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侍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侍中shì zhōng官名。门下省的长官。王建《田侍郎归镇》之二:熨帖朝衣抛战袍,夔龙班里侍中高。 侍中官名。秦始置,兩漢沿置,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劉歆《遂初賦》序:“成帝召爲黄門侍郎、中壘校尉、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 侍中 侍中官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两汉沿用。因侍奉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渐形尊贵,权势已超过宰相。 ☚ 告太庙 唐猊铠甲 ☛ 沈炯502—560字礼明,一作初明。吴兴武康(今浙江武康县)人。南朝梁陈间文学家。初仕梁,为尚书左侍郎,出为吴令。梁元帝时,任给事黄门侍郎,领尚书左丞。西魏夺取荆州,炯被虏,授仪同三司,因顾念老母,恐以文才被留,遂闭门谢客,所作文章,随即弃毁,不令流传。后归梁,任司农卿,迁御史中丞。入陈,加通直散骑常侍,卒赠侍中。原有前集七卷、后集十三卷,已散佚。今存《独酌谣》等诗十八首,《归魂赋》等文十八篇。明人辑有《沈侍中集》。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王”。与刘桢并称“王刘”。少居长安,为蔡邕所奇。十七岁因避战乱往依刘表,表死,劝刘琮降魏。归魏后曹操任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至侍中。建安二十一年随军征吴,病卒于途中。原有集十一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侍中 侍中官名。秦始置,本为丞相史。汉沿置,为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得出入宫廷、侍奉皇帝左右,掌乘与服物等杂事,后地位渐重。南朝宋文帝时,始参掌机要。齐梁阵并以侍中资历高者为侍中祭酒,梁陈并以侍中祭酒与散骑常侍各一人对掌禁令,实当宰相之职。北魏尤重其官。隋代改侍中为纳言,置二人,为门下省长官,并为宰相,隋炀帝时,又曾改名为侍内。 ☚ 门下省 纳言 ☛ 侍中 侍中官名。秦始置。宋承唐制为门下省长官,名义为辅佐天子,审署诏令。但宋初以官高极少真拜,以他官兼领者不预政事,另置判省事一人以代其任,但也仅典朝会祭祀大礼及附名签署章奏等。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置侍郎为副长官,复其审署封驳诏命之权。乾道八年(1172)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废侍中不置。 ☚ 门下省 门下侍郎 ☛ 侍中官名。秦、汉始置。隋唐时期为门下省长官。隋代曾改名纳言或侍内,置二员,正三品。唐承隋制,但复名侍中。后虽又改名左相、纳言、黄门监等,不久均恢复原名。侍中在唐代前期为真宰相,但因品高望重不轻易授人。中叶以后,成为授予勋臣节将的荣誉职称,逐渐变成虚衔。 侍中古代职官名。《文献通考·职官四》载: 秦始置,两汉沿置,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与闻朝政,逐渐变为亲信贵重之职。晋以后,曾相当于宰相。隋因避讳而改称纳言,又称侍内。唐复称,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北宋犹存其名,南宋废。清袁枚《随园随笔·古官尊卑不一》:“秦汉侍中本丞相史,不过掌虎子、捧唾壶等事。而晋以后之侍中,乃宰相也。” 侍中【同义】总目录 侍中大貂 侍中shì zhōng〖名词〗 侍中官名。秦代开始设置,为丞相属官,侍从皇帝左右,应对顾问,传达命令。《汉书·苏武传》:“初,武与李陵俱为~。”诸葛亮《出师表》:“~、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侍中官名。秦始设,两汉沿置。《汉书·百官公卿表》“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注引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这些加官就是所谓的中朝官,即内朝臣,不同于宰相以下的正规官职。