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作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作法

古乐府命题皆有主意,后之人用乐府为题者,直当代其人而措词,如《公无渡河》须作妻止其夫之词,太白辈或失之,唯退之《琴操》得体。(强幼安 《唐子西文录》)

自齐梁以来,诗人作乐府《子夜四时歌》之类,每以前句比兴引喻,而后句实言以证之。至唐张祜、李商隐、温庭筠、陆龟蒙,亦多此体,或四句皆然。(洪迈《容斋三笔》、卷一六 《乐府诗引喻》 条)

乐府篇法: 张籍为第一,王建近体次之,长吉虚妄不必效,岑参有气,惜语硬,又次之。张、王最古。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词》、《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要诀在于反本题结,如《山农词》,结却曰“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多食肉”是也。又有含蓄不发结者。又有截断顿然结者,如“君不见蜀葵花”是也。(范椁《木天禁语》)

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盖叙事迟缓,则冗不精。“翩翩堂前燕”,叠字极促乃佳。阮瑀“驾出北郭门”,视《孤儿行》太缓弱,不逮矣。(徐桢卿 《谈艺录》)

乐府中有“妃呼豨”、“伊阿那”诸语,本自亡义,但补乐中之音。 亦有叠本语, 如曰“贱妾与君共𫘪糜, 共𫘪靡”之类是也。(同上)

拟古乐府,如 《郊祀》、《房中》,须极古雅,发以峭峻。《铙歌》 诸曲,勿便可解,勿遂不可解,须斟酌浅深质文之间。汉魏之辞,务寻古色。《相和》、《瑟曲》诸小调,系北朝者,勿使胜质; 齐梁以后,勿使胜文。近事毋俗,近情毋纤。拙不露态,巧不露痕。宁近无远,宁朴无虚。有分格,有来委,有实境。一涉议论,便是鬼道。(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

吾向者妄谓乐府发自性情,规沿风雅,大篇贵朴,天然浑成,小语虽巧,勿离本色。以故于李宾之拟古乐府,病其太涉议论,遇尔抑剪,以为十不得一。自今观之,亦何可少?夫其奇旨创造,名语叠出,纵不可被之管弦,自是天地间一种文字。若使字字求谐于《房中》、《铙吹》之调,取其声语断烂者而模仿之,以为乐府在是,毋亦西子之颦、邯郸之步而已。(王世贞 《书李西涯古乐府后》)

乐府三言须模仿《郊祀》,裁其峻峭,剂以和平。四言当拟则 《房中》,加以舂容,畅其体制。五言熟习 《相和》诸篇,愈近愈工,无流艰涩。七言间效《铙歌》诸作,愈高愈雅,毋堕卑陬。五言律绝步骤齐梁,不得与古体异。七言律绝宗唐初盛,不得与近体同。此乐府之大法也。(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取乐府之格于两汉,取乐府之材于三曹,以三曹语入两汉调,而浑融无迹,会于《骚》、《雅》。噫! 未易言也。(同上)

诗与文判不相入,乐府乃时近之。《安世歌》多用实字,如“慈”、“孝”、“肃”、“雍”之类,语之近文者也。《鼓吹曲》多用虚字,如“者”、“哉”、“而”、“以”之类,句之近文者也。《相和》诸曲,《雁门》、《折杨柳》等篇,则纯是文词,去诗反远矣。(同上)

《郊祀》用实字,愈实愈典; 《铙歌》用虚字,愈虚愈奇。皆妙于用文者也,而源流实本《三百篇》。盖《雅》《颂》语多典实,虚字助语,则全《诗》所同,但《铙歌》下得更奇耳。(同 上)

乐府大篇必仿汉魏,小言间取六朝,近体旁参唐律。用本题事而不失本曲调,上也; 调不失而题小舛,次也; 题甚合而调或乖,则失之千里矣。(同上)

乐府长短句,体亦多出 《离骚》,而辞大不类。乐府入俗语则工,《离骚》入俗字则拙。如“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句格大同,工拙千里。盖 《榜枻》 实风谣类,非《骚》 本色也。(同上)

诗不易作者五言古,尤不易作者古乐府。然乐府贵得其意。不得其意,虽极意临摹,终篇剿袭,一字失之,犹为千里; 得其意,则信手拈来,纵横布置,弥不合节。正禅家所谓悟也,然殊不易言矣。(同上书卷二)

