加利用江河过境水量10亿立方米左右。在丘陵山区提倡多修当家塘坝,利用当地径流。淮北地区要大力利用地下水,增加利用量20亿立方米。除了上述措施外,还要续建、复建、新建一批骨干工程。通过续建淠史杭、花凉亭、陈村、驷马山、女山湖等大型灌区,可以多利用水量5—6亿立方米。继续完成引江济巢工程的尾工及其面上配套,新建水阳江港口湾、淠河白莲崖等水库。利用淮河蚌埠闸下水源,抽引淮水灌溉淮北涡东的南部地区,续建淮河临淮岗控制工程,这些措施共可增加供水量30—40亿立方米。通过开源节流措施新增量尚不能适应到2000年增加70—90亿立方米用水量的需要,还要从改善分布面广的中小型工程和加强对水资源工程的管理调度来挖掘潜力。
到2000年,全省灌溉面积4950万亩,加上工业城镇等用水,在设想的新增水源工程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淮河流域的用水保证率只能达到75%或略低些,长江、新安江流域的山丘区可达75%—90%。上述用水保证率都是对灌区而言,对城镇生活用水及重要工业用水,其供水保证程度应比灌溉高些,这需要依靠合理调配,解决旱年工农业之间用水矛盾。预计200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全省在50%年份的利用率为46.2%,淮北地下水利用率为41.9%。在干旱年份,利用程度更高。75%年份,总利用率达该保证率水资源的67%,90%年份达83%。在丰水年份,虽有较多余水,但大部分集中在汛期,要在枯水年份大量利用丰水年的水,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从整体上看,到2000年水平时,安徽省河川径流利用程度比较高,进一步开发利用水资源,要利用过境水,主要是引用长江水。从安徽水资源长期供需情况看,缺水最多的是淮河流域,既患贫又患不均,特别是大旱年份,沿淮的工业城市用水没有保证。解决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程度,其主要办法是,以蓄水措施调节时间分布,以调水措施改变地区分配(见表1-3-9、表1-3-11)。
表1-3-9 2000年全省工业用水预测
分 区 | 全部工业用水量(亿m3) | 城镇工业用水定额 | 全部工业综合用水定额 |
合计 | 其 中 | 包括电力 | 不包括电力 | 包括电力 | 不包括电力 |
城镇 工业 | 村办 工业 | 定额 (m3/万元) | 重复 利用率(%) | 定额 (m3/万元) | 重复 利用率(%) | 定额 (m3/万元) | 重复 利用率(%) | 定额 (m3/万元) | 重复 利用率(%) |
全 省 | 54.45 | 46. 65 | 7.80 | 614 | 74 | 565 | 54 | 545 | 71 | 504 | 51 |
流 域 分 区 | 淮 河 | 小计 | 21. 45 | 17. 35 | 4.10 | 560 | 80 | 485 | 56 | 488 | 77 | 431 | 51 |
淮北 | 14. 11 | 11. 15 | 2. 96 | 539 | 82 | 443 | 53 | 469 | 79 | 400 | 49 |
淮南 | 7.34 | 6.20 | 1. 14 | 602 | 74 | 566 | 59 | 528 | 71 | 497 | 56 |
长 江 | 小计 | 32.09 | 28.56 | 3.53 | 657 | 69 | 620 | 53 | 594 | 67 | 563 | 51 |
江北 | 15. 04 | 12. 92 | 2.12 | 545 | 63 | 517 | 52 | 501 | 60 | 478 | 49 |
江南 | 17.05 | 15.64 | 1.41 | 790 | 72 | 746 | 54 | 710 | 71 | 671 | 52 |
新安江 | 0.91 | 0.74 | 0. 17 | 493 | 53 | 488 | 51 | 455 | 49 | 451 | 48 |
国 土 分 区 | 皖北 | 19.50 | 15.88 | 3. 62 | 567 | 81 | 485 | 56 | 494 | 78 | 431 | 52 |
江淮 | 10.80 | 9. 40 | 1.40 | 573 | 63 | 537 | 51 | 524 | 61 | 494 | 48 |
沿江 | 19.83 | 17. 98 | 1.85 | 719 | 72 | 680 | 54 | 650 | 70 | 616 | 52 |