可做为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侍中的职务由于可以接近皇帝,无形中变为亲信贵重的职位,与闻朝政。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梁、陈间则成为实际上的宰相。隋立三省制度,即以侍中为门下省长官,因避讳,改称纳言,后又改称侍内。唐仍称侍中,一度曾改称左相。门下省的实际职务皆由门下侍郎执行,而侍中因官位崇高,一直仅作为一种荣典来为大臣加衔。此宋时犹存其名,南宋时废,后代均无。 侍中 侍中官名。始置于炎黄帝时。后废,秦、汉亦置,此后历代有侍中之职,至南宋以后废。掌侍奉皇帝,护驾,以备顾问。《晋书·职官志》: “侍中: 案黄帝时风后为侍中,于周为常伯之任,秦取古名置侍中,汉因之。秦汉俱无定员,以功高者1人为仆射。魏、晋以来置4人,别加官者则非数。掌傧赞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极,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居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缺。”《旧唐书·职官志二》: “门下省: 侍中2员,〔武德定令,侍中正三品,大历二年 (公元767年)十一月九日,升为正二品〕。侍中之职,掌出纳帝命,缉熙皇极,总典吏职,赞相礼仪,以和万邦,以弼庶务,所谓佐天子而统大政者也。” ☚ 史馆同修撰 侍郎 ☛ 侍中 侍中官名。入侍于皇帝的一种近臣 秦置侍中5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曰侍中。两汉沿置,为自列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无定员。得入禁中,侍从皇帝左右,掌乘舆服物。武帝以后,权位渐重,为内朝官之一。正式朝会时,侍中可接受天子委托,质问公卿,充分发挥其政治上的作用。东汉为侍中者皆博学高德之士和功臣外戚,掌切问近对,喻旨公卿,权位更重。东晋时置门下省,侍中为其长官,与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中书省长官中书监、令为实际的宰相。南朝亦然。北朝尤重其职隋代改称纳言,为侍中省之长官。唐代复称侍中,为门下省之长官。玄宗天宝年间改门下省侍中为左相,与中书令、同平章事等并为正式宰相。肃宗时又复旧称。唐以后,渐为大臣之加官,不常置。宋代其名犹存。元废。 ☚ 前后左右将军 中常侍 ☛ 侍中官名。秦官,西汉沿袭。为郎中以上加官,无定员。侍从皇帝,出入宫廷。因亲近皇帝,地位趋重。南朝宋文帝时始掌机要,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北魏亦重其官,呼为小宰相。隋改为纳言,为门下省长官。唐复其旧称,一度改称左相,但因官位特高,只作加官。无同平章事头衔即非真宰相。北宋仅存其名。后废。 侍中shì zhōng官名。黄帝时风后为侍中(见《晋书·职官志》),周称常伯,秦称侍中,为丞相属官,设五人来往殿内东厢奏事,故称侍中。汉承秦制,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无员限,多至数十人;因侍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应对顾问,地位渐重,权势过于宰相。南朝宋文帝时掌机要,齐梁陈相沿;北魏称小宰相,北齐相沿;北周改称纳言;隋初沿北周制,炀帝时改称侍内;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掌出纳帝命;还曾一度改称左相;因职位太高,仅作为大臣的加衔。北宋存其名,南宋废。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后汉书·百官三·少府》、《通典·职官三·侍中》、《宋书·百官上》、《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 侍中官名。秦朝置,为丞相府属吏,因往来殿内奏事,故称侍中。西汉时作为朝廷官员的加官,无品秩,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侍奉皇帝左右,顾问应对,参预国政。东汉时地位更趋重要,多授予功臣、外戚及儒学名家,秩比二千石。三国魏置为侍中省长官,掌奏事,直侍皇帝左右,应对顾问,陪同出行,并掌殿内门下诸事,员四人,三品。晋、南北朝沿置,凡宰相多加此职,南朝梁及北魏孝文帝改制后为门下省长官。晋、南朝宋三品,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十二班,陈三品,北魏、北齐亦三品。