夫乐府本词多平典,晋魏宋齐乐府取奏,多聱牙不可通。盖乐人采诗合乐,不合宫商者,增损其文,或有声无文,声词混填,至有不可通者,皆乐工所为,非本诗如此也。汉代歌谣,承《离骚》之后,故多奇语。魏武文体,悲凉慷慨,与诗人不同,然史志所称,自有平美者,其体亦不一。如班婕妤《团扇》,乐府也。“青青河畔草”,乐府也。《文选注》引古诗多云枚乘乐府,则 《十九首》亦乐府也。伯敬承于鳞之后,遂谓奇诡聱牙者为乐府,平美者为诗。其评诗至云某篇某句似乐府,乐府某篇某句似诗,谬之极矣。(冯班《钝吟文稿·古今乐府论》)

文人赋乐府古题,或不与本词相应,吴兢讥之,此不足以为嫌,唐人歌行皆如此。盖诗人寓兴,文无定例,率随所感。吴兢史才,长于考证,昧于文外比兴之旨,其言若此,有似鼓瑟者之记其柱也。必如所云,则乐府之文,所谓床上安床,屋上架屋,古人已具,何烦赘剩耶? 又乐府采诗以配声律,出于伶人增损并合,剪截改窜亦多,自不应题目,岂可以为例也?(冯班 《钝吟杂录·正俗》)

乐府自乐府,歌谣自歌谣,不相蒙也。乐府不特另具风神,而亦具有体格。古今之拟乐府者,皆东家施捧心伎俩也。《雅》《颂》为乐府之原。西汉以来,如《安世房中歌》、《郊祀》十九章、《铙歌》十八曲,不唯音节不传,而字句亦多鲁鱼失传,然其辞之古穆精奇,迥乎神笔,岂操觚家效颦所可施? 无论近代,即魏晋而降,如缪袭《鼓歌曲》、陈思王《鼙舞歌》、 晋之《白》《拂翔》等歌, 亦岂仿佛其万一乎? 至唐世法部如《伊》、《凉》、《甘州》之属,多采名辈绝句,其中音节,今亦不传。然而歌谣者,古逸也; 乐府者,正乐也。不只神妙天然,而叶应律吕,非可骋辞纵臆为之者。(郎廷槐《师友诗传录》述张笃庆语)

乐府之异于诗者,往往叙事。诗贵温裕纯雅,乐府贵遒深劲绝,又其不同也。“乌生八九子”、《东门行》等篇,如淮南小山之赋,气韵峻绝,但可为孟德道之,王、刘文学辈,皆当内手矣。如曹公之 《短歌行》、子建之“来日大难”,皆独步千古。句法如《铙歌》之“临高台以轩”、“江有香草目以兰”、“黄鹄高飞离哉翻”等句,皆工美可宗。降而六朝,工拙之间,相去无几,顿自殊绝。至唐人多与诗无别。惟张籍、王建犹能近古,而气象虽别,亦可宗也。(同上书述张实居语)

古乐府立题,必因一事,如《琴操》亦然。后人拟作者众,多借发己意。(刘大勤 《师友诗传续录》述王士禛语)

凡不可唱,非乐府也。如唐人绝句,今已无能唱者,况汉词乎! 无其实,何必拟作? 后人摹仿他声调,如照《内则》做八珍, 作料火候俱不是, 未必可食。 (张谦宜 《斋诗谈》卷一)

拟乐府甚难,须令音调节奏用古人之遗法,情事委曲写自己之悃愫,方妙。(同上)

孙月峰云:“乐府贵俚。”亦不尽然。如汉代《房中》诸曲,博奥尔雅,岂得云“俚”乎?唯民谣里唱时有之,然亦须炼到。(同上)

乐府主于痛快淋漓,若以闷木不尽言为上,先不知古今之变已。(同上)

乐府之妙,全在繁音促节,其来于于,其去徐徐,往往于回翔曲折处感人,是即依永和声之遗意也。齐梁以来,多以对偶行之,而又限以八句,岂复有咏歌嗟叹之意耶? (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乐府宁朴毋巧,宁疏毋炼。张籍《短歌行》云:“菖蒲花开月常满”,伤于巧也。无名氏《木兰诗》云:“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后人疑为韦元甫假托,伤于炼也。古乐府声律,唐人已失,试看李太白所拟,篇幅之短长,音节之高下,无一与古人合者,然自乐府神理,非古诗也。明李于鳞句摹字拟,并其不可句读者追从之,那得不受人讥弹? (同上)

乐府不传久矣,历朝纷纷聚讼,究亦不知何说近是。李、杜偶为之,皆以现事借乐府题目,不另立名色,即杂于歌行中,最是。若只就题面演说,则了无意味,可以不作。张、王、铁崖皆不能近古,成其为张、王、铁崖之歌行诗可耳。自尤西堂有《明史百首》,后之作者日众。(延君寿《老生常谈》)