皖西 | 1.97 | 1.48 | 0.49 | 510 | 51 | 510 | 51 | 448 | 47 | 448 | 47 |
皖南 | 2.35 | 1.91 | 0.44 | 516 | 49 | 514 | 48 | 470 | 46 | 468 | 45 |
表1-3-11 2000年全省分区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及缺水程度分析
分 区 | 50% | 75% | 90% | 1978年 |
需水 (亿m3) | 供水 (亿m3) | 缺水 (亿m3) | 需水 (亿m3) | 供水 (亿m3) | 缺水 (亿m3) | 缺水率 (%) | 需水 (亿m3) | 供水 (亿m3) | 缺水 (亿m3) | 缺水率 (%) | 需水 (亿m3) | 供水 (亿m3) | 缺水 (亿m3) | 缺水率 (%) |
全 省 | 314.3 | 314. 3 | 0 | 374.3 | 363. 3 | 11.0 | 2.9 | 437. 3 | 379. 3 | 58.0 | 13.3 | 460. 3 | 390.3 | 70.0 | 15.2 |
流 域 分 区 | 淮 河 | 小计 | 141. 6 | 141. 6 | 0 | 171.8 | 161. 9 | 9.9 | 5.8 | 203.3 | 159.2 | 44. 1 | 21.7 | 202.6 | 160.7 | 41.9 | 20.7 |
淮北 | 78.5 | 78.5 | 0 | 92.8 | 86.8 | 6.0 | 6.5 | 105.8 | 88. 1 | 17. 7 | 16. 7 | 109. 3 | 89.0 | 20.3 | 18. 6 |
淮南 | 63.1 | 63.1 | 0 | 79.0 | 75. 1 | 3. 9 | 4.9 | 97. 5 | 71. 1 | 26. 4 | 27. 1 | 93. 3 | 71. 7 | 21. 6 | 23. 2 |
长 江 | 小计 | 168.5 | 168. 5 | 0 | 197. 5 | 196.4 | 1. 1 | 0.6 | 228.1 | 214.2 | 13.9 | 6. 1 | 250.7 | 224.0 | 26. 7 | 10. 7 |
江北 | 112. 2 | 112.2 | 0 | 132.8 | 131.8 | 1.0 | 0.8 | 153. 3 | 141.3 | 12.0 | 7. 8 | 164. 4 | 146. 1 | 18. 3 | 11. 1 |
江南 | 56. 3 | 56. 3 | 0 | 64. 7 | 64. 6 | 0. 1 | 0 | 74.8 | 72.9 | 1.9 | 2. 5 | 86. 3 | 77. 9 | 3.4 | 9. 7 |
新安江 | 4.2 | 4.2 | 0 | 5.0 | 5. 0 | 0 | 0 | 5. 9 | 5. 9 | 0 | 0 | 7.0 | 5. 6 | 1. 4 | 20.0 |
国 土 分 区 | 皖北 | 113.2 | 113. 2 | 0 | 134.6 | 126.4 | 3. 2 | 6.1 | 156. 1 | 125. 7 | 30.4 | 19. 5 | 158. 5 | 128.4 | 30.1 | 19. 0 |
江淮 | 71. 2 | 71.2 | 0 | 85.7 | 84.4 | 1.3 | 1.5 | 100.9 | 84. 9 | 16. 0 | 15. 9 | 100.0 | 85. 5 | 14. 5 | 14. 5 |
沿江 | 78.4 | 78.4 | 0 | 91. 6 | 91.3 | 0.3 | 0.3 | 105.7 | 104.9 | 0.8 | 0.8 | 119. 5 | 113. 3 | 6. 2 | 5.2 |
皖西 | 31.0 | 31.0 | 0 | 37. 0 | 35.8 | 1.2 | 3. 2 | 44.1 | 34. 7 | 9. 4 | 21.3 | 46. 5 | 33. 2 | 13.3 | 28. 6 |
皖南 | 20. 5 | 20. 5 | 0 | 25. 4 | 25. 4 | 0 | 0 | 30. 5 | 29. 1 | 1.4 | 4. 6 | 35.8 | 29. 9 | 5. 9 | 16.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