北周作为加官,无命品。隋朝因避讳改称纳言。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复置,为门下省长官,员二人,掌封驳制敕,与中书、尚书省长官共同参议军国大政,皆为宰相。正三品。唐中期以后,多作为朝中重臣及将帅的加官,以示优崇,而不真正掌宰相之权。 侍中官名。秦始置,为丞相属官。西汉沿置,为列侯至郎中的加官。职责是侍从皇帝左右,分掌乘舆服物;备皇帝顾问,为之拾遗补阙,并传达皇帝旨意。晋时,职掌虽与汉同,地位已大为提高,多由士族担任。南朝宋文帝时参与机要,且同宰相,梁陈相沿。北魏尤重其官,称为小宰相。北周改其名为御伯中大夫或纳言。隋代或称纳言,或称侍内,为门下省长官。唐继之。武德年间复称侍中,置二人,官正三品。以后又曾几次改名,或称左相,或称纳言,或称黄门监,但不久就都复称侍中。唐代其地位极高,与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同为宰相。掌赞礼司仪,出纳帝命,签署章奏,驳违稽失,并总典吏职,参决军国一切大政。北宋犹有其名,南宋废。 侍中官名。秦始置,为丞相之史,以其往来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西汉沿置,为自侯以下至郎中的加官,旧用儒者,然贵家子弟亦多承宠受任,多至数十人,得入禁中,直侍左右,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类。东汉时为实官、掌赞导众事,顾问应对,护驾,陪乘。秩二千石,名义上隶属于少府。献帝即位,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其后侍中皆以旧儒高德、学识渊博者充任。晋始为门下省的长官、其傧赞、护驾、陪乘之职依旧,主要职权则为“谏诤”与“被咨询”。自晋以后,八座及郎中多不奏事,而侍中直侍左右,地在近密,皇帝多与之议论政事。南朝宋文帝之世侍中始掌机密,梁陈相沿,往往即为事实上的宰相。《通典·职官三》说:“梁侍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中祭酒,与散骑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此颇为宰相矣。”北魏时军国大计侍中多所奏行,宜都王穆寿、广平公张黎并以侍中傅政,时人呼为小宰相。北齐时仍司献纳谏正及进御之职。北周初不设侍中,宣帝末别置侍中为加官。隋代改称纳言,为门下省的长官。唐代复称侍中,并一度改称左相与黄门监,旋复旧称。掌按复诏令,赞相礼仪,参议朝政。但因官位特高,不真任命,仅作为大臣加衔,只在大典时担任赞导礼仪,本身并不参与政务。门下省的实际职务由门下侍郎执行。唐代侍中非有同平章事的头衔,即不为宰相,与南北朝不同。宋仍唐制,以侍中为门下省长官,掌辅佐皇帝参议大政,审察中外出纳,但极少任命,有时以他官兼领而不参预政事。元丰改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行侍中职务,另设侍郎为副职。南宋置左右丞相,废侍中不设。辽南面官门下省中设侍中,仅作为汉官名号,并无实权。北面官中遥辇九帐大常衮司有遥辇侍中,马群司及群牧司中有侍中,又译作世烛,则都是借用汉官名,为各司职掌之官,与南面官迥不相同。金初一度置门下省,设侍中,海陵王时罢废。元以后不设门下省,但元代皇帝祭祀时的礼仪官仍沿用侍中、门下侍郎等名称,由官员临时充任。 侍中宋前期为阶官,元丰新制虚官。 职源与沿革秦官。本秦国丞相史,在殿内往来,故有此称。两宋沿置。南宋乾道八年三月二十日罢(《玉海》卷121《中书门下二省》)。(《太平御览》卷219《侍中》、《汉官仪》)。或说侍中为周官,仅备一说(同前书卷引应劭《汉书》)。 职掌宋前期为使相与宰相所带官阶,以位秩高,罕除。“现任宰相带侍中者,才五人。”元丰寄禄易为开府仪同三司(《容斋随笔》卷12《三省长官》)。元丰新制,名为门下省长官,真宰相,实虚位不除人,而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之职(《宋会要·职官》2之3《门下省》、《容斋随笔》卷12《三省长官》、《元丰官志》)。 官品❶宋初沿唐制,唐为正二品(《旧五代史·职官志》)。 编制元丰新制定以一员为额,虚不除人。南宋乾道八年三月去侍中之名(《宋会要·职官》2之3、《朝野杂记》甲集卷10《官制》)。 别名❶省长。因侍中为门下省长官而得名。《元丰官志》(不分卷)之《门下省官额》:“侍中:正一品,省长,宰相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