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佛光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佛光寺
佛光寺  fóguāngsì

座落於山西五臺縣豆村佛光山。據傳北魏始建。以魏文帝見佛光現瑞,故稱。唐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毁圮,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寺依山勢分三臺,高低錯落。主要建築有山門(即天王殿)、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厢房、窰洞、東大殿、文殊殿等。寺存北魏祖師塔、唐代石幢兩座、古塔四座及塑像、壁畫等。參見本類“五臺山”。參閱《嘉慶重修一統志·代州直隸州·寺觀》、光緒《山西通志·古蹟考八·寺觀》。

佛光寺大殿外景

佛光寺

中国佛教寺院,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32 km佛光山腰,全寺有殿、堂、楼、阁120余间,被称为中国古建筑之“瑰宝”。始建于魏孝文帝时(471~499)。寺内曾有1座3层7间高31.67 m的弥勒大阁。845年寺被毁。于857年重建,殿宽7间,深4间,供奉有35尊唐代的彩佛菩萨像。还有宁公遇真容塑像以及墨书题记等。1137年又增建文殊殿,寺中藏有精美石雕、墓塔、石经幢等珍贵文物。还有唐代的无垢净光禅师墓塔及2座石经幢。除建筑外,佛光寺的唐塑、壁画、墨迹与建筑合称“四绝”。佛光寺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1937年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发现该寺,1961年被列为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在五台县东北25公里处的佛光山上,有“中国古建筑之瑰宝”之美誉。
寺内最古建筑为建于北齐的祖师塔,塔平面呈六角型,由青砖砌成,塔高8米。三檐二层,上实下空,整个塔体造型与艺术风格弥补了南北朝中期实物的空白。
建于唐代的东大佛殿为佛光寺的主要建筑,由愿诚和尚主持,在弥勒大阁旧址上建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建筑。殿身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殿顶单檐庑殿式,出檐深广,气势雄伟。殿内供有35尊塑佛,均为唐代原物。
在寺前院北侧的文殊殿建于1137年(金天会十五年),面宽七间,进深五间,单檐悬山式,其建筑独具特色,为中国古建筑中所罕见。
据《高僧传》、《古清凉传》等史书记载,佛光寺创建于471-499年(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时寺况兴盛,香客不绝。到唐“会昌灭佛”时全部被毁。857年(唐宣宗大中十一年)重建。金代增建了文殊殿,明清时重修了天王殿、伽兰殿等建筑。这些殿宇成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的最好实物资料,堪称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和建筑学宝库。
佛光寺众多的殿宇虽经历代多次修缮,但仍保留了唐代原有面貌,国务院于1961年批准将该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 南禅寺大殿   晋祠 ☛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光寺位于潞西市芒市镇内,据说是19世纪建造的,形式为重檐歇山顶式的木质结构塔,殿内雕梁画栋,金殿辉煌。而寺内的笋塔别具一格,是由16座小塔围绕着主塔错落而成。塔尖上装有银伞,伞上悬挂着金铃、银铃,每当起风时,铃声便会四处飘散。该寺是佛教“左抵”教派的佛寺。

☚ 金光寺   五云寺 ☛
佛光寺

佛光寺

佛寺名。在山西五台山东北50里佛光村佛光山腰。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据称孝文帝曾在此见到佛光,故名佛光寺。曾建有高32米的弥勒大阁,隋唐时香火极盛,名闻遐迩。会昌灭法时被毁,仅存一北魏时六角形祖师塔。唐大中十一年(857) 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寺坐东朝西,三面环山,西面渐低且开阔。因山势而建,主要有东大殿、文殊殿,还有山门、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等,高低错落,主从有致。东大殿是寺内主要建筑,建在东向山腰间,原来弥勒大阁旧址的高大台基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斗拱硕大,出檐深远,舒缓优美,殿顶覆以板瓦,配上黄绿色琉璃鸱吻和脊兽,殿宇壮丽雄伟,门、窗、墙壁全用土朱色涂刷,不施彩绘,越显庄严古朴。东大殿从结构和造型特点看都是典型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在古建史上有重要意义。殿内宽敞的佛坛上布有唐代彩塑35尊,以释迦牟尼、弥勒佛、文殊、普贤像为主,配以胁侍菩萨、供养菩萨、童子、力士、狮、象及驭者等。面形丰腴、衣着华贵、姿势优美、神态各异、比例适度、线条流畅,是唐塑佛教艺术的珍品。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 (1137),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修建时采用“人字柁架” 和辽金减柱法,形制特殊,结构精巧,为我国古代建筑所罕见。殿内供奉金代彩塑文殊菩萨和侍者。四壁为明代所绘五百罗汉壁画。寺内其他建筑均为明、清重修。东大殿内柱头上还存有几幅唐代拱眼壁画,左右四梁下存有唐人题字。寺内唐代建筑、壁画、彩塑、墨迹久负盛名,称为佛光寺唐代四绝。此外还有魏、齐、唐、宋、辽、金等石刻经幢、各种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珍贵文物。佛光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善化寺   广胜寺 ☛
佛光寺