作乐府须音节古,词意古,神味气骨无一不古,方许问鼎。使才力不得,逞书卷不得,斗笔锋、矜巧思一并不得。太袭古人,是沧溟辈之优孟衣冠; 太离古人,是禅家辟支外道矣。必也能如哪吒之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另由莲花化身,始是真正法身,非色身也。如此则上契佛心,立跻圣域,其庶几乎?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三)

乐之所起,雷出地,风过箫,发于天籁,无容心焉,而乐府之所尚可知。(刘熙载《艺概·诗概》)

乐府声律居最要,而意境即次之,尤须意境与声律相称,乃为当行。(同上)

乐府是代字诀,故须先得古人本意; 然使不能自寓怀抱,又未免为无病而呻吟。(同上)

乐府易不得,难不得。深于此事者,能使豪杰起舞,愚夫愚妇解颐,其神妙不可思议。(同上)

乐府调有疾徐,韵有疏数。大抵徐疏在前,疾数在后者,常也; 若变者,又当心知其意焉。(同上)

古题乐府要超,新题乐府要稳。如太白可谓超,香山可谓稳。(同上)

历溯汉魏以迄三唐,乐府愈变愈多,而其类有三种: 依古题,拟古作,一也,如历代《战城南》必言兵阵是矣; 用古题,写时事,二也,如曹操之《薤露》乃述董卓是矣; 不依古题,自作乐府,如少陵之《无家别》等作,及元、白 《新乐府》是矣。至其中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纷然并出。《枯鱼》等作,则五言绝句也; 《挟琴》等作,则七言绝句也; 《梅花落》、《卢家少妇》,则五言律、七言律也。乐府既无定式,安必音调之悉合乎?历代论诗家或以多叙事者为乐府,不知古诗如《焦仲卿》,何尝不多叙事乎? 又或以繁音促节为乐府,及细按诸乐府,有沉有放,有疾有徐,繁音促节,固是一调,然不足以尽之也。(钟秀《观我生斋诗话》卷二)


作法 - 可可诗词网

作法


作法 - 可可诗词网

作法

七言歌行,靡非乐府,然至唐始畅。其发也,如千钧之弩,一举透革。纵之,则文漪落霞,舒卷绚烂。一入促节,则凄风急雨,窈冥变幻。转折顿挫,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收之,则如櫜声一击,万骑忽敛,寂然无声。(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

歌行有三难: 起调,一也; 转节,二也; 收结,三也。惟收结为尤难; 如作平调,舒徐绵丽者,结须为雅词,勿使不足,令有一唱三叹意; 奔腾汹涌,驱突而来者,须一截便住,勿留有余; 中作奇语,峻夺人魄者,须令上下脉相顾,一起一伏,一顿一挫,有力无迹,方成篇法。此是秘密大藏印可之妙。(同上)

凡诗诸体皆有绳墨,唯歌行出自 《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初学当择易下手者,今略举数篇: 青莲《捣衣曲》、《百啭歌》,杜陵《洗兵马》、《哀江头》,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别独孤渐》,李颀《缓歌行送陈章甫》、《听董大弹胡笳》,王维《老将行》、《桃源行》,崔颢《代闺人》、《行路难》、《渭城》、《少年》,皆脉络分明,句调婉畅。既自成家,然后博取李、杜大篇,合变出奇,穷高极远。又上之两汉乐府,落李、杜之纷华,而一归古质。又上之楚人《离骚》,熔乐府之气习,而直接商周。七言能事毕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 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同上)

七言长歌,非博大雄深、横逸浩瀚之才,鲜克办此。盖歌行不难于师匠,而难于赋授; 不难于挥洒,而难于蕴藉; 不难于气概,而难于神情; 不难于音节,而难于步骤; 不难于胸腹,而难于首尾。又古风、近体,黄初、大历而下,无可著眼,唯歌行则晚唐宋元,时亦有之,故径路丛杂尤甚。学者务须寻其本色,即千言巨什,亦不使有一字离去,乃为善耳。(同上)

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杜之才,不尽于古诗,而尽于歌行。孟襄阳辈才短,故歌行无复佳者。(同上)

凡歌行,如用古调,自不必拘; 若用俳调,则转韵宜平仄相间,庶为可歌。(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

七言歌行,虽主气势,然须间出秀语,不得全豪; 叙述情事,勿太明直,当使参差,更附景物。乃佳耳。唐代卢、骆组壮,沈、宋轩华,高、岑豪激而近质,李、杜纡佚而好变,元、白迤逦而详尽,温、李朦胧而绮密。陈其格律,校其高下,各有耑诣,不容斑杂。唯张、王乐府,最为俚近,举止谺露,不足效也。(毛先舒《诗辩坻》卷三)

