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信。《周禮·地官·掌節》: “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 鄭玄注: “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節 > 使節2 使節2 shǐjié 古代使臣出使他國或傳達詔命所執之符信。起自上古,歷代沿襲,形制不盡相同:漢以竹爲竿,上綴牦牛尾爲飾。初純赤,武帝征和二年加黄旄。明則有三簷寳蓋,以黄紗袋籠之,並爲丹漆架以置之。《漢書·王莽傳》:“使節之旄旛皆純黄,其署曰‘新’。”《明史·輿服志四》:“洪武十五年製使節,黄色三簷寳蓋,長二尺,黄紗袋籠之。又置丹漆架一,以節置其上,使者受命,則載以行;使歸,則持之以復命。”又:“禮部奏:漢光武時,以竹爲節,柄長八尺,其毛三重。”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李芝齡師》:“詔持使節南邦,紫塞迎鑾菏澤龐。”
古代名物 > 旌旗類 > 儀仗旗部 > 旌節旗 > 使節 使節 shǐjié 古代卿大夫禮聘於天子、諸侯時所持之符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鄭玄注:“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宋·徐鉉《南都遇前嘉魚劉令言遊閩嶺作此與之》詩:“我持使節經韶石,君作閒遊過武夷。”清·陸以湉《冷廬雜識·李芝齡師》:“詔特使節南邦,紫塞迎鑾荷澤龐。”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印綬符節部 > 節 > 使節1 使節1 shǐjié 上古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時之出使憑證。《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鄭玄注:“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