佛光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的佛光山腰。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创建,隋唐兴盛,名播长安,被绘入敦煌唐中叶所制壁画,影响远及日本。气象恢弘,有“走马观山门”之说。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遭毁,仅存几座佛塔。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宋金元明皆有修葺增建。寺坐东向西,因山而筑,东南北三面环山,唯西向豁然开朗。寺内殿堂楼阁计120余间,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巍峨壮观,为中国古建筑瑰宝,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寺内主要建筑东大殿,系唐大中十一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椽,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间设直棂窗,殿内外柱上有古朴斗栱承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殿内有三十五尊线条流畅的唐代彩塑,和60多平方米唐代壁画,极为珍贵。文殊殿规模亦宏,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筑手法颇多创意。殿内文殊菩萨骑狮像,及牵兽拂菻、仰望童子像等,皆为金代彩塑杰作。另有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东大殿南侧的祖师塔,是寺院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形制与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塔近似。平面呈六角形,通高逾12米,青砖砌筑。底层中空,内置六角小室,正西开门,上有火焰形券栱。上层各角砌束莲式倚柱,正面饰以火焰式券栱假门,侧面雕破子棂窗。塔刹形式特殊,下部仰莲为刹座,其上以仰莲一层承托六瓣形宝瓶,瓶上覆两层莲瓣,顶上冠以宝珠。局部装饰和细部手法,为古塔中所罕见。寺外东山坡上有唐贞元十一年(795)所造大德方便和尚塔,会昌四年(844)志远禅师塔,天宝十一载(752)无垢净光塔,及唐代汉白玉石雕像数躯。寺西北有唐长庆四年(824)方塔一座,金泰和五年(1205)六角形塔两座。寺内唐代彩塑、壁画、石经幢等文物,皆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其中两座石幢,平面八角形,一为唐大中十一年造,在东大殿前;一为唐乾符四年(877)造,在前院当中,均极为珍贵。

☚ 延庆寺   南禅寺大殿 ☛

佛光寺

中国著名的古代佛教建筑之一。在山西五台县豆村附近一个向西的山坡上。在唐太和(827—835)以前有一座3间7层的弥勒阁;现在的正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年)。殿宽7间,进深4间,殿内尚存唐代的塑像和题字。为唐代木结构殿堂的范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佛光寺

佛光寺

原名马祖庵,位于潜山县天都山中部。寺依山而建,嵌于山腰,是天都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据史籍记载,“马祖庵乃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会行脚至此”。马祖道一(卒于788)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六祖慧能的再传大弟子,唐代著名高僧。当年,马祖道一云游至天都山,见这一带风景奇绝,遂结茅为庐,在庐旁的石洞里参禅习静。道一禅师死后,后人便将茅庐修建为庵,曰马祖庵。明万历年间,惯之和尚主持此寺。后佛光寺屡罹兵火,迭经兴废。民国9年,妙高和尚来到佛光寺,感叹圣迹荒芜,名山落寞,遂决心重建寺庙,复兴名山,便在佛光寺原址,起后殿5间、楼5间,并建东西两庑及附近石级。又经数年艰苦努力,将大雄宝殿建成,分前、中、后三殿,使这座千年古刹,恢复旧观。该寺为登天柱峰必经之地,人们来到这里,但见林木蔽翳,仰不见日,花草余香,郁郁袭人。早晚山风吹来,松篁齐鸣,响若操琴,云雾迷漫,恍如蓬莱。

☚ 三祖寺   天柱寺 ☛

佛光寺fo guang si

Foguang Temple (in Wutai County,Shanxi Province)

佛光寺

唐代寺院建筑。遗址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南台的佛光山中,寺中之正殿为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所建,殿中保存着唐代塑像、壁画以及唐和五代的题记,是研究唐代建筑及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57:38