七言歌行,此唐之古诗也。初唐崇尚排偶,绮丽伤于无骨,绸缪中时带感叹,草创而已。至李太白荡之以逸气,杜子美振之以风格,而歌行之妙,擅场千古,后来作者俱不能及。盖用字须字字牢壮,用句须句句挺劲,用调须抑扬顿挫,用意须斩截淋漓,使读之历历落落,有金石之节,眉开目朗,是为得之。自白乐天长篇出,人皆乐其易为,腕弱力薄,多所蒙绕,气虽相通,而音节荡然矣。(徐增《而庵说唐诗》卷三)

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至收结处,纡徐而来者,防其平衍,须作斗健语以止之; 一往峭折者,防其气促,不妨作悠扬摇曳语以送之,不可以一格论。(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

歌行转韵者,可以杂入律句,借转韵以运动之,纯绵裹针,软中自有力也。一韵到底者,必须铿金锵石,一片宫商,稍混律句,便成弱调也。李、杜十之一二,韩昌黎十之八九。后欧苏诸公,皆以韩为宗。(同上)

转韵初无定式,或二语一转,或四语一转,或连转几韵,或一韵叠下几语。大约前则舒徐,后则一滚而出,欲急其节拍以为乱也。此亦天机自到,人工不能勉强。(同上)

排句最为歌行所忌。为此体者,当于腾骧变化求之,不可以举鼎绝膑为勇也。(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一四)


作法 - 可可诗词网

作法


作法 - 可可诗词网

作法

作法;作法;做法

◉ 作法zuò // fǎ  旧时指道士施行法术。〈例〉看见一群人在烧香拜龙,~求雨/ 那道士作完法,又拿着刀在空中胡乱比画。
◉ 作法zuòfǎ 
❶作文的方法。〈例〉学习议论文的~/ 他的文章~本于董彦远《除正字谢启》。
❷做法。〈例〉学会了红烧肉的~/ 他到如今还未曾学会豆腐的~。〈近〉办法/ 方法/ 做法。
◉ 做法zuòfǎ  处理事情或制作物品的方法。〈例〉就依你说也罢了,到底是怎么个~/ 我们并不认为,他们必须或者应当采取中国的~。〈近〉作法。

作法(一)zuò∥fǎ (二)zuò·fǎ

(一)zuò∥fǎ <动>旧时指道士施行法术。
【用法】用于迷信。例:老道士正在~,口中念念有词。| 正在~的是来自峨眉山的道士。
(二)zuò·fǎ <名>
❶ 作文的方法。
【用法】用于作文。例:老师在耐心讲解毕业论文的~。|文章的~讲了两节课,学生们还是一知半解。
❷做法。
【用法】用于做事。例:你这种~不对头。|做这件事他采用奇妙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作法zuò fǎ

❶写作的方法:(香菱)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四八·1119)
❷巫师道士施行法术:把他两个的年庚八字写在这两个纸人身上,一并五个鬼都掖在他们各人的床上就完了。我只在家里~,自有效验。(二五·570)
❸同“作法子”:这里人多,若不拿一个人~,那些大的听见了又不知怎样呢。(七四·1821)如今俗语“擒贼必先擒王”,他如今要~开端,一定是先拿我开端。(五五·1305)

施展能力

施展能力

施展本领:用武
 下决心奋发努力,施展本领:发愤展布
施展法术:设法 作法
施展法力:逞法
施展诡谲之术:逞谲
施展威风:施威 凌威
 施展威势:下风雹
 大逞威风:肆威
 施展神威:申威
无处施展威力:威无所施

☚ 施展   施展手段 ☛

做法

做法

作法 行法 搞法
一向的做法:常规 惯例 常例 通例 向例
 世间常有的做法:俗例
 形式主义的做法:花架子
浮夸或不切实际,敷衍塞责的做法:表面文章
做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典范:观(观示)示范 垂范(~后人)
 示范,作为榜样:率示
按老办法做:泡制(如法泡制)
先从某方面下手:开刀
没有功效的做法:鼠穴寻羊
改变做法或态度:回船转舵 回船转舸
改变策略或做法:改曲易调
迅速改变原来的做法:幡然改途 翻然改途
(处理事情的方法:做法)

另见:处理 事情 方法

☚ 处理的方法   各种程度的方法 ☛

作法zuo fa

way of doing things

作法

practice; act; approach; way of doing things;course of action
习惯~habitual(or conventional)practic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